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在亮光之中

书名:隐在亮光之中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与物
作者:[英]迪克·赫伯迪格
译者:席志武
ISBN:9787568923514
出版社:拜德雅|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60
豆瓣评分: 7.5

书籍简介:

-编辑推荐- ★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深化之作—— 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重要成员迪克•赫伯迪格,继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后又一力作,是作者学术思想转变并深化的忠实记录。 ☆ 流行文化研究的杰出之作—— 通过将青年亚文化同消费、时尚、设计、品味等问题相关联,作者带我们经历了一场从亚文化穿越后现代主义并走到它的“另一面”的旅行。 ★ 丰富生动的个案剖析,为当下文化研究和批评实践提供鲜活范本—— 朋克、摇滚、摩登少年、雪佛兰轿车、波普艺术、比夫漫画……各类物、形象和文化现象的生产和消费,尽收赫伯迪格笔下,他对其广泛的文化意义及其对当代大众品味之影响的描绘,分析之精辟、文笔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内容简介- 这是一场有关形象与物的旅行,始于19世纪早期亨利•梅休笔下的伦敦贫民窟的小贩文化,终于在美国中西部“正午时分”搭车前往“无地之路”。作者运用符号学、大众文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透析了各式各样的流行事物和文化现象,呈现出一个充满细节的景观,作者认为,唯有将分析建立在这些具体对象之上,我们才能抵消相关理论学说的局限性。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1)“年轻的生活”关注的是作为“亚文化”存在的青春形象;(2)“品味、国家和流行文化”关注的是作为消费与时尚的物;(3)“命悬一线”关注的是英国波普传统在当代的艺术形象;(4)“后现代主义和‘另一面’”则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时尚做了系统检视。 这份“旅行”记录的路线看似随意,却暗含了作者在这个世界中对价值、意义和方向的追求。在这里,市场和符号的“逻辑”合谋表明,如今“没有地方可以去,除非去商店”。 -媒体评论- 总算有一本能清楚解释后现代主义的著作了……本书对流行文化的后现代分析,详尽、机智、诙谐,出自一位同样对大卫•拜恩、比夫漫画、《面孔》杂志、约翰•伯格、罗兰•巴特、让•鲍德里亚和詹姆斯•布朗着迷的作者之手。 ——《方钉子》 ……对于我们之中那些既希望缅怀雷蒙•威廉斯又情不自禁地喜爱凯莉•米洛的人来说,这是一部令人振奋与欣慰的作品。 ——西蒙•弗里思,《媒介教育杂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1951年生于英国,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和理论家,早年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斯图亚特•霍尔。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艺术与电影系教授,同时也是该校跨学科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著述大多围绕青年亚文化与音乐、当代艺术与设计、消费与媒介文化等问题展开,代表作有:《亚文化:风格的意义》(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1979)、《灌制与混录:文化、身份与加勒比音乐》(Cut ‘n’ Mix: Culture, Identity and Caribbean Music,1987)、《隐在亮光之中: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与物》(1988)等。

-译者简介-

席志武,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后,现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书友短评:

@ TheGreyLantern 这本看得很囫囵吞枣,尤其是中间那几篇,学术黑话多+对论述对象的不了解导致我好像在看一篇全是生单词的英语阅读(。)不过很喜欢写Sid Vicious的那篇,以及前一篇里提到的伤疤,当赫伯迪格聚焦到具体的人的时候能读出很强的文学性;以及对亚文化的论述依然一针见血:“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反抗。与此同时,也是对无能为力的事实的一种确认、对无力本身的一种颂扬。” @ 喜喜 一本过时的亚文化辞典,大部分是亚文化现象的梳理与归类,观点不突出导致理论性并不强,主要集中在第八章。其余章节最深刻的地方都是开头的引用部分,部分现象可以用来给福柯《规训与惩罚》当例子…看了开头已经做好了图片质量欠佳的准备,没想到翻开书还是震惊了,霍克尼的画都快糊成一团了… @ 胖达叔 伯明翰第二代的代表性人物,霍尔的学生,专注亚文化研究的赫伯迪格的代表作之一,涉及的范围很广,尤为重要的是其中关于Vespa小 scooter的部分(上课经常提到的案例)。还有关于英国波普艺术的部分也很重要。两个星球的部分和后现代的部分则偏理论化,作者的功底了得,对我用处很大。原著值得五颗星。 @ Atlas Galt 感觉翻译散乱且生硬,1988年的著作现在才翻译出版,这到底是讨论流行文化还是考古研究?如果我想看经典,为什么不直接去读罗兰巴特? @ 徐大仙! 从流行文化拆解符号及其社会意蕴,因年代和社会环境有差异,主要启发思路与方法。 @ Wanderinglion 这本的精华是后边讨论后现代主义的那篇文章 @ 既晏 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反抗。与此同时,也是对无能为力的事实的一种确认、对无力本身的一种颂扬。(没有回头路可走) @ ladyasteronaut 什么 @ 有何龟泔 极速翻看完了,只觉得眼睛里很吵 @ 徐大仙! 从流行文化拆解符号及其社会意蕴,因年代和社会环境有差异,主要启发思路与方法。

书籍目录

目录
总序
致谢
引言
第1部分 年轻的生活
1 隐在亮光之中:青年监控及其形象呈现
2 错误的身份:为什么约翰•保罗•里奇不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第2部分 品味、国家和流行文化
3 走向一种品味的地图学:1935—1962
4 作为形象的物:意大利的踏板摩托车
5 低级趣味:关于波普艺术的笔记
第3部分 命悬一线
6 设法应付“然而”:在比夫漫画的怪诞世界里
7 “星球一号”的底线:应对《面孔》
第4部分 后现代主义和“另一面”
8 对“后”学的审视
9 附言1:致命的策略
10 附言2:言语之后
11 附言3:空间与边界
12 附言4:学会在通往无地之路上生活
索引
译后记
· · · · · ·

  • 吊诡的是,黑白系统标示着它是真实的,但是这个系统却被摄影师用来主观地宣示自己的作品和一些问题。黑色和白色已成为真正的系统,一个有着高对比度和颜色对抗的系统。彩色系统意味着逃避、幻想和对事物的一种陶醉。吊诡的是,它与真实的关系是不太直接的。它并不要求将事物全部拆开来揭示出真相。它沉溺于事物的表面。它宣传自己。它反映事物,但不深究。这两个系统是相互排斥的,它们体现的两种方法是不相容的。
    —— 引自章节:1 隐在亮光之中:青年监控及其形象呈现
  • 青年文化的政治是一种隐喻的政治学。它涉及符号的流通传播,由此也总是模棱两可的。亚文化的环境在官方话语下已经形成,它面对的是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的多重规训。亚文化形成于监视与逃避监视的空间之中,它将被审查的事实转化为被注视的快乐。它就是隐在亮光之中的。
    —— 引自章节:1 隐在亮光之中:青年监控及其形象呈现
  •   拜德雅·视觉文化丛书(共26册),这套丛书还有《表征的重负:论摄影与历史》《广告的形象构建:商业中的语言与视觉符码》《比特城市》《自我意识的艺术》《论新》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隐在亮光之中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