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日记

书名:工厂日记
作者:[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王天宇
ISBN:978720818156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4-3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40
豆瓣评分: 9.2

书籍简介:

**** 法国向当代世界奉献出的一份珍贵礼物:西蒙娜·薇依。 ——切斯瓦夫·米沃什 *****内容简介****** 如何摆脱工作中的痛苦和烦闷?为了像被压迫者那样感受压迫并尽可能真实地追求她所认为的自由社会,1934年12月,西蒙娜·薇依抛下哲学教师的身份,进入工厂。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位反叛的哲学教师轮流做切割工、包装工和铣床工,经历疾病、事故、解雇的折磨,遭受服从、羞辱和不公。这种残酷性给她留下了终生的烙印。 在这本《工厂日记》中,薇依记录下自己的观察、遭遇、工作时间和收入、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以及对这段经历的哲学和道德的思考。这本书是一份原始的文件,没有抒情,也没有感伤,展现出西蒙娜·薇依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和她始终站在劳动者一边的立场。

作者简介: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法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社会活动家。1909年2月3日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文化教养很高的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926年到1931年,薇依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巴黎高师从事哲学学习和研究。1931年到1934年,薇依先后在外省的几所中学任哲学教师。从1940年到1943年,薇依对以往的劳动、战斗、政治参与和社会活动的经历进行理论总结。在马赛、纽约,最后到伦敦,她写了一本又一本的笔记,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直至1943年8月因饥饿、重病死于伦敦郊区的修道院,年仅34岁。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死后出版的,受到广泛好评。其主要著作有:《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被拯救的威尼斯》《在期待之中》《工厂日记》等。

书友短评:

@ 56 3.5。如此清醒的薇依,通过真正的工厂内部的工作,写出的日记和书信,围绕着世界在剥削工人方面的内容编辑成这一本。日记部分有点琐碎凌乱,考虑到已经累到失去思考能力的情况,也能理解,但是整篇都有些不太通顺的句子,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工人紧张的工作和身体的劳累已经失去思考能力。她身体真的不好,头痛太多了。工作面前没有尊严,从不让提前进门到工头不顾工人生命危险的无理的工作要求,到混乱的工资统计,面包,吃饱,工作,再面包,吃饱,工作,死循环。工会的规则,都仅仅是规则,有点理想化。最后皈依到宗教还是有点局限性。 @ 赛博银河小偷 功名利禄心大起时看此文立觉自己卑鄙,开始检讨自己没有积极缴纳赎罪券。西蒙那薇伊是切实知行合一之人,从不出卖灵魂最后也因为极致而死。“就工人而言,不同岗位、不同职能之间建立的关系是物与物,而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零件附带卡片流通,以表明其名称、式样和原材料;我们几乎可以相信它们就是人,而工人是可替换的零件。零件有自己的身份;就像在一些大型工厂里,工人在进入时必须出示身份证件,上面有自己的照片,胸前还会印上一组号码,如同一个罪犯,这样的比喻有令人心碎又痛苦的象征意义。”看职校生戏剧主创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作为一个螺丝钉,他可以去垫桌角,也可以组成机器,但是如果把它直接投入机器里,它甚至能造成整个机器的毁灭。穷途末路者以命相博,如何不能让系统震颤 @ 新京报书评周刊 以切身体验为基础,薇依知道并深深感受到一个工人的生活饱含的巨大痛苦,她详细记录并思考工人的处境,为改善工人的生存状况,她号召雷诺工厂的工人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发在杂志上;她给一位工厂经理写信,给出改善建议;而且薇依清楚地知道,工人面临的不幸与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无关,“我关于工厂的疑问完全不受政治制度的影响。它事关工厂从完全从属关系逐步过渡至某种从属和合作混合的关系,理想情况是纯粹的合作”,而所谓革命,很有可能只是导致压迫集团的更换,“只要生产是建立在被动服从的基础上,工人们就要继续被动地服从”。这显示出薇依敏锐的洞察力,对某些主义作出反思,而她给出的最终解脱/救赎之路是具有超越性的。 @ 叶左 培训读完。跟一贯的沉思不同,这本书涉及的实际事物很多,书的线索很清晰:准备,记录,奔走,反思,让人能很好地了解薇依的现实生活如何发生。/薇依的工厂生活是单纯的工厂生活,给工厂领导的信字里行间都表示出她的固执和"可怕的诚实",对工人境况的具身察觉非常敏锐细致: 现代技术和经济组织形式所隐含的必然从属与依赖性,导致奴役和尊严的丧失。对泰勒制和福特流水线的分析非常精彩严密/ps感觉薇依的很多思考适合组织管理学借鉴。"资本家将工人当做不存在,而无政府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生产必要性不存在",从政治立场上来看薇依似乎是改良主义者,对罢工运动和共产主义忧心忡忡,投向于上帝的怀抱但并非宗教皈依,而是一种纯粹的沉思和对"良好"生活的期待。/无比敏锐而对世界充满爱的人 @ right 每天下班经过塞纳河,好奇自己怎么没有跳进去。薇依的打工日记以及之后对工厂改革、罢工事件和工会制度的系列记载。她体会到的是计件工作是越抽越快的鞭子,工人面对这种工具化的工作内容很容易陷入放弃思考的深渊。“让他们描述自己的感受,他们用的也是工会事先写好的宣传语”。她观察到工会里的工人代表可能滥用权力,会成为踩在大多数工人身上的第三势力让工人陷入另一种奴役。她观察到只有罢工期间工人把工厂当作属于自己的场所,但是罢工和革命只是一种错觉,它们不能带来彻底的变革,或许是因为没人知道怎样的机制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最后一章突然转到信仰有点没懂,或许是指需要在工作中保留一定的思考和注意力吧。非常宝贵的一手资料,更宝贵的是薇依不给自己退路的决心。| 可与社会学和虚无主义同看,可与极乐迪斯科同看。 @ 阿布拉克萨斯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有云,救赎之道难行。薇铱是身体力行自己的“道”,这使得她远超同年代的书斋型学者和所谓的思想家。令我意外的是薇铱对管理学的贡献。若是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读到本书也会受益良多。 @ sky liu 第一千九。距离拉近,失去了灵晕。大段机械日记后,忽然有一段讨论拉辛与伊利亚特之区别。唉,轻与重。越思考人的问题,越是什么都看不清,最后变成了自娱自乐的游戏。

