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死亡

书名:现代死亡医疗如何改变生命的终点
作者:[巴基斯坦]海德·瓦莱奇
译者:陈靓羽
ISBN:9787505753945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2-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32
豆瓣评分: 8.6

书籍简介:

死亡只会拜访每个人一次,而我们一生都在试图预判这场拜访。 耶鲁大学医疗人文主任、《自然》等学术期刊权威认证,哈佛学者颠覆性科普力作,透视生命的至暗时刻,解析命运的终极选择。 ◎ 编辑推荐 “死亡的威力源于每次讨论它时的噤若寒蝉。” ★ 颠覆性科普革新之作,直面全球禁忌话题,探索死亡和医 疗的纠缠过往,透视生命的至暗时刻,解析命运的终极选择。 《基因传》《众病之王》作者强力推荐,《自然》《美国医学会杂志》等学术期刊权威认证,《出版人周刊》《柯克斯书评》赞誉不断,“美国心脏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得主成名佳作,被译为多种语言,掀起医疗界、出版界广泛热议。 ☆ 13个围绕死亡、临终、医疗的核心议题,全面涵盖你想问但被忌讳的问题。 永生有没有可能实现?生命为何会衰老死亡?科技和社会如何使不适者也能生存?脑死亡算不算死亡?安乐死和医助自杀应不应该实行?护理应该家庭化还是专业化?“赛博遗产”的存续是否有利?病人的权利有哪些?堕胎权、死亡权究竟是谁的权利?宗教如何与死亡息息相关?…… 在这场人类与死亡的持续斗争中,所有你试图深思但总被搁置讨论的“桌面下”的问题,都将在这里得到解答。 ★ 一段生命终结时刻的演化历史,一场生存与死亡永无休止的搏斗,一出伦理与律法的当庭辩议,一次医生、患者、家属与社会的深度谈话。 海德•瓦莱奇以优美深刻、富有智慧的语言向读者们展示了宏大问题下的专业例证与深刻情感。我们可能信仰不一、文化不同、语言不通,但我们一定都思考过死亡,它只会拜访每个人一次,而我们一生都在试图预判这场拜访。 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一无所知。 ◎ 内容简介 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没有哪件事比死亡更古老、更神秘、更无解。它变幻莫测,蛰伏在美好生活的阴影之中。我们对其讳莫如深,仿佛只是触及一鳞半爪,都足以让它从黑暗中暴起伤人。 可死亡从来不应是未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我们对死亡的疑问越来越多:生命为何有限?生死如何界定?死亡能否逆转?怎样超越死亡?我们是否拥有死亡权?安乐死何去何从?照护为何成为重负?如何商讨临终?谁才是有权拔下插头的那个人?网络社交怎样影响死亡……这些谜团困扰着每一个人,更在不经意间操控着人生决策,而你却对这一切懵懂无知。 为此,瓦莱奇博士开启了一场消除未知、恐惧与焦虑的谈话,以亲身临床救治经历结合医学、进化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认知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观点,深入根源,直面“禁忌”话题,详述人类在死亡相关议题研究方面的点滴变化与前端进展。对于我们人生最后一段路的样貌如何被各种风潮和事件改变,这本书极尽所能提供了扎实、丰富、可靠的回答。 ◎ 名人推荐 “瓦莱奇这本文辞优美、内涵深刻的书带我们踏上了一段难忘的旅程……他希望我们直面死亡,为此而进行的探索是非凡的。他是一位体贴周到的医生,从临床病例、统计数据、医学伦理、文学和科学中总结出优美的文字,成功地将一个复杂的话题人性化了,并对死亡在现代社会里的变化提出了卓越见解。” ——悉达多•慕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基因传》《众病之王》作者 “瓦莱奇对人类死亡的历史进行了详尽而丰富的研究,与此同时,他没有回避死亡在今天的几个主要特点——否认、不平等、过度治疗和机构化。