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书名: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
作者:[美]菲利普·古雷维奇(PhilipGourevitch)
译者:李磊
ISBN:9787305230677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7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40
豆瓣评分: 9.0

书籍简介:

荣获——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笔会/玛莎·阿尔布兰德奖第一非虚构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图书奖、《卫报》首作奖 ◆将卢旺达大屠杀带回人们视线的第一手记录◆ 一场并非久远、惨烈异常、不应忽视的历史悲剧 见证一个个危难与离散的时刻,以及人类历史的黑暗一页 揭露种族灭绝背后的扭曲神话、政治操纵和国际社会的无所作为 ··· 【内容简介】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最高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此负有多大程度的责任?一个多半由行凶者和受害者构成的国家能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社会吗?这些内驱于这部见证文学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份绝无仅有的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深刻剖析。 ··· 年轻的菲利普·古雷维奇从非洲的屠杀现场带来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标志着他已跻身少数几位伟大记者之列,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将黑暗的真相带给了这个对非洲一知半解的世界。他既有学者的头脑,又有优秀小说家的观察力,他的写作似由天使执笔。本书使他能够与迈克尔·赫尔、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和托拜厄斯·沃尔夫比肩。 ——罗伯特·斯通(美国小说家、记者) 海外报道类作品的一座里程碑,自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以来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邪恶编年史,古雷维奇扣人心弦的叙述值得人们阅读。 ——乔纳森·兰德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读完这本让人难忘的书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社会、对人类、对自己还抱持着跟过去一样的感觉了。 ——罗纳德·斯蒂尔(美国作家) 古雷维奇的书已跻身作为道德见证的新闻报道的最佳范例之列。 ——兰斯·莫罗,《时代》 ··· 【编辑推荐】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记录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短短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相当于每小时就有330人丧生。正是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将卢旺达这个在大部分地图上都必须将名字印在其边境线外的非洲内陆国家带到了大众眼前。对于这段苦难的记忆,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本书展现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众生相,作者极具推进感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大多数人绝望放弃,在遇害之前已如行尸走肉;少数人四处逃逸,和死亡博弈;也有人挺身而出,保持为“人”的底限,与不义抗争。 ◆本书斩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98)、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George K. Polk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卫报》首作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1999)等,并多次再版。 ◆本书催生了一系列从不同角度记述卢旺达大屠杀的文艺作品,如2005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年出版的传记《跟魔鬼握手:人道主义在卢旺达的失败》(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The Failure of Humanity in Rwanda)以及2006年出版的幸存者的回忆录《宽恕,我唯一能做的——种族灭绝的幸存者告白》(Left to Tell: Discovering God Amidst the Rwandan Holocaust)。 ◆作者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卢旺达高级政要——进行两人采访,从不同视角审视这段历史。 ◆在聚焦事件的同时,作者还回溯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展现出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菲利普·古雷维奇(Philip Gourevitch)

美国作家、记者,长期担任《纽约客》(The New Yorker)特约撰稿人,也是《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的前编辑。古雷维奇于1986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92年,他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小说写作项目的艺术硕士学位。另著有《阿布格莱布的民谣》(The Ballad of Abu Ghraib)、《一个铁证悬案》(A Cold Case)等。

···

【译者简介】

李磊 人文社科类译者,译有《对民主之恨》等。

书友短评:

