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录

书名:谈话录
作者:王安忆/张新颖
译者:
ISBN:9787544775922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4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82
豆瓣评分: 8.4

书籍简介:

◆七次旗鼓相当的谈话,呈现文学创作的纯粹之美 作为中国当代重量级作家,王安忆身上同时有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革新,她的作品既切中了时代痛点,又和速朽的潮流保持着距离。而作为兼具学识和才情的批评家,张新颖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现当代文学,用力透纸背的书写刻画着作者与时代的关系。阅读本书,即是欣赏两位势均力敌的谈话者在美学和智识上的碰撞。 ◆几十载笔耕不辍,以工匠精神凿开文字与心灵的通道 王安忆认为:“文学是需要终身学习、认识、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到与人生同步。”她将文学融入生命之中:“文学家就是工匠,就是在做活,做到一定程度的量变自然会有质变……我们强调独创性,这已经是我们艺术评价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它不断地要求你提供新的内容。 ◆以作家视角看同行,畅谈与汪曾祺、王蒙、莫言、余华、迟子建等人的交往经历 “我觉得汪曾祺的小说,写两类东西最好,一个是劳动,一个是享受。” “王蒙是一个太聪明的人,真聪明啊,我觉得他真的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你看,莫言这么粗壮的一个汉子吧,忽然之间能写出这么灵巧的东西,真的就是神来之笔。” “余华他会给你什么印象呢,他会让你觉得是一个找爸爸的孩子。” “迟子建的意境特别美好,这种美好,我就觉得是先天生成,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 本书是两位以文学为志业者的真诚对话,是一部个人写作史,也是对当代文坛的一次回顾。 在书中,王安忆谈到自己如何感受写作的快乐,坦承文学道路上的几次重大转折。她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观,谈小说家如何打量日常生活,谈虚构与审美化的力量,谈创作者对时代的关切和疏离。她回忆与冰心、宗璞、汪曾祺等文学前辈的交往,谈及陈映真、史铁生、陈丹青等对自己的影响,畅谈与莫言、余华、阿城等当代作家的相知相惜。

作者简介:

王安忆 一九五四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启蒙时代》《天香》《匿名》等多部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小说。曾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一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第四届红楼梦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张新颖 一九六七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双重见证》《九个人》《在词语中间》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书友短评:

@ 王小刀 王安忆对话张新颖,简洁的书名,充满设计感的封面,上乘的纸张!内容,重要的是扎实的谈话内容!一位作家,一位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坚力量。太喜欢这本书了 @ 默扉 了解张新颖,读懂王安忆,不仅仅是通过作品,也可以通过一场最平时的谈话。很有内容的一本书,当代写作的深刻思考。 @ 成知默 2019076:与老版相比,新增了关于《匿名》的对谈,虽名为“谈话录”,但作为谈话一方的张新颖主要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虽然自身也有不少妙解,但主要是将王安忆作为一个采访对象,通过若干对话主题串联起王安忆的成长背景、个人遭际、写作历程与风格流变,以及两位对大师、前辈与同代人的臧否,即“王安忆的文学与人生”。王安忆虽骄傲,但对自己的评价倒也恰当,如自认为个体经验不足,在处理某些经验之外的题材会显得虚… 2019076:与老版相比,新增了关于《匿名》的对谈,虽名为“谈话录”,但作为谈话一方的张新颖主要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虽然自身也有不少妙解,但主要是将王安忆作为一个采访对象,通过若干对话主题串联起王安忆的成长背景、个人遭际、写作历程与风格流变,以及两位对大师、前辈与同代人的臧否,即“王安忆的文学与人生”。王安忆虽骄傲,但对自己的评价倒也恰当,如自认为个体经验不足,在处理某些经验之外的题材会显得虚浮。但我对她的某些“偏见”无法认同,如她认为散文是“小道和偏道,和创作力无关”;认为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古典作家给你的“是整个教养”,而卡夫卡只是“教给你很多方法”;认为台湾因与大陆隔绝而影响传承,窃以为这几点都可再商榷。 @ 宫保鸡丁 学到了很多,比想象中更好看,而且被激发了创作欲望(?)看的时候很想冲进书里,接着两位的某个话题一起聊下去【你谁 @ 2.3.3 有些话真是很直接了,但有人愿意说出来真好 @ 阿白 坦诚的对话,有些观点很有启发性。 @ Dreams 王安忆是个特别真诚的人,同时也发现了读者对她的书有很多的误读…… @ 望重洋 王安忆文章好,谈话、上课一般 @ 毛茸茸强制废人 王安忆的确自恋…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孤芳自赏和自以为是 @ 麦田 不知道王安忆现在如何,这之前是不喜欢的

第一章 成长
一、小时候,性格,环境
二、母亲
三、父亲
四、“文革”期间的阅读
五、开始写作
六、职业化的状态
七、传统和反叛
第二章 关节口
一、文学讲习所
二、《儿童时代》
三、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四、陈丹青
五、史铁生
六、再谈传统和反叛
七、写作习惯
第三章 “看”
一、鲁迅的“看”和沈从文的“看”
二、站在哪里看作品里的人物
三、一座废弃的锡矿,一座废弃的钨矿
四、看熟悉的东西和看不熟悉的东西
五、写爱情
六、小说,散文,戏曲,年轻人
七、对知识的兴趣
八、台湾和马华的文学,在台湾出书
九、我们有没有力量审美化
第四章 前辈
一、冰心、萧军、一些老人
二、宗璞
三、汪曾祺
四、陆文夫、高晓声、白桦
五、王蒙、张贤亮
六、张洁
第五章 同代人
一、张承志、张炜
二、莫言、贾平凹
三、阿城、王朔
四、刘庆邦、刘恒
五、迟子建
六、苏童
七、余华
八、年轻一代
第六章 写作历程
一、 准备期,“雯雯系列”
二、《小鲍庄》
三、“三恋”和性的话题
四、《流水三十章》和《米尼》
五、《叔叔的故事》
六、《妙妙》《香港的情与爱》等几个中篇
七、《纪实与虚构》
八、《长恨歌》
九、《长恨歌》之后
十、还在过程之中
附录 文明的缝隙,除不尽的余数,抽象的美学
——关于《匿名》的对谈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谈话录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