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持续改变着医疗保健的面貌,而医生就是我们最好的探路者和引路人。这本丰富而全面的《现代死亡》,是这一议题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安・诺伊曼(Ann Neumann),《辞世之路》作者 “海德・瓦莱奇以科学家的冷静眼光和医生的仁爱之心,细心检视死亡在现代社会中的样貌,历史、解剖学和公共政策在他精湛的叙事中完美结合。对于如何好好活到人生最后一刻,这本书提供了温暖而全面的指引。” ——艾伦・古德曼(Ellen Goodman),普利策奖得主、专栏作家 “海德・瓦莱奇堪称‘当代的维吉尔’,他引领我们走过复杂而混乱的现代死亡之旅。他聪慧过人,思考深刻,却又谦虚诚恳,一步步揭开CPR、DNR、脑死亡和慢速警报的奥秘,并揭露了一个奇怪的事实:在大多数医院里,死亡都是由最年轻、最缺乏经验的医生来处理的。他引导我们看到颠簸不破的启示,那就是在人生尽头,与亲人同在、与知交同在、与清明同在,才是最重要的事,不论现在或未来都是如此。” ——安娜・莱斯曼(Anna Reisman),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主任 “海德•瓦莱奇用历史学家的好奇心、外科医生的洞察力,以及诗人的真挚,为我们描绘出一副令人震惊的当代死亡画像。现代社会渴望解开痛苦之谜,但讽刺的是,这项探索撞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古老的恐惧。在揭示科学如何以惊人的进步改变我们对死亡的理解同时,瓦莱奇博士也没有忘记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征服死亡,在死亡面前,我们只是凡人。” ——拉斐尔•坎波(Rafael Campo),《替代医疗》作者,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现代死亡》讲述了一个最引人入胜的故事:生与死的区别,一件看起来如此简单的事是如何变得如此复杂、如此重要。尽管困难重重,但海德•瓦莱奇迎难而上,用他的逻辑、幽默、材质和热情对这个庞大的命题加以解释。我喜爱这本书。” ——丹尼尔•华勒斯(Daniel Wallace),《大鱼》作者 “从细胞之死的精妙探索,到生命与死亡恢弘的哲学问题,海德•瓦莱奇邀请读者一同沉思死亡临终的艺术与科学。他将带领我们经历死亡的‘医学化’,反思一路上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回归人性本身。娓娓道来的故事,作者的智慧、勇气以及人性令这本书脱颖而出。《现代死亡》内容丰富,文笔优美,读起来欲罢不能。” ——伊芙•约瑟夫(Eve Joseph),《生命边缘》作者 “海德・瓦莱奇写了一本内容充实、发人深省的书,巧妙地在其中融合了历史事实、统计数据和人文关怀,展现出了极为杰出的叙事技巧。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几乎忘了它的主题是死亡,因为它是如此丰富精彩,令人沉浸其中。非常感谢瓦莱奇送给读者这么好的礼物,一本深具启发的好书!它的确是难得之作,我非常喜欢,也推荐大家阅读。” ——桑吉夫・邱普拉(Sanjiv Chopra),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 “没有什么话题像死亡这样人人在意——却也人人不安。想了解这个讳莫如深的课题,海德・瓦莱奇的这本书是必读之作,这本书以清晰的眼光分析了死亡对当前美国的意义,也劝告我们追求更合理也更温和的结局。” ——丹妮耶蕾・欧弗里(Danielle Ofri),医学博士,《病人说什么,医生听什么》作者 “这本书对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有价值。