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與未來之間

书名:過去與未來之間政治思考的八場習練
作者:漢娜.鄂蘭(HannahArendt)
译者:李雨鍾/李威撰/黃雯君
ISBN:9789865482800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时间:2021-5-8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64
豆瓣评分: 9.6

书籍简介:

《過去與未來之間》被鄂蘭視為她最好的一部作品,這本政治思想文集成書於《極權主義的起源》、《人的條件》等鉅著之後,包含了八篇睿見迭出的文章,呈現出她對不同領域與主題的廣博思考,包括自由、權威、傳統、歷史、政治、文化,以及太空科技的發展。 儘管主題各異,這些文章都流貫著同一種精神。鄂蘭意圖告訴生活在現代世界的你我:過去曾指引人們、賦予我們力量的思想與文化傳統已經中斷,因此我們必須深入歷史河床尋覓這些思想的遺產,並不斷思考當下的現實事件,從中找出未來方向的路標。「介於過去與未來之間」一方面固然是當前的道德與政治困境,卻也是真理向我們閃現的時刻。 鄂蘭認為「所有思想都是來自生活經驗」,本書是她自己的思想實驗,也是她召喚所有讀者一同進行思考習練(exercise)的邀請。儘管寫作於五十年前,但對於深刻影響當代的「後真相」、「人類世」等主題,鄂蘭早已提出了預言性的敏銳洞見。今日的我們,依然可以從她獨一無二的思考中舉步,朝向有著無限可能的遠方。

作者简介: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年10月14日出生於漢諾威,在馬堡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主修哲學和神學,她的老師們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929年,年輕的鄂蘭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奧古斯丁愛的觀念》(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然因德國內部的反猶政策,使她無法在德國任何一所大學教書。1933年,在被蓋世太保短暫關押之後,鄂蘭流亡到巴黎,結識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並成為好友,也開始為Youth Aliyah(一個致力於將猶太兒童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組織)工作。1937年,她在巴黎遇見了海因里希・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兩人於1940年結婚,並於1941年移居美國。

1951年,鄂蘭取得美國公民身份,同年出版《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引起巨大反響。1958年,出版畢生最重要政治哲學著作《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1959年,鄂蘭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並陸續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等處任教。

1961年,鄂蘭到耶路撒冷為《紐約客》報導艾希曼大審,後整理出版為《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被視為討論反猶大屠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年出版《過去與未來之間》,並於1968年再度增訂,記錄了鄂蘭在艾希曼審判前後的思考歷程。

1975年12月4日,鄂蘭因心臟病發,在紐約過世。

书友短评:

@ 初起 不怀疑阿伦特的美丽、聪慧、博爱和真诚以及她一生遭受的苦难。对马的认识颇有洞见,认可故事对悲伤的升华,发掘农业、文化与照料世界之间的关系,看到了地球作为人类存在的不可剥夺的生活方式,都是佐证。阿伦特重视公共生活和行动,其观点如行动、见证、事实真理显示出对世界的关怀,用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共通感超越一般意义的良知和自律;重视宗教生活和诚实,批判功利主义的短视:“用处的用处”是什么?认可“秀异”(追求卓越,以及回应世界)的德行,这也很好。但总感觉阿伦特的世界里少了什么,大众化和平等的美国教育牺牲了天才和精英;认可阿美宪法立国,自称不爱任何民族,只爱人,但世界上还有许多在搞民族独立运动的国家,在从更苦难的社会中寻求生存发展之路。对于阿伦特这样一个追求“公共”的哲学家,是否所有人都进入了她的“世界”呢? @ 一颗火种 第一次好好读阿伦特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一遍遍为她折服。同时再度确认这样一个事实:思想家和学者,完全是两种异质的生物。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颤而绝望的事实啊!深刻、冷峻、广博、细腻、富有想象力,这样的随笔让多少学院论文相形见绌! @ 贾四饼 没有搜到译林版的,写了补充条目申请,不知什么原因也没通过。Anyway!本书收录的八篇论文,虽然议题不同,但作者的思路一脉相承:传统与现代社会(思想)发生了断裂,导致权威、自由、教育、文化、政治、科学上产生了不同的危机。这些危机看似彼此无关,实际上均内生着现代人类心灵的解体。阅读时,常感呼吸困难,偶有惊讶欣喜,却也很快被一股愁绪淹没。另,译林版翻译有点拖沓。 @ foolfoodie 透过阿伦特的视角梳理哲学史。<教育的危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典型东方打压式环境中长大的小孩,成年后总会倾向于追随西方典型的“鼓励式”、“视小孩为成人一样的独立个体“的方式,认为是避免自身悲剧重蹈覆辙的正确路径——而一次又一次遇到身边的真实性代表,发现并不是,ta们同样走向了和打压式产物相同程度只不过是另一端的困境(代标简中版。 @ 一喵 論文之餘匆匆翻過前言、「何為自由」,其中論述在《人的條件》中有重疊部分,但這本文集更精煉,作提神用,之後再來細讀,簡體版已經沒了條目,只能標記在這裡了。

