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作者:[加]莫妮卡·布里永
译者:鲍轶伦
ISBN:9787115552372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72
豆瓣评分: 8.8
书籍简介:
每个人都曾经历生命中的艰难时刻,当我们感到难以独自面对和承受时,我们会想求助于心理咨询师,但很少有人知道心理治疗是如何运作并促成来访者的改变的。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定期见面,我们如何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改善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走出抑郁减少焦虑?简单来说,我们如何通过心理咨询,变成一个活得更自在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又以何种方式发挥着作用? 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根据她40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在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回答了关于“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个深刻而有意义的问题。她不仅以中立的角度介绍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更分析了来访者的感受及改变,同时也展示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及对来访者心理干预措施的目的和效果。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从各个角度回答了关于心理咨询的问题,对于新手咨询师和想要通过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全面、实用的入门书。 莫妮卡·布里永Monique Brillon 博士,有40年临床工作经验,近20年出版过多本心理自助类书籍。 心理咨询在国内逐渐普及,很多人会有想要尝试通过心理咨询解决人生问题的念头,那么这本书正好可以作为一本入门书,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咨询可以如何帮助自己,咨询师有什么专业的技术和干预方法。 因为心理学流派太多,主题点太散,细分太严重,多数时候都忽略了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突破了这层障碍,从多个角度去探讨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实现心灵的成长的。
作者简介:
(加拿大)莫妮卡·布里永Monique Brillon
心理学博士。近四十年来,她一直为儿童和成人进行心理治疗,并致力于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
界定心理治疗中推动改变进程的各个维度和因素,是莫妮卡博士从业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书友短评:
@ 药山 《心灵捕手》里面心理医生尚恩通过心理咨询,让数学天才敞开了心扉,从而改变了一对青年男女的人生轨迹。《无间道》里面心理咨询师陈慧琳陪着梁朝伟在躺椅上渡过一个又一个失眠的夜晚。《双雄》里面的催眠师黎明竟然可以让警察监守自盗的取出重重保护的钻石。这本《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则告诉你,心理治疗的作用可能远不止这点儿作用,不同的是,心理咨询师不会轻易爱上来访者,即便长得如梁朝伟一样帅。心理咨询师不会在人嚎啕大哭的时候主动拥抱或搂住他的肩膀,而会让他情感释放。心理咨询师更不会像黎明那样利用催眠教唆犯罪。反而更多的是帮助来访者释放内心阴暗,让他们度过人生中的艰难时刻,帮助他们充盈生命的力量。如果你想要知道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一个人,或者想要了解心理咨询如何帮助自己,帮助想要帮助的人,不妨认真读读这本书 @ 高能的C酱 阅读性稍差一点,但实用性很强。作者用40年的从业经验,和对精神分析学的理解与整合,回答了心理咨询为什么能改变人,怎么改变人,改变的本质是什么,改变遇到的阻力是什么,对情感和性咨询,也同意适应的。心理咨询从业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理解了“”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后,耐着性子,陪伴来访者一点点从自我防御的惯性机制里走出来,从一个曾经能保护自己的模式里,窥见曾经的模式不再能保护现在的自己,从而逐渐去建立新的情感和思维习惯,这个过程很痛苦,很难,很慢,但是是成长的必须。这个过程70%取决于来访者本人的意志和意愿,30%是心理咨询师的努力。运动员的成绩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但教练这个行业永远会越来越兴盛。为什么?因为成长是反人性的啊。