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之学

书名:在野之学建立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
作者:贺雪峰
译者:
ISBN:978730131622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72
豆瓣评分: 7.5

书籍简介:

本书为著名乡村研究学者贺雪峰教授系统总结华中乡土学派的研究方法,并进而更上层楼,扩展到对中国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总体反思。 其核心观点就是通过“饱和经验”,来培养研究者的“经验质感”,从而建立真正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而不再把中国作为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试验场。 华中乡土学派是发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的村治研究谱系,以实地和田野研究为鲜明特征,经过1980年代的张厚安教授、1990年代的徐勇教授、2000年以后的贺雪峰、吴毅、项继权等学者的几十年积累,终于蔚为壮观,成为中国乡村研究的重要力量。 在他们看来,乡村研究既是最好的经验研究的场域,也是建立中国学术主体性的基本学问。这一学派形成的研究风格可以这样描述:“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 贺雪峰在本书中从“饱和经验”开始,系统地展开了这一学派的研究方法和诉求,从经验的获取与分析,理论灵感的培养和建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乡村研究的基本策略和原则,学生的具体培养,等等。 本书从整个学派和作者本人深厚的学术研究出发,对研究的具体细节和宏大问题进行了连贯的探索,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本土学者的方法论研究著作,不仅对于乡村研究非常重要,即便对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也必定会有颇多启发。

作者简介:

贺雪峰 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他为核心的学术团队被称为“华中乡土派”。其著作《新乡土中国》、《大国之基》、《治村》等都成为当年度重要的学术畅销佳作。

书友短评:

@ 余烬 学派宣言+指导手册。整合了贺老师的一些往期文章,介绍华中乡土派的学派立场、做社科研究和培养学生的方法论与操作技术。方法论和立场部分存在实质内容上的重复,某些看似激进的观点一方面是个人思想和学派立场使然,另一方面也揭示学派成员为何能够在“内卷化”的学术发表和教职竞争中保持优势。第三篇是全书亮点,写得最实在,能引起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共鸣,并提供启发和鼓励,可以当成一本总结学生培养经验和方法、不故弄玄虚、兼顾政策导向和实际情况的手册。 @ 🌟🌟💡 按照类似办法,办了一学期读书班,效果很不错,希望能延续下去 @ 加v看蟹黄堡秘方 哼,我就打五星 @ momo 核心观点就那么几条:“大循环”就是从实践出发,用西方社会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中国的经验事实,建立中国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小循环”就是在既有的理论体系中寻找社会问题。培养研究生需要“两经一专”(经验和经典,专业化)。 @ 汤略咸 自我陶醉的典型个案 @ Eliora 华中乡土派(乐)所谓的“饱和经验法”和“经验质感”,其实也就是“常识”,但不得不说,你要怎么让一个在城市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去理解乡村呢?或者说,描绘一个村的村治逻辑,其意义何在?并不是在泥土里扎根就可以建构本土社会科学的。 @ leon 的确在此看到了某种学术净土的影子,若有幸成为贺老师的学生则为之大幸也。

书籍目录

序言 知识在于解放思维…………………………………………… 001
第一篇 饱和经验…………………………………………………… 001
饱和经验法
———华中乡土派对经验研究方法的认识 …………………… 003
论经验质感 ………………………………………………… 021
社会科学研究与饱和经验训练……………………………… 036
华中村治研究中的机制研究………………………………… 051
大循环: 经验的本体性与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 ………… 060
第二篇 学术立场…………………………………………………… 067
经验研究与社会科学的主体性……………………………… 069
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与主体性
———评谢宇教授 «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 … 073
经验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 ………………………… 092
关于中国经验研究的几个问题……………………………… 112
中国研究中的学风与文风问题……………………………… 122
为什么要强调中文发表 …………………………………… 131
村治研究的共识与策略 …………………………………… 134
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
———兼答应星先生的批评 ………………………………… 147
第三篇 学生培养…………………………………………………… 170
大学文科教育的关键在于解放学生 ………………………… 172
关于社会学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 189
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两个不等式 ……………………… 205
研究生培养中的集体读书与集体调研 ……………………… 224
饱和经验与正向学习法 …………………………………… 237
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社会科学博士论文 ………………… 249
本科社会实践课是一门硬课………………………………… 263
社会科学研究生要读经典…………………………………… 268
附录 我与 《新乡土中国》 …………………………………… 280
后 记 …………………………………………………………………
· · · · · ·

  • 小结一下,经验质感是对个人生活以外的总体性经验的把握领悟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正常的感觉能力,是闭着眼就可以自由行动的能力,是心中有数、准确判断事物发展逻辑、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无序中看到有序、从芜杂信息中抓住关键信息进行提炼概括的能力,是感觉到并能理解的能力,是悟性,是灵动的思考能力,是提出问题且把握问题的能力,是发散思维提出假设的能力,是一种已经身体化了的对复杂经验进行简化但不是简单处理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旦获得就几乎终身受用,有了这种能力,再进行专业研究就具有将专业问题还原到经验现场的能力。饱和的经验训练是获得厚重经验质感的基本方法。饱和经验训练是对个人生活经验以外的另外一个完整的经验领域总体、深度把握的训练。饱和经验训练不是要搜集资料,不是要按既有逻辑去处理资料,而是一个不断寻找经验意外、不断丰富和深化对经验认识的过程。饱和经验训练关注经验的自性、模糊性、总体性,强调经验的自在性和全息性,强调经验的未知性、联系性、变动性、灵动性。饱和经验训练的方法就是饱和经验法,是我们进行经验训练形成经验质感的技术手段。以下讨论“饱和经验法”这一技术手段,一是原则,二是我们近年的一些探索。
    —— 引自章节:饱和经验法
  • 所有社会科学知识都是地方性知识,都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没有脱离时空条件的绝对社会科学。西方社会科学也是在西方特定时代条件下产生的,有其历史和现实语境。西方社会科学内部也有差异,不过作为一种整体文化现象,西方社会科学共享问题意识、时代条件、问题预设、历史文化等不言自明的前提,并且在互动中形成了一个相对一致的整体。经过两百多年发展,西方社会科学不仅已经有了相对高度的内部整合,而且有了相当完美的一般化形式。
    —— 引自章节:社会科学研究与饱和经验训练……………………………… 036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在野之学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