书籍目录

專文推薦:關於一份思想遺產的遺囑 ◎葉浩
專文推薦:爭論中的真相與行動中的自由──哲學與政治之間 ◎劉滄龍
專文導讀:如何守護危機中的「世界」 ◎李雨鍾
英文版導言 ◎傑若米.柯恩(Jerome Kohn)
前言:過去與未來之間的裂隙
第一章 傳統與現代
第二章 歷史的概念:古代與現代
第三章 何謂權威?
第四章 何謂自由?
第五章 教育危機
第六章 文化危機:其社會意義與政治意義
第七章 真相與政治
第八章 太空征服與人的高度
· · · · · ·

  • The gap, I suspect, is not a modern phenomenon, it is perhaps not even a historical datum but is coeval with the existence of man on earth.It may well be the region of the spirit or, rather, the path paved by thinking, this small track of non-time which the activity of thought beats within the time-space of mortal men and into which the trains of thought, of remembrance and anticipation, save whatever they touch from the ruin of historical and biographical time. This small non-time-space in the very heart of time, unlike the world and the culture into which we are born, can only be indicated, but cannot be inherited and handed down from the past; each new generation, indeed every new human being as he inserts himself between an infinite past and an infinite future, must discover and ploddi…
    —— 引自第13页
  •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判断的力量建立在他人潜在同意的基础上,在判断中活跃着的思想过程不像纯粹推理的思想过程那样,是我与我自身而是首先和始终置身于我和其他人的一种想象的交流当中,即使在独自一个人做决定的时候,我也必须最终从想象的交流中,获得他人的认同。从这种潜在的同意中,判断获得了它的特殊有效性。这意味着,一方面,这样的判断必须让自己从“主观私人条件”中摆脱出来,即摆脱 些一个人在其私人状态下受自然决定表现出来的癖性偏好,癖性偏好虽然在一个人私下所持意见的范围内合法,却不适合进入市场和缺乏公共领域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这种扩大了的思考方式,作为懂得如何超越个人限制的判断,在严格孤立或与世隔绝的情况下都无法进行;它需要他人的在场,因为它必须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必须考虑其他20人的立场,否则就根本不起作用。就像逻辑要健全就要依赖自我的在那样,判断要有效也要依赖他人的在场。从而判断虽然具有某种特殊的有效性,它的有效性却从来不是普遍的。其有效性要求不能扩展到判断者在考虑时未将自身置于其立场之上的他人。康德说,判断“对每个单独判断的人”有效,但这句话的重点在“判断”上,对于那些不判断的人或不是判断对象在其中呈现的公共领域之成员的人,判断则是无效的。恰恰在康德所指的意义上,判断能力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能力,即不仅从自己的立场上看事物,而且从恰好在场的所有其他人立场上看事物的能力;就这样的判断能让一个人找到他自己在公共领域、在共同世界中的位置而言(这实质上是政治经验中古已有之的明察),它也许是一种人作为政治存在的根本能力。希腊人称这种能力为明智,或明见,并且认为这是使政治家的德性区别于哲学家的智慧的主要特点或者优异之处
    —— 引自章节:第六章 文化危機:其社會意義與政治意義
  •   Discourse(共39册),这套丛书还有《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再啟蒙的年代》《感性配享》《債的歷史》《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過去與未來之間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