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镜

书名: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
作者:邓晓芒
译者:
ISBN:9787506391474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3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196
豆瓣评分: 8.5

书籍简介:

《人之镜》以“镜子”比喻在中西文化中所体现的差异。引出中西人格的比较,重点放在中国人的人格之上。作者通过分析关云长与阿喀琉斯、贾宝玉与唐璜、屈原与浮土德等六组对位人物的人格结构。以“品格”与“性格”,“情”与“爱”,“辩白”与“追求”等关键词为导引,反思中西文化传统所造成的“自我意识”。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邓晓芒长期从事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和翻译,是国内第一位从德文原文翻译康德的学者,他的哲学著作及美学著作在当代学界和思想界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力。

书友短评:

@ #暗蓝# 哲学家搞比较文学,瑕多亦不掩瑜。中国人把自己当成镜子,“心里像明镜似的”,于是便有了judge一切的合法性,而回到自己,哪怕卑贱,哪怕犯错,也是“单纯赤诚”“无心之过”,所以今天说的“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其实亘古未变。至于西方人格结构的忏悔与毁灭意识,给中国人做镜子无妨,但要是强行移植,则又是另一种麻烦。 @ Littlejane 哲学家看文学总是别有一番洞见,邓老师的书让我居然又一点想落泪……其中对弥尔顿《失乐园》和《水浒传》、阿Q的比较让我有灵魂颤栗之感。我感觉整本书就是在拨开我对于中西比较的一层迷雾、一层面具、一层遮羞布,阅读过程很愉快很享受,一页一页都在拉扯我的灵魂。 @ Mr.Craner 没有同系列的另外两本好,选题太大…… @ ketos 道理说得通,但论证所用的文本以及论证过程都太牵强~再也会盲信你们了哼╭(╯^╰)╮ @ 有头脑不高兴 虽说有结论&目的先行之嫌(中国国民性批判),但作者对文学形象的反传统解读还是很有启发性 @ 七鲤鲤 披着外衣精心地踩一捧一。如果想成是篇嘻笑怒骂输出情绪的东西倒还行。这书适合“外国的月亮更圆”的八九十年代。 @ 因其荒谬,我才 邓老师90年代写的,后来又再版了。他将中西文化中典型文学人物进行对比,从而牵引出中西人性人格的特点——中强调人心为镜,所以需要反观自照、反身求诚,中哲也多在人性论伦理学里讨论;西则习惯自然为镜,因而需要先树立自然哲学,向外部探索,再回到自身,注重人的自由意志。这是一本可读性高的书。 @ 赫斯托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佩泽提诺 去爱,去体验,去迫不及待地行动,追寻自由。 @ 啦啦呜 很好,尤其喜欢封神演义麦克白,水浒传失乐园。

书籍目录

总 序 张炯
新版序
镜子的故事(代前言)
上篇 人格之镜/1
第一章 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8
第二章 赤诚与虔诚:唐三藏与早期基督徒的比较/23
第三章 情与爱:贾宝玉与唐璜的比较/47
下篇 人生之镜/91
第四章 命运与罪感:《封神演义》与《麦克白》的比较/97
第五章 卑贱意识与高贵意识:《水浒传》与《失乐园》的比较/119
第六章 辩白与追求:屈原与浮士德的比较/154
结束语/193
· · · · · ·

  • 贾宝玉对女儿的钟情,一开始就不是出于异性的吸引,而是出于对世故未涉、童蒙未开状态的一种留恋,对天真丧失的一种惋惜。这就使得贾宝玉对女性的恋情带有很浓的“青梅竹马”、“过家家”的色彩,而大大缺乏和淡化了性吸引的含义。当然,在警幻仙子梦中“秘授云雨之事”后,宝玉何尝不懂得异性的诱惑,也亲自在丫鬟袭人身上实际领略过女人的滋味,然而那只是一种附带的事,与贾宝玉的“痴情”或“意淫”无关。这只须看看他与林黛玉的感情,即可明了。宝玉和黛玉的恋情,是一种不含肉体渴慕的恋情,但又完全不同于西方人所谓“柏拉图式的爱”、理性的抽象的爱,而是与对象从心灵到体感、从喜怒哀乐到冷暖动静无不直接相通相感、互相共鸣、你我不分的一种体验。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他在女儿队里混,追求的正是这种鱼儿入水般的冷暖相短感。他凭直觉感到,林黛玉就正是他所要寻求的这种“如水柔情”的理想。宝玉当场送她“颦颦”二字,概括了他对黛玉的第一印象,这体现出他的“一见钟情”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内心冲动,而是一种暗暗的同情,一种体贴,与其说是出于爱,不如说是出于怜。相比之下,薛宝钗在宝玉眼里倒更具有女性撩人的风韵。尽管如此,林黛玉仍然是宝玉“痴情”的理想。她虽不如宝钗妩媚和性感,又有一身病,但最能与宝玉追求洁净、追求纯情交感的天性相共鸣。她与宝玉一样,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有一种几乎是天生的厌恶和拒斥感,甚至就连她的病,也似乎是她洁净柔弱的天性受到这个肮脏污浊的社会“风刀霖剑严相逼”的结果和象征。在贾宝玉眼里,这一理想是万万亵渎不得的,更不可(也不忍)将她看作性的对象。人们通常为宝、黛未能“终成眷属”而扼腕叹息,其实,在宝玉周围的女孩子中,唯有黛玉是最不可能和宝玉成为眷属的。这倒不一定是由于贾家的干预,也不取决于偶然的机会缘分,而是由宝、黛情感的性质一开始便决定了的。他们所向往的只是能整日在一起耳鬓厮磨、谈谈体己话…
    —— 引自第47页
  • 涓生爱子君,是因为她天真、纯洁、稚气、脱离世俗,又有“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样一种惊人的傲气。但是涓生却误解了。他以为这句话表达了中国的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林黛玉式的孤傲。在这里,“他们”代表世俗,“我自己”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自己”有一个独立行动的封闭的内心世界,而只是意味着“我”不会让任何世俗的秽物玷污自己,要保持自己的纯洁明镜,以便像镜子一样反映出她的“心上人”。所以,这句话背后说的其实是:我是“你的”,“他们”谁也不能干涉我。涓生的这一误解是致命的。当子君全身心向他敞开,把“自己”交给他,甘心使自己仅仅成为他一个人的反映时,他却误以为子君有了西方人那种独立的“自我”。当子君借助于自己心上人的灵魂而在世俗小人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前“大无畏的”、“镇静地缓缓而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时,涓生却误以为子君的个性和勇气比他还要坚强。……然而涓生对自己也误解了。在他看来,只要有“诚意”,爱情就是可靠的、纯洁的,在爱情的表白之前,“我已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子君听丈夫说爱情要时时“更新”,于是便等着,等丈夫来“更新”。可是,等来的不是新的爱情的增生,却是往日爱情的无可奈何的流失,就像泼在地上渐渐渗完了的水。……涓生到了这地步(涓生提出分手之后子君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子君脸色陡然灰黄,又瞬间苏生,“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仍然未能理解子君,仍然为子君的爱的假象所迷惑,仍然幻想他们是两个独立人格的平等的爱,一旦分开,这两个人仍可以独立地到社会上去争取子君的生存。他竟没想到,子君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来爱他的,而是向往着在他面…
    —— 引自第83页
  •   思想家 当代哲思(共3册),这套丛书还有《灵之舞》《灵魂之旅》。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人之镜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