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配享

书名:感性配享美學與政治
作者:賈克.洪席耶(JacquesRancière)
译者:楊成瀚/關秀惠
ISBN:9786263180086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时间:2021-10-9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72
豆瓣评分:

书籍简介:

以美學角度反思當代民主與社會運動的典範之作 ◎特別收錄四篇2009年洪席耶訪臺演講稿: 〈何謂美學?〉、〈政治、民主與當前〉、〈虛構之政治〉、〈影像的政治〉 本書為法國哲學家洪席耶濃縮其政治美學思想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廣泛流行的一部作品,問世以來,已成為影響遍及政治學、文化研究、藝術理論、社會運動的必讀書目。 本書提出「感性配享」(le partage du sensible)這一概念,更新了人們對「政治」的理解,也重構了「美學」的政治意涵。美學不僅是藝術理論,更關乎政治場所中哪些事物可以被談論、被經驗?哪些人有能力看、有資格說?空間與時間的權利與可能性如何分配?透過對於「倫理體制」、「再現體制」、「美學體制」的分析,洪席耶深入剖析了西方政治的主要思想形態,更為如何開展一種具有行動力、反抗性的激進政治,提供了實質性的方向。 洪席耶本人曾於2009年訪臺,與臺灣學界進行了熱烈的互動討論,並舉行四場與本書高度相關的演講:〈何謂美學?〉、〈政治、民主與當前〉、〈虛構之政治〉、〈影像的政治〉,在學術界掀起一股「洪席耶熱」。本書經《文化研究》授權收錄中譯講稿,讓讀者得以感受這位當代哲學大師與臺灣近距離接觸下的火花。

作者简介:

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

當代最重要的法國哲學與美學思想家,生於1940年,與巴迪烏(Alain Badiou)、阿岡本(Giorgio Agamben)等人同為歐陸左翼代表人物。曾任教於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現為八大哲學系榮譽教授。長年往返於大西洋兩岸講學,在法語學界、英語學界均影響深遠。

洪席耶早年師承法國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阿圖塞(Louis Althusser),但後來兩人對1968年的巴黎學運「五月風暴」看法分歧,並公開決裂,洪席耶獨立進行了一系列對工人運動與勞動階層的研究。1990年代後,洪席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學、美學、藝術哲學領域,其早期代表作《歧義》La Mésentente在1995年出版,引發了學界的高度關注。

洪席耶的思想有其鮮明的時代意識,他強烈關注當代西方的民主危機與人權問題,並在政治哲學與美學之間建立獨特的內在連結,開啟了一條「美學—政治」的激進道路。而他與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領軍人物霍耐特(Axel Honneth)在政治哲學上的論爭,則被喻為有如德希達與哈伯瑪斯之爭的「新一代德法論戰」。

洪席耶的思想影響力不僅止於學院內部,他時刻對當代民主社會的種種新興危機保持敏銳的反饋,並不時以其「美學—政治」式的思考推動各領域的反思,對文學、電影等藝術理論、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除了《歧義》一書外,其代表著作尚有《民主之恨》La Haine de la démocratie、《影像的宿命》Le Destin des images、《文學的政治》Politique de la littérature等。

譯者簡介

楊成瀚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關秀惠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戴遠雄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书友短评:

@ 撄宁 正文无聊,演讲还行,但也老生常谈。访谈倒颇具新意。朗认为后殖民主义不是对真实历史的分析,而是在多文化结构之间寻找主体化契机的哲学,是积极的生成活动。其现实则是他一贯的“被殖民者要获得殖民者许诺的东西”的历史,它只在知识分子那里被策反,导致人们幻想出毫无分裂的西方现代性。可以说,朗的政治哲学是非常具有祛魅性的。与此相反,其审美体制论更多是平等口号的兜底,即不是谁煽动了谁而是在这个时代平等已经刻在大家心中。连接政治与艺术的感性分配展现出朗与德勒兹的亲缘性:艺术之介入是因为图像总首先是种力量其次才是种语言,力量来自于剪辑而语言来自于体制。后者其实是对德勒兹装配中内容之流动性的铆定。朗的最终目标也是任由民众生成,知识分子不要阻碍。只可惜体制论的保守回避终将导致朗西埃本人的话语霸权(审核中……) @ 外银河通讯 这个版本的独特之处在于收录了朗西埃在台湾的讲座和一个会谈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論感性配享與其中政治與美學的關係
第二章:論藝術體制與對現代性概念的薄弱興趣
第三章:論機械藝術與對匿名者的美學和科學提升
第四章:如果我們必須總括地說,歷史就是虛構。關於虛構的各種形式。
第五章:論藝術與工作。為何藝術實踐可以成為或不可以成為其他實踐的例外
附錄:2009年洪席耶訪台系列講稿
何謂美學?
政治、民主與當前
虛構之政治
影像的政治
· · · · · ·

  • Consequently the movement of its individual components towards autonomy is an objective fact of the capitalist economic system. Nevertheless this autonomy constitutes only one part of the overall process. The underlying unity, the totality, all of whose parts are objectively interrelated, manifests itself most strikingly in the fact of crisis. Marx gives the following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necessarily achieve independence: 'Since they do in fact belong together,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necessarily achieve independence: "Since they do in fact belong together, the process by means of which the complementary parts become independent must inevitably appear violent and destructive.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their unity, the unity of discre…
    —— 引自第32页
  • Photography was not established as an art on the grounds of its technological nature. The discourse on the originality of photography as an ‘indexical’ art is very recent, and it is less a part of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than of the history of the postmodern reversal touched upon above. Furthermore, photography did not become an art by imitating the mannerisms of art.Benjamin accurately demonstrated this regarding David Octavius Hill: it is with the little anonymous fishwife from New Haven, not with his grand pictorial compositions, that he brought photography into the world of art. Likewise, it is not the ethereal subject matter and soft focus of pictorialism that secured the status of photographic art,it is rather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 commonplace:theemigrantsinStieglit…
    —— 引自第33页
  •   Discourse(共39册),这套丛书还有《幻覺與夢》《榮格論心理類型》《理論之後 After Theory 》《足球帝國》《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感性配享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