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第二版)

书名: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第二版)
作者:阎步克
译者:
ISBN:978730132203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7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542
豆瓣评分: 9.3

书籍简介: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作者参考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古代官阶的研究模式进行了系统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线索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概念。从“品位—职位”框架出发,把官阶研究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分别讨论品秩的构成要素权责、资格、薪俸、特权、礼遇,品位结构的样式与间架,品位性官号和位阶运用规则等。进而由技术层面进入政治层面,从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的二重性出发,对中国古代官阶制的特点、品位结构变迁的重大线索和各个层面,提供了较全面的阐述。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以及认识中国古代的集权官僚政治,具有独到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阎步克,1954年生。历史学博士。1988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任教。1993年任教授。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主要论著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等。

书友短评:

@ 李持盈 我一直都觉得想知道中国今天为何如此,看西方、看现代近代都不够,即使经历了百年未有大变局,这里的自我恢复(制度惯性)都相当惊人,最终都会向均值回归。看了本书之后愈发觉得,很多现代我们高呼我不理解的东西,放到古代那套zz逻辑体系下,高度契合,会心一笑,瞬间懂了。我只能说,进步史观害死人。本书在后记回答了我的一个困惑,初入大学之后隐隐察觉到学历史的方式变了,以前都是信息和被人灌输的结论,但现在是材料基础上的规律探讨。作者点出来中国传统史学研究和西方人文社科研究方法不大一样,传统史学常常过于宏大,又过分重视细节和经验材料,越到后期做的越精,与西方研究人文社科重规律模式的路子不太一样。ps. 零几年的时候还在追求温和民主,现在说这些东西也得被诛心几句:西方的东西,用到我们身上干嘛? @ 佩里科莫 可以无限信任的北大红宝书。阎师继《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之后的又一经典。 @ 逆风飞扬 公务员及职称等制度的来由,太成熟的发展了,无论是什么主义,还得往这套体系上靠 @ 墨染 通过对自周代到明清以来的官阶制度演变进行考察提出了“品位”与“职位”的分析方法从官阶的“五要素”和官阶制度内部的“三大关系”入手。总结了官阶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品位与职位的变化关系,在周代是品位的高峰而在秦汉是职位的高峰。进而引出研究中国历史的演进应关注历史周期性和连续性变化,而不是滥用某某变革论以及粗暴的分期方法。 @ aubergine 期望过高,读完略感失望,很多内容前后重复出现,一个简单的东西翻来覆去的说,设立的品味,职位等理论框架不够清晰,知识性不够,趣味性不足。豆瓣竟然评分9.3,离大谱。 @ Ashidom 前六章是精华,学习到很多术语,全局观的在政治安排上的心机和提炼让人醍醐灌顶,但有些部分重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特点、概念与对象
一 基本特点与研究意义
二 “品位—职位”的研究框架
三 历代主要品秩位阶
第二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一:权责
一 权责、职等与层级
二 宽度、跨度与责任分等
三 简繁:同层级职务的事务不平衡
四 轻重:权责与品秩的不相称
五 中外:中央官与地方官
六 宫朝:宫廷官与朝廷官
七 一般职位分类的进化
第三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二:资格
一 资格的分析
二 各种分类资格
三 资格管理的品位化
四 品位化的资格管理:魏晋南北朝、唐宋
五 非品位化的资格管理:秦汉
六 候选形式与候选规模
七 编任资格的等级管理
第四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三:薪俸
一 薪俸的分析
二 薪俸高低差与薪俸民生比
三 形态与项目
四 品位薪俸与职位薪俸
五 赏赐问题
六 灰黑收入问题
第五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四:特权
一 任官特权
二 教育特权
三 法律特权
四 经济特权
第六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五:礼遇
一 等级礼制:行政性与总体性
二 朝礼与官阶:相辅相成
三 原生礼俗与等级礼制:以冠服为例
四 古礼等级与现行官阶:以六冕为例
第七章 样式与间架
一 级别的疏密
二 地方官的级别疏密
三 “比秩”与“视品”
四 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品位结构
五 结构外观的数列化与礼制化
第八章 品位序列与品位性官号
一 品位的分析
二 品位性官号:衍生于宫廷官职类者
三 品位性官号:衍生于非宫廷官职类者
四 品位趋滥与职阶转化三律
五 唐宋间职事官的阶官化
第九章 进阶、买卖、转让、结衔、迁转
一 进阶与泛授
二 贡献与买卖
三 转让与回授
四 结衔的复杂化
五 迁转路线
第十章 运作考虑与身份考虑
一 运作考虑与身份考虑
二 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
三 服务取向与自利取向
四 品级、等级与阶级
五 退休官僚与官僚亲属
六 封爵的身份功能及其变迁
第十一章 品位结构变迁的五线索:贵贱、士吏、文武、宫朝、胡汉
一 贵—贱
二 士—吏
三 文—武
四 宫—朝
五 胡—汉
第十二章 品位结构的三层面:君·官·民
一 君臣之间:君尊臣卑
二 官民之间:礼制限制与名号颁授
三 官民之间:学子的品位安排
四 官民之间:胥吏的品位安排
第十三章 中国官阶发展的五阶段
一 中国官阶发展的五阶段
二 中国古代的等级观念
三 官本位、身份化与功绩制、流动性
后记
· · · · · ·

  • 摩尔指出:“在前工业社会,建立大规模官僚机构的努力不久就会人困境,因为要想从居民中榨取足够的资金来发薪饷几乎是办不到的不同政府的相应对策,摩尔列举了法国的卖官之法,俄国的让官员拥有庄园之法等等。至于中国,就是“允许官员或多或少地公开受”。自然,这种做法在实质上削弱了中央政权的有效控制能力”リ供养官员,确实是中国政府的重大负担。“汉宣以来,百姓赋敛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俸用其半。”2)“吏俸用其半”即20万万余。当然还得把少府岁人的18万万及水衡岁入的25万万考虑在内(3)(二者是皇帝的私奉养,不算国帑),那么吏俸约占国家岁入的25%。这跟今天的中国情况,略有可比处。据报道,2000年的行政管理费占国家财攻支出的25。7%(4。
    —— 引自章节:6.灰黑收入问题
  • 在汉代,因病、因丧而一度离职的官员再仕之时,当局可以完全不管其原秩。……秦汉禄秩之所以采用职位分等,不给官僚品位待遇,与禄秩的来源有直接关系。秦汉禄秩来源于周代的胥吏“稍食”。“稍食”就是官府发放的口粮与衣装。“稍食”发多少,要根据职事简繁及业绩考课而定。 ……周代的统治者之优待贵族,对胥吏的品位权益则可以漠然视之。……昔日胥吏的等级管理之法,现在用于管理百官了。新兴吏员成了帝国行政支柱,却未能承袭周代贵族的特权与荣耀,专制皇帝视“官”如“吏”,可以任意罚责。贾谊为之痛心疾首:“王侯三公之贵……今与众庶徒隶同黥、劓、髡、刖、笞、傌(同骂)、弃市之法。……束缚之,系绁之,输之司空,编之徒官,司寇、牢正、徒长、小吏骂詈而榜笞之。”
    —— 引自第107页
  •   博雅英华(共18册),这套丛书还有《东晋门阀政治》《读史存稿(增订本)》《有无之境》《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第二版)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