书籍目录

前言
一、给阿尔贝蒂娜·泰弗农女士的三封信(1934-1935年)
二、给一位学生的信(1934年)
三、给鲍里斯·苏瓦林的信(1935年)
四、致X的信件片段(1933-1934年?)
五、工厂日记(1934-1935年)
六、片段
七、致一位工程师兼工厂经理的信(布尔日,1936年1月-6月)
八、(工作中的)冶金女工的生活及罢工运动(1936年6月10日)
九、致工会会员的一封公开信(1936年6月后)
十、给奥古斯特·德留夫的信(1936—1937年)
十一、关于从北方冲突中吸取教训的建议(1936—1937年?)
十二、建立工业企业内部新制度的计划准则(1936—1937年?)
十三、合理化改革(1937年2月23日)
十四、工人的境况(1937年9月30日)
十五、工厂生活经历(马赛,1941—1942年)
十六、非奴役性工作的首要条件(马赛,1941—1942年)
· · · · · ·

  • 我的事情说得差不多了。说说你吧。你的信吓到我了。如果你坚持把体验所有可能的感觉作为你的主要目标一这是一种暂时的心态,在你这个年龄段很正常一,你将有远大的前程。我更喜欢你说的想要与现实生活接触。你可能认为这是一回事;事实上,恰恰相反。有些人只靠感觉、为感觉而活;安德烈·纪德就是如此。他们实际上被生活欺骗了,他们隐约感觉到了这一点,因而总是陷入一种深深的悲哀。除了麻痹自己,悲惨地自欺欺人外,他们别无他法。因为真实的生活不是感觉,而是活动一我指的是思想和行动的活动。工人和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人,与他们相比,那些靠感觉生活的人在物质和道德上都只是寄生虫。我想补充的是,前者不追求感觉,但却比追求感觉的人得到了更生动、更深刻、更不造作和更真实的感觉。最终,在我看来,对感觉的追求成为了一种很可怕的利己主义。当然,这并不妨碍人们去爱,但它导致人们把所爱的人仅仅视作带来享乐或苦痛的缘由,而完全忘记他们本身的存在。他们生活在空想之中。他们在做梦而非生活。
    —— 引自章节:一、给阿尔贝蒂娜·泰弗农女士的三封信(1934-1935年)
  • 我感觉自己逃离了抽象的世界,走进真正的人类中间——不是简单的好坏,而是真正的善恶。特别是善,在工厂里,当它存在时,它就是真实的;因为从一个简单的微笑到帮忙,最小的善意行为都需要人们克服疲劳和对工资的执着,以及一切能压垮人、让人自暴自弃的东西。同样地,思考需要一种近乎超凡的努力去超越自身所在的环境。因为它不像在大学里那样,人们被付钱去思考,或至少是假装思考;在那里,人们宁愿付钱也不想思考;因此,当你(在工厂)看到智慧的闪光时,你可以确定它不是在骗人。
    —— 引自章节:二、给一位学生的信(1934年)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工厂日记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