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书名: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
作者:[美]孔飞力
译者:谢亮生等
ISBN:978750040480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0-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70
豆瓣评分: 8.3

书籍简介:

19世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革。这本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作者简介: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 美国著名汉学家。1933年9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50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威尔逊CWoodraw Wilson)高级中学,同年考入哈佛大学。1959年获得硕士学位。师从费正清教授(John Fairbank)、史华慈教授(Benjanmin Schwartz)学习中国历史。1964年获得了哈佛大学历史与远东语言的博士学位。历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代表著作除本书外还有《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1990. 中译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1999年出版,陈兼、刘昶译)、《现代中国的起源》(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2002. 目前未见汉译)等。

书友短评:

@ 月眠 以地方军事化为考察对象,试图探寻中国近代转型的内部因素。将旧秩序与旧王朝的衰败相分离,以社会史的眼光论述晚清以来官僚体系与地方精英对帝制晚期的叛乱而作的反应。为应对形形色色的叛乱,清廷与地方精英都求助于地方军事化,不同的是,清王朝试图将地方精英组织的团练控制在自我的掌控范围内。更大规模的叛乱催生了更大规模的地方武装,以团甲为基础的勇军性质的湘军登上了历史舞台。太平军攻占了城市,却无法掌握广大村社地区的地方精英势力,内部与外部的地方主义共同的消弭了此次叛乱。最终直至民国时期,地方武装借以团练的名义而被合法化了。但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发展,地方精英的一体化被瓦解了,城市精英的势力扩张,最终瓦解了以村社为代表的传统精英控制地方武装维护旧秩序的历史。本书代表孔飞力对费正清模式的补充和修正,重概念框架 @ 一纸素言 估计是翻译原因,读得不是特别顺畅。一句话概括“保甲权力向名流的转移,以及随之而来的名流控制地方权力的增强,是19世纪中叶危机的重要产物” @ 呱叽 《现代国家的起源》的详细解释 @ ephemeral 摒弃了冲击反应模式的近代中国政治/历史研究。名流“士绅”在清末地方军事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本书就是基于这一点展开的。对地方叛乱、地方军事化和地方名流-上级政府交易的描述很详实。但还是有孔飞力的老毛病,问题意识很好但结论比较朴实。不过能抓住这个点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 TomatoDai 详细阐述了地方团练做大做强的过程,但似乎并没有回答开篇那个宏大的问题:王朝衰落和旧秩序崩坏的区别和时点到底在哪里 @ 不如归 可以说没有完全看懂。分析了为什么晚清之后无法再以古老的秩序重建家园。

书籍目录

前言·························································································· (1)
最新中文版序言 ········································································(1)
平装本序言 ················································································(1)
第一章 地方民兵和传统国家·················································(1)
第一节 近代史的时限·····················································(1)
第二节 国家民兵制度的历史重要性·····························(11)
第二章 1796-1850年间清代民兵政策的发展···················(37)
第一节 白莲教叛乱期间的地方管理问题····················(37)
第二节 太平天国叛乱前夕的清代民兵政策················(51)
第三章 中国南部和中部地方武装的结构····························(64)
第一节 地方组织的规模···············································(64)
第二节 地方组织的原则···············································(76)
第三节 团与官僚政治部门之间的关系························(94)
第四章 叛乱的发生和正统名流的组建武装······················(107)
第一节 从地方防御到帝国的防御:江忠源··············(107)
第二节 胡林翼创建‚亲兵‛ ·····································(120)
第三节 曾国藩和湘军·················································(139)
第四节 刘于浔和南昌防御·········································(156)
第五章 军事化的对应等级组织·········································(170)
第一节 正统的和异端的等级组织······························(170)
第二节 相互作用和一体化·········································(181)
第六章 民兵、国家和革命·················································(194)
第一节 太平天国叛乱的社会-战略问题··················(194)
第二节 传统国家的崩溃·············································(217)
参考书目················································································(233)
· · · · · ·

  • 客家人虽为汉族,但由于他们语言的不同和长期怀有的那种处于离群索居地位的意识,就作为一个分离出来的亚文化群而发挥作用。他们的命运就带来了一种幻觉。离群和受压感就转化成一种天降大任于己的神话和有战斗性的救世主义。偏执心理不亚于他们的狂热,所有太平军的社会关系从此便具有他们广西农村出生地的不可磨灭的烙印。
    —— 引自第188页
  • 因为名流中有影响的一部分人认为王朝和他们自己的利益是致的,并在镇压王朝的内部敌人中起了带头作用,这样,中国政府与其满族统治者オ能够生存了下来。王朝因而能够度过19世纪中叶的危机而继续生存了近50年,这一事实明白无误地显示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秩序的韧性和复原能力,更深一层说,显示了名流持续不变的能量和内聚性。如我们所知,名流取得胜利是以中央政府权力的缩小为代价的。但是,这个胜利也可看作一种迹象,说明传统政权立足的基础仍然是稳固的;也说明,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将要动摇这些基础的特殊的“近代”因素,还需在中国历史的趋向中去引发决定性的变革。名流的能力足以战胜如此可畏的挑战,这一事实表明,我们能够合理地得出:旧秩序衰落(不同于王朝的衰落)的开始时期不会早于1864年,即太平军叛乱被扑灭的那一年。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地方民兵和传统国家·················
  •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共14册),这套丛书还有《英国对华政策》《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同治中兴》《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