标签:主体性

5%的改变-好书天下
哲学心理

5%的改变

“你只想要100%的改变,所以你才被困住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先试试把5%做好。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 这是心理学家李松蔚最近两年来,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干预的精彩案例合辑。书中共收录44个案例,囊括了自我、家庭、工作、情感、人际五大领域的真实困惑。对于读者提出的每个问题,李松蔚都给出了温暖而巧妙的回答——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进一步的提问,激发提问者进...

依码为梦-好书天下
人文社科

依码为梦

2019 年,一场由互联网工程师组织的名为“996.ICU”的活动把互联网产业的加班文化带入公众视野。“996”和“大小周”一度成为坊间热题。2020年,蚂蚁科技集团上市的几度转折再次把中国互联网人的高薪高酬引入公众视野。回顾中国互联网产业,不难从中发现很多今时今日的产业动向都能从过往的历史片段中找寻到蛛丝马迹与前因缘起。 作者曾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互联网大型企业进行田野调查,近距...

在野之学-好书天下
人文社科

在野之学

本书为著名乡村研究学者贺雪峰教授系统总结华中乡土学派的研究方法,并进而更上层楼,扩展到对中国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总体反思。 其核心观点就是通过“饱和经验”,来培养研究者的“经验质感”,从而建立真正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而不再把中国作为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试验场。 华中乡土学派是发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的村治研究谱系,以实地和田野研究为鲜明特征,经过1980年代的张厚安教...

肉欲的忏悔(性经验史第四卷)-好书天下
哲学心理

肉欲的忏悔(性经验史第四卷)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性经验史的第四卷,也是后一卷。本书基于对欧洲古代基督教的思想家、哲学家(查士丁、奥古斯丁等)的相关文本研究和解读,阐述了中世纪性概念的形成,以及性关系、婚姻的制度规范、伦理,等等。在哲学上看,本书是福柯的欲望主体解释学的“一个章节”。从历史上看,本书侧重于讲解早期基督教教父对主体性的重塑,福柯认为,这些教...

儒家与启蒙-好书天下
哲学心理

儒家与启蒙

新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前所难料的新处境。 中国思想界的问题旨趣与研究方式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说在一个更完整的视野里,以更真切的方式重新开展了“古今中西”问题的讨论。《儒家与启蒙》即是以自己的方式探究了古今中西之辩的思想症结,并从哲学会通的角度加以深入。 作者认为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主要线索是启蒙主体性自我扬弃的辩证法。而在以西方古典哲学的方式观察并描绘出现代生活世界本身的政...

阿多尔诺基础读本-好书天下
哲学心理

阿多尔诺基础读本

本书汇集了德国思想家阿多尔诺(阿多诺)在各个时期发表的演讲和文章,内容涉及哲学理论、文学批评、社会学、音乐和戏剧批评等诸多方面。 文章的写作时间从早期法兰克福大学的就职演讲,到晚期的《否定辩证法》,全面展现了阿多尔诺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 选取的文章篇幅适中,分类清晰,且具有代表性,在阿多尔诺主要的著作译为汉语之前,这本基础读本有助于全面反映这位思想家的基本面貌。 ...

现代性与主体的命运-好书天下
哲学心理

现代性与主体的命运

哲学归根到底关注的是人的命运。根据逻辑与历史、时代精神与时代相一致的原则,本书区分出西方哲学发展的前现代(古代)、早期现代、后期现代和后现代(当代)四种形态,并重点探讨现代哲学的历程。导论是对主体问题的概述,其余各章围绕主体的确立、主体的危机、主体的解体和主体的终结来揭示意识主体在现代性及其转折进程中的命运。本书几乎囊括了自笛卡尔以来的主要西方哲学流派,既具有宏大的理论视野,又具有强烈...

审美、行动与乌托邦-好书天下
哲学心理

审美、行动与乌托邦

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主义者威廉·莫里斯,其盛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那部乌托邦名作:《乌有乡消息》。同时,莫里斯也是一名活跃于英国艺术界的工业设计师,其设计理念甚至到今天还有很大影响力。 那么,作为艺术家与社会主义者这两重身份,在莫里斯那里是如何得到统一?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又是居于何种地位? 在《审美、行动与乌托邦》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莫里斯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如何统一...

共主观性的现象学-好书天下
哲学心理

共主观性的现象学

《共主观性的现象学》是胡塞尔的一部重要著作。胡塞尔从1905年就开始思考共主观性这一问题。这本书就是胡塞尔多年思考的结晶。在《共主观性的现象学》三卷本出版之前,学界普遍认为胡塞尔在这个问题上失败了,但《共主观性的现象学》一书出版后,随着研读性著作的问世,批评的趋势有所改变:至少可以说,在现象学与社会学之间的相互的蔑视最终被方法论上的考虑所取代。这意味着,现象学可能被当作社会学新的方法论...

主体性与真相-好书天下
哲学心理

主体性与真相

在本书中,福柯将视角转向“关心自己”,由此来解读超越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范围:不再是西方的现代性,而是古希腊—罗马;这不是一种根据权力机制所做的政治解读,而是一种根据修身实践的伦理解读;它不是一种对各种体系的考古学,而是一种对主体的置疑。本书主要是通过婚姻和性来探讨古代的自我技巧。这一课程将斯多葛学派—罗马的转向提升到问题论的高度来研究。福柯谈到在公元前1世纪到基督教成为一种稳固的力...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