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童之愿

书名:违童之愿冷战时期美国儿童医学实验秘史
作者:[美]艾伦·M·霍恩布鲁姆/朱迪斯·L·纽曼/格雷戈里·J·多贝尔
译者:丁立松译
ISBN:9787108048455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5-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82
豆瓣评分: 8.2

书籍简介:

来自苏联的威胁所带来的恐惧,渗透了美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冷战”的氛围造成了战后美国数不尽的违规、医疗过剩以及潜在甚至事实存在的医疗犯罪。美国政府曾一厢情愿地控告纳粹医生所进行的野蛮实验和伪科学研究,不幸的是,美国所做的绝不是什么表率。 《违童之愿》记录了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这是一段令人恐惧、震惊的历史,受20世纪优生学理论的影响,那些掌握着权力的医生、研究者以及研究机构,试图阻止“劣质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将儿童当作实验品对待。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听到受害者的声音。这些声音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者简介:

书友短评:

@ Adelaide 如副标题所示,记录的全是关于儿童人体实验的内容,读的时候一直压抑到喘不过气来,最后还是哭了没办法,太难受了[枯萎]关于内容部分其实没什么想说的,重点一直不是去批判某个国家某个研究人员,历史的贯通在某些方面惊人地一致。“优生学“是贯彻全文的核心,也是一直遗留在我们身边的存在,以它的视角去理解人存在的价值便是现代人面临的困境。我读的时候也忽然意识到——其实我们的世界并不完全依照着人类的期望进程方向发展。科技与技术的发展依托人类的创新,但怎样的成果会对怎样的社会发挥怎样的影响从未清晰。现代社会结构的异变与不可控性使得历史脉络不再按照主枝干流动,人是真的在引导人类社会的走向吗?我们真的能控制我们所创造的一切吗?我对此报以悲观心态。但也只有向前,去学习,去了解,要撑起伞。 @ 玍汪 讲了很多相关案例,提及了冷战是怎么塑造了医学界急功近利的氛围。不过没怎么细细展开中情局与行为科学界具体的联系和脉络

书籍目录

导言 :“晚上他们就来把你抓走。”
第一章 医学崇高化的年代:“医生所展现出的绝佳姿态,显示出他们正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第二章 优生学与对收容所儿童的轻视:“消除次品。”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爱国主义与《纽伦堡守则》:“这套守则只对野蛮人有用。”
第四章 冷战对人体实验的负面影响:“我不记得有过任何指导方针。”
第五章 疫苗:“脑积水患者及其他类似病患收治所。”
第六章 皮肤、膳食与牙科实验
第七章 儿童辐射实验:“尽可能微量的辐射。”
第八章 心理治疗:“额叶切除术……经常是开启有效治疗的出发点。”
第九章 精神虐待:“那就是洗脑。”
第十章 生殖与性行为实验:“他们像对待牲口一样对待那些女孩。”
第十一章 科研不端行为:“科学研究事实上鼓励了欺诈行为。”
结语
· · · · · ·

  • 医生和医学研究者致力于为人类健康面临的难以计数的难题寻求解答,尤其是他们当中的狂热分子们,本能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如何处理那些令人厌恶的缺陷群体。让这些人参与到探索真知、解决长久以来困扰人类之医学难题的重要研究项目和科学实验中来,即是让他们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科学的最佳方式了。经年累月,儿童,尤其是“有缺陷”的儿童,越来越多地成为了这些人的实验对象,收容所、孤儿院这些满是实验素材的大仓库,在这些人眼中犹如金矿一般闪着光芒。利用收容机构的儿童做物美价廉的研究素材这一趋势在这一时代稳步增强,令人惊讶的是这一趋势一直畅行无阻。用未成年人进行实验一直都是医学界的传统之一,但这一传统随着优生学家的绝育手术与阉割实践日益变本加厉起来。他们总是用收容所的孩子来做这些实验,因为这些孩子孤立无援、无人知晓,而且被认为比普通孩子低一等。公众无从获悉,在这些与外界隔绝的实验场上,发生了多少例死亡,造成了何种惨痛的后果。1895年,就在夏普和贝尔菲尔德博士呼吁进行更大规模的绝育手术时,亨利·海曼博士对纽约医学会的同行们宣称,他有意地为一个“饱受白痴与慢性癫痫煎熬”的四岁小男孩“接种”了“高纯淋病双球培养菌”。类似实验中,“罹患白痴病”的小男孩接种了淋病双球菌,跟之前的男孩一样,这个孩子也饱经痛苦,为淋病症状折磨。之前参加了纽约医学论坛的人对海曼的研究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对“他的辛勤工作”表达了格外的赞赏。讨论者们给出了大量的想法和建议,但没有任何一个关心利用智力缺陷者和收容儿童进行实验是否违背了伦理。事实上,这些实验到19世纪与20世纪交会之时已变得更加普遍,而在同行眼中,用被收容人群做实验则是一种对资源加以有效利用的富于创新和明智的行为,是对医学的巨大贡献。许多内科医生和医学研究者不仅在观念上怀有这样的想法,更…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优生学与对收容所儿童的轻视:“消除次品。”
  • “当时能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即将与苏联开战的威胁。”凯彻姆回忆说。凯彻姆毕业于达特茅斯与康奈尔医学院,他很清楚,这一威胁绝不是出于无聊或对战争的渴望,具体事实与情报机关都显示了潜在的冲突。他说,很明显,在化学战的能力上,美国已经落后于苏联,必须尽快迎头赶上,为日后可能遭到的打击快速做好准备。凯彻姆和他的部队领导也同样清楚地了解对科学研究者们来说“单靠动物实验是无法完成任务的”。人体实验对象变得炙手可热,而且幸运的是,大多数有经验的研究者已经知道如何征得志愿者了。为军队服务的医生尤其是在严格保密守则下通过隔离人群对创新理论进行测试的老手。在爱国热情的感召、突破性医学发现的美好前景以及能够获得更为丰厚的资金支持等种种条件下,拿者政府工资的医生们踏上了激情饱满的实验之路,从吐真剂和失能性毒剂到精神控制,什么都可以拿来做实验。医生们再次进入了只看重具体结果却无暇顾及伦理守则的状态,许多历史学家以及无数医生都指出,是冷战的氛围造成了战后数不尽的违规、医疗过利以及潜在甚至事实存在的诸多犯罪行为。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冷战对人体实验的负面影响:“我不记得有过任何指导方针
  •   新知文库(新版)(共199册),这套丛书还有《病毒》《哈希的故事》《欧洲王室另类史》《疫苗》《南极洲》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违童之愿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