瓦莱奇兼具智慧、热情与研究精神,为人生在世最黑暗的议题带来光亮。这本书内容广博如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充满启发。” ——斯蒂芬•P. 奇尔南(Stephen P. Kiernan),《最后的权利》《蜂鸟》作者 “内容博学,笔触流畅,娓娓道来死亡与现代医学的历史与相互影响,读起来欲罢不能。” ——凯蒂・巴特勒(Katy Butler),《伪善的医疗》作者 ◎ 媒体推荐 “瓦莱奇积累了大量关于死亡和临终的知识,结合他的临床医疗经验,这将使他能够真正‘照顾’他的病人。” ——《健康事务》(Health Affairs) “《现代死亡》这本书写得很及时……瓦莱奇对一个复杂的话题进行了范围广阔的深入探讨,从显微镜观测,到重症监护病房纪实,到法庭辩论,再到《星际迷航:下一代》的演绎。通过这种构建,他进行了一次雄心勃勃的回顾,即生命的终结与我们的现代医学实践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Internal Medicine) “身为心脏科医师,海德・瓦莱奇每日与死亡交手,时刻见证至亲离去的哀痛,也因此能细至观察近年临终护理的变化。他的作品成果丰硕,小至细胞之死,大至死亡对社会的冲击,都在一个个重症案例、医学史实和科学研究间串联起来。” ——《自然》(Nature) “医学的进步已经模糊了生与死的界线,同时为医师和病人带来了极具争议的问题。在这本书中,瓦莱奇不但深入探究了这些问题,也为医学史补充了生死边缘的可贵记录,这些故事或许包含不安与困惑,却发人深省,极具启发意义。” ——《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 “瓦莱奇可能没有所有问题的答案,但他在全书13章高度相关的叙述中引出了所有正确的问题。”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瓦莱奇剖析了细胞与身体之死的已知与未知之谜,同时敏锐地掌握了临终议题的文化变迁,例如病患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公开分享自己的最后历程。他以深具同理心的笔触记录了自己见证的故事,娓娓道出现代社会人们面对死亡的不同方式。” ——《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瓦莱奇深入调查了死亡演变至21世纪初期所带来的种种令人震惊的现实问题。当他雄辩地探索死亡时,也敦促公众更多地谈论它,并呼吁‘复苏我们已经遗失的许多临终认识’。”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星级评分 “瓦莱奇以严谨乐观的态度,对一个痛苦的话题进行了细腻敏锐的总结论述,他认为这一话题正在经历文化性的转变,讨论逐渐公开化。这对严肃讨论意义深刻的生死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杰出……深思熟虑。” ——《书单》(Booklist) “虽然其他图书也涵盖了医学和生命终结的问题,但瓦莱奇的书并不仅是拘泥于讨论现代仪器设备在悲伤和回忆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是超越了这一范畴。读者将会在这本书中发现引人入胜、更新换代的观点。”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瓦莱奇的研究非常扎实,不仅适时补充了自己的亲身见闻,也旁征博引了文学、神学、统计数据、法学理论及自然科学相关知识。文字真挚动人,佐证资料充足,全书深具说服力⋯⋯真诚而彻底地研究了一个常常被忽视的主题。瓦莱奇专业知识丰富,言词恳切,本书实为了解死亡这一议题必不可少的作品。” ——书架情报网(Shelf Awareness)