每个人是自己战场的运动员,心理咨询师职责是做好人性的教练陪练 @ 老实安妮🐷 人本主义疗法,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核心是“以来访者为中心”,它主张每个人都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和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以此在社会中正常生存、在生活中找到乐趣。自尊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早年在家庭中树立的比较牢固的身份认同。当原生环境无法实现这种发展时,心理咨询师与来访建立关系可以实现。心理咨询师在对待来访者时要流露温暖和真实的情感,以及无条件支持的积极态度。来访者通过治疗获得更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能学习不同方式应对自己情绪。家庭疗法考虑咨询对象考虑他与周围人的关系改变个体在面对这些关系时自我定位方式。认知疗法理解症状后面的动因,有助于思想,情绪和行为之间的整合。精神分析疗法关注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关系,移情和反移情的关系使他可以思考来访者的无意识经验。 @ wordless 太专业,太抽象 @ 闲昀野熊 陪伴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经历一场改造内心的旅程,实为一门艺术。而这本书,让这门艺术变得亲切而生动。或许这就是个体间专业性与经验的差距,《登天的感觉》请来学学。
目录
第一章:改变 / 001
我们所经历的挫折、疾病、变故、职业的重大转型、惨痛的损失、丧亲之痛,都会激发剧烈的情绪动荡,改变我们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认知。
更微妙的是,每一种新的,无论是多么微小的体验,每一次与同类的相遇,无论是直接的相逢还是通过文化媒介的邂逅,甚至是每一次与小动物的接触,都会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自身。
所以,每个人收获的成长和途经的旅程都是自成一派、独一无二的,它植根于不尽相同的人生历练和特定的人际关系之中。
第二章:心理治疗 / 015
近几十年来,心理治疗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今天,各类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百花齐放,每种技术和实践都有自己的价值。
对于那些想要寻求咨询,却对该领域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很难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求助于哪种心理治疗,哪种方法是基于严谨和公认的数据之上,哪种方法又最适合他们各自的情况。
对心理治疗师而言,在公共服务部门或私人诊所工作的心理治疗师也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需求和问题,他们必须思考采用哪种疗法以最适合某个特定的情况。
第三章 健康心理和病理心理 / 037
有时候,心理折磨会达到一个人承受能力的极限。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会感到萎靡不振,无法适应现实,心情低落消沉。此外,有些人由于各种生理或发育的原因,没有形成必要的能力来应对日常的困难,或者无法正确地使用这些能力。
就目前而言,对健康心理和病理心理提出一个统一的、能够达成共识的概念暂不可能。
在临床实践中,每个心理治疗师都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努力从理论上解释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由此形成与自己的工作方法相协调的理念,而他的这种理念融合了不同理论中的不同方面。
第四章 心理治疗中改变的风云变幻 / 053
能够遵循改变的轨迹并随之不断地进行调整,这需要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这对组合具有灵活性。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任由船只被海浪裹挟前行,这会让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感到焦虑。
来访者往往比心理治疗师更清楚自己该走哪条路,因为这个过程是在来访者的内心进行的。此外,最初的痛苦也往往比在治疗过程中开辟新的道路更容易忍受,因为这些新的道路又会为他带来更多的痛苦,而那又是他始终在想方设法回避的痛苦。
如果这两人都害怕走上一条对他们来说似乎更崎岖曲折的道路,那么他们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无意识的默契联盟,这可能会成为阻断改变过程的威胁。
第五章 心理治疗的需求与供给 / 069
在自己当下意识范围内的感受中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是来访者与心理治疗师建立信任关系的必要条件。
当一个人希望接受心理治疗时,初步的访谈和最初几次的会面将对启动改变过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有几个要素在发挥作用。他如何表现自己?他用怎样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诉求?他的痛苦和动机的本质是什么?心理治疗师应该如何自我定位,最大限度地激活改变的动力?
