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屠刀为邻

书名:与屠刀为邻幸存者、刽子手与卢旺达大屠杀的记忆
作者:[法]让·哈茨菲尔德
译者:龙云/孙旋
ISBN:9787547741719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3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592
豆瓣评分: 8.8

书籍简介:

★ 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经典作品,屡获国际殊荣和读者赞誉 ★持续十四年实地调查,关注屠杀惨剧的第一现场和劫后余波 ★集合数十位当事人的口述文字,同时记录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声音 ★ 还原不含杂音的事实真相,直面人性的幽微之处 发生在卢旺达小镇尼亚马塔的大屠杀开始于1994年4 月11日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5月14日下午2点。这期间的每一天,从上午9点30分到下午4点,胡图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亚马塔的山岗上屠杀图西人。当地约六万名图西人,有近五万死于屠刀之下。 在这场屠杀中,杀人者与被杀者彼此并不陌生。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邻居、同事、朋友、爱侣甚至家人。有的胡图人前一天还曾和图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间,他们就拿起了屠刀,有组织地对所有图西人展开屠杀。一部分图西人钻进沼泽、树林和山上,每天像猎物躲避猎人似的逃命,白天吃生食、喝露水,晚上睡在泥浆里,好不容易才活到了屠杀结束。然而,当他们回到镇上,却发现刽子手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得像从前一样,和这些胡图人继续生活在一起…… 大屠杀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胡图人为什么要这样屠杀图西人?屠杀过后,他们该如何继续生活?带着这些问题,哈茨菲尔德来到卢旺达,住在当地人身边,经过长达十四年的走访调查,采访了众多幸存者和屠杀者,力图从多个角度还原大屠杀的真相,理解这场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浩劫。 「名家推荐」 哈茨菲尔德笔下那些独一无二的声音迫使我们去直面不可想象、不能想象之事。弄清卢旺达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可我们没有权利就此逃避它,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有道德的成年人理应肩负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哈茨菲尔德的这本书。 ——苏珊·桑塔格 哈茨菲尔德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卢旺达大屠杀刽子手们的声音,读来令人痛心。它又一次提醒了我们:人类完全有可能做出毫无人性之事。 ——菲利普·古雷维奇,《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作者 让·哈茨菲尔德的“卢旺达大屠杀三部曲”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了卢旺达东南部一个小镇的幸存者与屠杀者在屠杀之后的记忆与生活。作者堪称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法国作家之一,他的身影虽然很少出现在书中,但他的文字足以彰显他那伟大的灵魂。这部作品以微妙的语言,运用口述史这种看似古老原始的方式,使人性剥去一切掩饰,显露出最核心、最幽暗的角落。 ——《纽约客》 书中的每一段讲述都同样痛彻心扉,每一个声音都独一无二。若是在别人手里,它们可能只是一些零散收集的故事,但哈茨菲尔德把这些故事汇聚起来,赋予它们以力量,迫使人们对这个时代的种族灭绝做出积极的回应。 ——《出版人周刊》

作者简介:

让·哈茨菲尔德(Jean Hatzfeld):法国作家。曾作为《解放报》战地记者广泛活动于德国、波兰、罗马尼亚等欧洲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前往黎巴嫩、以色列和伊拉克等国家报道当地战乱;1994年,他前往卢旺达,开始调查和报道大屠杀及其后果,经过十四年的时间完成了“卢旺达大屠杀三部曲”,陆续获得2001年法国文化奖、2003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以及2007年法国美第奇奖和国际记者联合奖。

书友短评:

@ 曾于里 4.5;幸存者和加害者分述大屠杀及重返“正常”的过程,并未因口述而流于流水账,难能可贵地赋予相当深刻的反思,充满警醒寓意(砍向邻里是否具有代入现今日常的恐惧?)。幸存者的愧疚心理接近莱维的战后记录,记忆的偏差与改写,他们选择“原谅”并非遗忘(无法替代死者原谅,同理于写作也不能替代死者证言),只求淡去不知亲人临终而难安的阴影;刽子手无一死于悔恨,躲匿在复数人称之后“坦陈”,如某个残忍物种钻进躯壳,手中的刀是成为非人的面具,怀各色目的“忏悔”如另一版本《杀戮演绎》。比较历史上其他大屠杀,指出其同质性——“让死亡变得合理,让野蛮变得正常,制造恐怖和幻觉,唤醒古老的恶魔,动摇道德和人道主义的根基。”无知和贪婪是灾难的根源,种族灭绝之可憎在于对记忆/生命/信仰的摧毁;白人对待屠杀的双标。 @ kivenrong 胡图族全民参与早有预谋的种族清洗种族灭绝级别的大屠杀。外人以为的冤冤相报并不正确,幸存者只是不希望这一切再次发生,哪怕是刀尖掉转了方向杀人者就是这样简单的拿起了武器,麻木,欢愉,就是没有害怕和抗拒野蛮残暴被完全释放,杀人就会上瘾贫苦农民从杀戮中得到的利益比种地要大的多,可以说正是这次屠杀让胡图族底层享受到了他们从不敢想的美好生活白人殖民者的嘴脸丑恶,手段阴险狠毒,向来如此让人们都承受着一样巨大的苦难和悲剧时,也就很难再产生别的想法了没有亲历的人不可能真的了解其一二,深以为然 @ 你猜我是谁 第一部分的幸存者回忆静水深流阅读体验最好,但相似的躲藏泥沼、丧失期待故事重复愈加疲累,第二部分惊异于屠戮者的冷静旁观,矛盾的不同视角、敌对者婚礼、宗教、美好的往昔、新生活等模糊无法分类的都在第三部分。作者提出问题大过得出结论,对苦难的跨代际健忘、无独立思考的能力、殖民势力搅混水,悲剧一定仍会重演,不是非洲就是他处。典型鼓舞平民的农村种族灭绝,和二战有相似也有不同,我天朝更是看不见世界悲苦。虽瑕疵明显、缺点理论深度,此书意义重大 @ 王二 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书,同理讲述反右文革苏联流放那些主题的也是一样,感觉每一篇都是同样的故事 @ 哦,我知道了 之前读过《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将要被杀》,那本书更全面的讲述了各方势力的各自作为。本书多数是记录了幸存者和屠杀者的讲述。幸存者的悲痛与屠杀者的疯狂,都让人心碎!没有上帝,没有人能拯救他们。和解计划又是在“顾全大局”这一宏大命题下,显得对幸存者极其悲痛,对屠杀者纵容。人呐,好渺小啊!