@ 成知默 “埋葬死者,而非真相”,如同卢旺达流行T恤上的口号所宣扬的那样,作者数年来多次深入第一线对卢旺达大屠杀与种族灭绝的跟踪报道,正是对真相的孜孜以求。对政府高层领导、加害者与幸存者、国际成员组织等各方人士的采访,各方立场、行动与视角的冲突与碰撞,作者对卢旺达种族灭绝的重构,不仅仅是对大屠杀风暴之中与劫后重建现状的忠实记录,更从源头分析其历史动因与演变:它不仅仅是敬畏权力、服从权威之下的狂热暴动,而是含米特神话与殖民统治下激进的两极化、种族对立与以恐吓和服从为基础的等级秩序、经济崩溃与极端贫困、国际社会的袖手旁观共同作用之下的恶果,当“我们或是他们;杀人或是被杀”成为条件反射式的习惯,种族屠杀在所难免。被屠戮后的卢旺达重建与和解之路仍困难重重,“这一页还没有翻篇,关于大规模屠杀的报道仍不断涌现”。 @ 西豆泥 法不责众、乌合之众。杀戮可以被原谅吗?如果有人刻意将之抹杀,你会选择复仇吗?我想我会的。最后的“克林顿高光时刻”看得我一脸蒙圈。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什么,有些句子难读。 @ 科吉托先生 作者功力很深,阅读时近乎窒息。大屠杀并不是简单的煽动性群体暴动,相反是极为精巧成熟的政治机器的产物。在危机爆发之后,联合国人道主义救援所反映出的业余、冷漠和虚伪令人发指。说众人皆有罪很容易,但然后呢?该隐杀了亚伯又建起了一座城市,我们都是他的子孙。 @ 西窗随笔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杰作,堪称伟大的非虚构作品。读的时候窒息,读完之后虚脱。每一页都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审判,对屠杀者的审判,也是对沉默者的审判。没有救赎,只有卢旺达饭店的经理和吉塞尼学校的姑娘们展现出了如格罗斯曼所说的“在巨大的恶碾压之下出于本能的善”,带来些许希望,一丝微光。“‘剧终,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在这里我们也有故事,但从来没有‘剧终’。”从奥斯维辛到古拉格、夹边沟,从来都没有剧终。 @ 嘿嘿嘿(º﹃º) 之前看过卢旺达饭店,现在在看这本书,感触更深。这是一种怎样的悲惨,无法想象。人与人之间怎么可以这样,邻居 亲人 同事。说干掉就干掉,太恐怖了 @ 小飞侠 “很多时候,杀人是毫无意义的。”麻木不仁,被煽动的情绪真可怕。未来还有希望吗,谁也不知道。 @ 小昭 还可以。感觉叙事有些奇怪,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 Ntguilty 一颗星扣给翻译 @ 犀陌 是非对错只存在于每一个历史切片里,而不在整个历史里

书籍目录

序章
第一部分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二部分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致 谢
· · · · · ·

  • 种族灭绝,归根结底是社区建构中的一种行动。一个强有力的极权主义制度要求人民投身于领导人的计划,对这一目标而言,种族灭绝可能是最不正当和最野心勃勃的手段,然而它也是最易于理解的。1994年,卢旺达被世界其他地区视为崩溃国家的混乱和无政府状态的典型实例。实际上,种族灭绝却是制度、威权主义、几十年的现代政治理论构建与灌输的产物,也是有史以来最周密的治理形式之一。听起来也许很奇怪,种族灭绝的意识形态或卢旺达人所谓的种族灭绝的“逻辑”,被鼓吹成一种非但不会制造痛苦,反而能减轻痛苦的方式。一个极具威胁以至必须将其斩草除根的幽灵,将领导者和人民捆绑在一个密不透风的乌托邦的怀抱里,而总是令整体感到厌恶的个体也就无须存在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规模屠杀的参与者,可能在被迫杀害邻居时感受不到什么乐趣。然而很少有人拒绝,坚决反抗更是极为罕见。屠杀图西族是卢旺达在后殖民时期的一项政治传统,它把人民团结在了一起。
    —— 引自章节:第7章
  • 保罗相信自由意志。他清楚自己在种族灭绝期间的行为就像他清楚其他那些人的行为一样,都是出于选择。他似乎不认为自己可以称得上正直,除非和那些对其他人犯下罪行的人比较,而他拒绝这种比较。保罗竭尽全力去避免死亡——他自己和其他人的死亡——但比死于非命更让他感到恐惧的是生于或死于他所谓的“愚蠢”。从这一角度来考量,杀人或被杀的选择就转变成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而杀人?因什么而被杀?——这个问题还没有面临过严峻的挑战。让保罗迷惑不解的是,这么多同胞都选择欣然接受不人道的行为。“这真是让人大失所望,”他跟我说,“这真是让人失望。我对大部分的朋友都很失望,他们很快就转向了种族灭绝。我以前只认为他们是些绅士,但我看到他们和那些杀手们在一起时,我很失望。我还是有一些值得信赖的朋友,但种族灭绝改变了太多事情——包括我自己,我的行为方式。我以前出去觉得是自由的,我可以和任何人喝酒,我相信别人,但我现在倾向于不这么做了。”保罗有一颗难得的良心,而且他知道孤独将与其相伴,但考虑到他为米勒·科林斯酒店的难民所做的努力,他的谦虚也没什么错。他并没有拯救他们,而且他也没有能力拯救他们——从根本上来说没有。除了一台酒柜、一部电话、一处国际知名的地址以及他的反抗精神外,他没有任何武器,他仅仅只能为了保护他们而全力以赴,直到他们被其他人拯救的那一刻到来。
    —— 引自章节:第10章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