第六章 治疗框架 / 093
在心理治疗中,框架决定了改变过程能够被触发的环境。
人们往往倾向于将框架简化为心理治疗的组织维度:日程、节奏、收费、付费方式等。然而,框架远不仅限于技术性和形式的维度。它更多的是指心理治疗师的内心倾向,其背后是基于对心理治疗中改变过程的理解而形成的一整套逻辑。
鉴于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将投身的工作的性质,他们的关系很可能会经历震荡、愤怒、争吵和修复的时刻,这需要诚实和互相尊重。因此需要营造一个环境,让来访者能在其中感到足够的自由去感受内心产生的所有情绪,容忍所有浮现在脑海中的想法并将其表达出来,甚至可能是那些攻击心理治疗师的想法。心理治疗师则必须为自己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帮助自己保持共情的倾听能力,这样才能克服这些艰难的时刻。
第七章 主体间性 / 119
在心理治疗中,来访者和心理治疗师一起同时追求两个目标。首先,他们从一开始就一个明确的目标达成一致,即治疗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在访谈中,双方都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并重点关注来访者的人际关系问题、有害的行为或态度、负面情绪、干扰思想、记忆、梦境等所有来访者有意识地表达出来的内容。
在向着明确的目标迈进的同时,双方都心照不宣地关注着在无意识领域发展的关系的氛围,因为两个人都希望这个关系对他们有益。
隐性目标是共同创造和把控他们之间在意识范围外形成的关系,以便使这场相遇能尽可能地发挥效用。
在追求显性目标时,来访者和心理治疗师肩并肩,一起审阅同一份材料;而在追求隐性目标时,他们面对面,相互观察着对方。
第八章 情感倾听 / 137
任意两个人自首次相遇的最初时刻起,就会开展一种双向的印象交流;一种非语言的、反射性的、隐性的情感交流被激活,两人都会立即以反射性的、无意识的方式做出反应,这就是右脑与右脑之间的交流。
情感倾听有助于支持、重启甚至触发来访者的主体化过程。来访者往往不善于倾听自己的声音,他已经养成了用各种方式来抵御干扰情绪的习惯。为了内化自己的经验,他们必须重新学习或从头学习倾听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情绪。为了帮助来访者完成这项任务,心理治疗师必须能够捕获来访者未能觉察的东西。
第九章 苦难的起源 / 153
当来访者前来咨询时,盘踞内心的痛苦证明了他自身内有某些他未能觉察的东西。寻求咨询的目的是解开这个心理功能的谜团,更好地界定原因。即使来访者对自己痛苦的来源并无觉知,但他的某些部分也“知道”一些事情。那些未经思考、未被感知、未被内化的东西也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痕迹。当他进入一段关系时,这些痕迹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
治疗框架鼓励让痛苦所有可能的表现形式展露出来,这将为心理治疗师提供线索,使他能够思考痛苦的起源,并根据来访者的需要对交流进行调谐。 然而,有一点是心理治疗师不容忽视的。他认为自己对来访者痛苦的理解,可能只是他的一种思维建构,因为只有来访者自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知道”深深烙印在他内心的这种痛苦。
第十章 思考病躯 / 171
在心理治疗中,我们经常会与有各种身体症状的来访者合作,比如过敏、慢性病或者反复复发的轻症。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与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问题毫不相关。
有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身患严重身体疾病(甚至是致命的疾病)的来访者,他们咨询的原因是希望在这种考验中获得陪伴和支持,他们中有些人会表示希望赋予自己的遭遇以意义。
在长期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如果我们相信心身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观念,就很难忽视身体上的痛苦。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痛苦往往会在治疗过程中的特定时刻表现出来。
第十一章 心理治疗中改变的动态 / 189
心理治疗中的改变在关系的框架内发生,并要借由关系才能发生。
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一起做的事情才是推动改变过程的关键。尽管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目标,但治疗旅程往往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是不精确的、充满惊喜和曲折的旅程,双方都在共同寻找相遇的方式,要真正地确定自己和对方的意图一点儿也不容易。
第十二章 心理治疗的终止 / 213
就来访者的心理功能而言,来访者如果被认为是“痊愈”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痛苦都被消灭了,而是说对其内心世界的多方面探索,使他的心理化能力得到恢复,并且通过对心理治疗师的认同,来访者的转化过程已经重获活力,使其能够对自己的痛苦经历进行整理和转化,从而重获快乐。
通常情况下,这些过程的重启对适应现实、自如工作、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意识、巩固自尊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觉得很难准确地划定健康、病态和治愈之间的界限,也很难确定对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应该何时停止。
第十三章 成为心理治疗师 / 227
从事心理治疗需要巨大的个人投入。心理治疗师在情绪层面不断地被刺激,潜在地被建立联系,甚至他的经验、信念、过去和脆弱的领域都被撼动。尽管他的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因此受到影响,但心理治疗师必须为他的来访者提供充分和高质量的陪伴。
主体性,即主体的独特性,在心理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每个来访者都会呈现自己的特点、个性以及参与这段治疗关系的方式。心理治疗师必须能够感受到这种独特性,并调整自己的存在方式和与这个独特个体相处的方式,发挥他的创造性、真实性和自发性。
心理治疗师必须同时掌握以下 3 个方面的能力: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和软实力。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