书籍目录

第一部 赤裸生命
引 言
01 尼亚马塔的清晨
02 两个集市
03 布盖塞拉的道路
04 基本戈山区
05 里拉琴形状的牛角
06 寡妇之家
07 金合欢下的载客自行车
08 主干道上的一家店
09 里利马监狱
10 秘密逃亡
11 纪念馆的陈列架
12 途中的说明
13 克洛迪娜的土墙铁皮房
14 “永久”的黄昏
第二部 屠刀一季
15 清晨
16 组织
17 三座山丘
18 第一次
19 小团体
20 学习杀人
21 团队精神
22 好恶
23 付诸行动
24 农活
25 熟人屠杀
26 惩罚
27 关于金属板的遐思
28 抢掠
29 封闭的空间
30 村子里的庆祝
31 人情网络的绝迹
32 女人
33 追求正义
34 熟人
35 牢狱之墙
36 痛苦
37 身强体健
38 上帝无处不在?
39 金合欢下的长椅
40 内疚和悔恨
41 约瑟夫—德西雷·比泰洛
42 组织者
43 公房背后
44 生活重新开始
45 关于宽恕的交易
46 宽恕
47 高贵的气质
48 对图西人的仇恨
49 非正常的杀戮
50 不要宣之于口的话
51 杀手眼中的死亡
人物生平及判决结果
第三部 羚羊战略
52 还有问题吗?
53 高唱颂歌的大队伍
54 宿命的神启
55 在主干道上
56 说什么呢?
57 不仅仅是一个画面
58 与死亡和死者为伍
59 鸟儿啁啾
60 这不公正
61 巫术
62 非洲的黑色观念
63 明显的伤痕
64 繁星满天
65 上帝不离不弃
66 皮奥和若西亚娜
67 让他们和解吧
68 曾经美好的日子
69 从那边带回了什么?
卢旺达大屠杀年表
· · · · · ·

  • 另外,由于法国人为我们的军队提供建议,所以是有法国人知道大屠杀计划的。但他们自称不相信这是真事儿。然而,很多白人是了解计划的,而且像了解希特勒一样了解哈比亚利马纳的性格。有一天,尼亚马塔来了一些白人的装甲车,他们是来接白人牧师的。可是主干道上的那些联攻派民兵以为是来惩罚他们的,于是一边互相喊着白人来杀他们啦,一边四下逃散。装甲车压根都没停一小下来嘲笑这个误会。几周之后,白人派来一批职业摄影师,让他们向世界展示我们是如何被屠杀的。所以您就可以理解,在幸存者的心里,有一种永远挥之不去的被抛弃的感觉。
    —— 引自章节:07 金合欢下的载客自行车
  • 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问题在我的心头不断回想,却没有任何答案。在盟军炸弹轰炸下的德国,很多工业区和城市都沦为瓦砾,但没有一颗炸弹掉到铁路线上,在波兰和德国大平原上,铁路线是那么显而易见,全欧的流放列车都朝六个集中营开来,这是为什么?85列流放法国犹太人到这几个营地的列车没遇到任何麻烦,没有受到法兰西抵抗运动的任何破坏,而他们却使那么多运送装备、食品、军队,有时甚至是政治犯的列车出轨或瘫痪,这又是为什么?没有火车在站台或行驶中受到攻击,从而传递给火车或军车上的犹太人关于清洗的关键信息,这是为什么?
    —— 引自章节:59 鸟儿啁啾
  •   理想国译丛(共71册),这套丛书还有《西方政治传统》《奥斯维辛》《印尼 Etc.》《事实即颠覆》《漫长的战败》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与屠刀为邻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