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书名: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作者:李泽厚
译者:
ISBN:9787108028969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8-6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94
豆瓣评分: 8.7

书籍简介:

本书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毁誉参半。许多青年入学赞之为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变革。紧接此文,本书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和哲学上“现代新儒家”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上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书中论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文则结合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思想分析,说明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作者简介:

李泽厚(1930-) 美学家。长沙宁乡人。194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职,1978年起任研究员。1982-1983年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美学研究,是中国美学学会副理事长。近年主要在国外讲学,是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世纪新梦》等。

书友短评:

@ [已注销] 倘若一位文弱的大学生将这些论文交给一位学术地位尚高的老师,他将被批得一无是处;几乎没有对「启蒙」和「救亡」进行一番定义,这是大忌;对历代中国人的精神核心为实用理性这样一套李泽厚自创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有其深刻的根源吗?)的强调,似乎是执着的,然而究竟是否是真的如此仍有待详加论证;它所揭示的和它所掩盖的一样多;其实对自己的理解的扩展是非常有用的,譬如对「中体西用」的阐释,比如对三次学术论战和三位… 倘若一位文弱的大学生将这些论文交给一位学术地位尚高的老师,他将被批得一无是处;几乎没有对「启蒙」和「救亡」进行一番定义,这是大忌;对历代中国人的精神核心为实用理性这样一套李泽厚自创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有其深刻的根源吗?)的强调,似乎是执着的,然而究竟是否是真的如此仍有待详加论证;它所揭示的和它所掩盖的一样多;其实对自己的理解的扩展是非常有用的,譬如对「中体西用」的阐释,比如对三次学术论战和三位大家的评价,虽简约但足见深功;称李泽厚是哲学大师倒不至于;其实,李泽厚所立足的仍然是宽泛的文学领域的,正因如此才对鲁迅如此偏爱吧,虽然此书李泽厚对政治或意识形态之类都有较多的涉足,但这仍然在国民的政治素养的层次上的。 @ Urbino 嗯嗯 @ 韧勉 非常思想史路数的作品,算是代表了李泽厚思想的最高水平,对很多细节处的把握非常在理,比如胡适,比如青年毛泽东。 @ 石浥子 “救亡压倒启蒙”的提法“至今已觉不新鲜”,但关于胡、陈、鲁、毛四人的论说,以及“体”“用”之辩,倒也确实得见不凡之处。谈现代文艺的部分,得之全局而略失细节。李本人明显受到唯物史观影响较大。至于新儒家诸子,强调内圣而于外王稍欠工夫。 @ 空空 元气淋漓而粗疏笼统~八十年代的气象扑面而至。思想者与史家的关怀毕竟不同,改造比还原对于前者更为重要。 @ 马庄 西体中用,为现代化张本,有待商榷。 @ Dionysus 以救亡压倒启蒙始以西体中用终,气象宏大,虽然对体用做了新的诠释,但仍囿于体用的思考模式,注定难有大的突破。 @ Fortuitous 毛的思想概括地很精辟,与我的看法不谋而合,书里提供的论证追本溯源,使我的认知更加的完备了,唯一的缺点就是辩证性不足,可能是有时代的客观原因。 @ 迁怒。 八十年代的论文集,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青年毛泽东》和《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三篇看了。感觉大多都属常识,可看可不看那一类。 @ 一炮打倒司令部 太上立德。大辂椎轮,森林萌蘖。其实此类书或亦不必读,因为其问题几乎一一弥散入其后三十年学术史。

内容提要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一、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
二、救亡压倒启蒙
三、转换性的创造
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
一、二十年代科玄论战
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三、四十年代文艺民族形式论战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一、提倡白话文与新范式
二、革命战士
三、提倡启蒙超越启蒙
青年毛泽东
一、“动”、“斗”的宇宙一人生观
二、“贵我”的“道德律”
三、“通今”的经验理性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一、1918年-1927年
二、1927年-1949年
三、1949年-1976年
四、1976年-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
一、转换预告
二、开放心灵
三、创造模式
四、走进农村
五、接受模式
六、多元取向
略论现代新儒家
一、熊十分
二、梁漱溟
三、冯友兰
四、牟宗三
漫说“西体中用”
一、“中体西用”的由来和演化
二、历史经验和“西体中用”新释
后记
附录:再说“西体中用”
一、背影来由:回应批评
二、词语问题:突出矛盾
三、历史回溯:三派意见
四、“体”乃新解:衣食住行为根本
五、“用”是关键:转化性的创造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