作者简介:

海德•瓦莱奇(Haider Warraich)

美国心脏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得主。2009年毕业于巴基斯坦一所当地医学院,后前往哈佛医学院的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接受住院医师训练。现为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杜克大学医疗中心心脏科医师,定期为《纽约时报》《大西洋杂志》《华尔街日报》《卫报》《洛杉矶时报》等报刊撰稿,讨论范畴横跨医疗保健、卫生政策与医患互动。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作家和研究人员,海德•瓦莱奇多次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美国医学会杂志》等SCI期刊发表论文,并于2019年出版广受好评的《心脏的状态》(State of the Heart)一书。

书友短评:

@ 焦重氢 讨论现代死亡的好书。先从微观的细胞层面科普了死亡是如何发生,再引出医疗手段如何延续生命,这仅仅是这本书的开始,更重要的是讨论死亡对于医学、个体、家庭和社会的意义,引用了大量的案例、资料以及作者的亲身体会和经历,其中“昆兰案”作为死亡权运动的开端非常值得思考与探讨。整本书对死亡的看法层层推进,毫不避讳地深入到了宗教层面,医生和病患的信仰差异造成的对死亡的态度,以及信仰对个体临终的积极或消极作用都进行了比较。进入家庭和社会层面,患者与家属之间该如何沟通,甚至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分享死亡,视角非常开阔,一本告诉人们如何面对死亡以及理解死亡的书,为死亡这间黑屋子打开了一扇窗户。 @ 粟冰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癌细胞看作是“我们自身的一个更完美的版本”——它对永生不朽的追求不正反映了我们自己的终极追求么?如果有一天它成功了,将产生一个比它的宿主更加完美的生命,具有不死的特性和繁殖的动力。这是前两年我在悉达多·穆克吉的《众病之王》中读到的观点,可以说过目难忘。而他的南亚老乡海德·瓦莱奇则进一步对所谓的永生展开探讨:永生(或者说是拒绝死亡)可能是比无法生存更糟糕的事情。而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得以活得足够久,久到足以患上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乃至癌症。死亡很多时候不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而成了漫长持久的灼痛。到了今天,“没有医生(撤去维生设备)的指令,谁也不能在重症监护室真正死亡”,患者成了医学技术的囚徒。我们似乎这才逐渐体会到波伏瓦在《人都是要死的》中所描绘的那种永生之恐怖 @ 云深不知处 中规中矩,主要讲述医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如何塑造我们对死亡的认知。人均寿命在百余年翻倍,这离不开儿童死亡率的降低和中年人患病及死亡率的降低。死亡场所的改变,由家庭转变为了机构(医院,疗养院等),也让死亡变为私人化的事件,如今的亡故后来吊唁的更多的是家人和亲戚,不再有邻居和朋友。死亡在百年前是不可预见的短期突发事件,由患病或事故到死亡可能就几天时间。如今却成为了可预见的长期过程,因为慢性病和医疗手段的进步,寿命的可预见性成为了可能。死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脑死亡算死亡吗,丧失了思维活动能力,仅仅是肉体存在机能,算活着吗,人何以成为人,是因为人这个物种,还是因为人的各种可能性。医疗决策的参与之前是医生的一言堂,如今也有了患者家人的加入。关于安乐死,生命是可以放弃的权利还是应尽的义务。 @ Augenstern✨ 一本让人重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书,包含了很多对于死亡的前沿探讨:脑死亡、临终关怀、安乐死、维生治疗等。 @ 隐士谢六六 死亡的书读了几本,算是中规中矩 @ Flora 很有感触的一点是在即将去世的至亲病榻前,无论什么国家 文化 宗教信仰,家庭成员所表现出的悲伤 愤怒 愧疚 挣扎 五味杂陈 如此相似。这就是人性吧。打算找时间去做预先指示和选定医疗代理人

书籍目录

第1章 细胞如何死亡
第2章 生命(和死亡)如何得以延长
第3章 死亡现存何处
第4章 我们如何学会放弃抢救
第5章 死亡如何被重新定义
第6章 心脏何时停止跳动
第7章 何时超越死亡
第8章 护理何时成了一种负担
第9章 如何商讨死亡
第10章 家庭因何崩溃
第11 章 何时渴望死亡
第12章 何时终止治疗
第13章 何时分享死亡
致 谢
注 释
· · · · · ·

  • 對細胞來說,唯一一件比忘記怎麼活更糟的事,就是拒絕赴死。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細胞之死
  • 細胞,其實比我們人類更懂賴著不走有失禮數。人類渴望長生不死, 但對細胞來說,長生不死是最可怕的詛咒。抗死延生的戰争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但這場拉鋸戰的後果卻很少有人深思。在現代會裡,死亡最為人知的面向不是原因何在,也不是何時到來,而是我們會在何處與它短兵相接。今天,大多數人死時聞著毒水的味道,穿著鬆垮的病人服,聽著醫護人員吐出長串縮語,伴著嗶嗶作響的機器警示聲。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從未像過去幾十年這樣,讓死亡離家如此遙遠。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抗死延生的戰爭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现代死亡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