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的现代性

书名: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
作者:[美]罗芙芸
译者:向磊
ISBN:9787214248312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0-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94
豆瓣评分: 9.1

书籍简介:

以中国中心的意识,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一个中文概念“卫生”,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在19世纪末以前,卫生——被译为“卫生的”“清洁的”“健康”或“公共卫生”——与之相关的是饮食方、冥想和秘制方药。本书揭示了随着暴力帝国主义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本书解释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还塑造了中国人对于在立足于现代世界的卫生要求的认知。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罗芙芸(Ruth Rogaski)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1996-2003年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2004至今在Vanderbilt任副教授。罗芙芸主要研究中国清代与近代历史,包括东亚近代的医学史、城市史、妇女与性别史、社会文化史等方向。目前正在撰写The Nature of Manchuria一书。《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于2004年出版,先后获得“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伯克夏女性历史学家会议年度最佳图书”“美国医疗史学会韦尔奇奖”。

译者简介:

向磊,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期从事人文社科类图书的选题策划与编辑工作。

书友短评:

@ 深情的艾老师 1. 现代医学传入中国时,由于与传统医学在治疗方法,理论上的巨大差别,让中国人产生了各种疑虑,甚至恐惧,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事实证明,经过持续的国民教育启蒙,这些疑虑和恐惧自然会消失。2. 现代医学知识与治疗方法进入中国,延长了中国人民的寿命,解除了疾病带来的痛苦的历史,更是一场城市现代化升级,政府不断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向社会大众普及新生活风尚的运动。3. 我们现在所说的“卫生”,是一个在清末引进现代医学的过程中,从日本传来的日语中文词汇,它集合了健康,医疗,清洁和公共管理等不同概念。这个词,随着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和医学的推广,逐渐被中国人接受。这之前的中国人是没有普遍意义的“卫生”概念的,随地大小便、乱倒垃圾等反而非常普遍。 @ 戴口罩的哈士奇 本书主要是讲经历过闭关锁国很久以后的中国遇到文化在鸦片战争之后被迫打开国门,天津作为通商口岸后,中西方卫生文化的碰撞,在那个年代,其实都吃不饱,谁会注意去建设一个很好的卫生系统,作者始终强调卫生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代表,起初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也是为了提现这一点,但我觉得反了一个国家饭都吃不饱,国家都四分五裂,何来的钱财和人力构造一个强大的卫生系统。作者使用了分别殖民过天津的欧洲国家和日本作为卫生系统的代表,其中那个年代为了避免中国底层的瘟疫,建立租界分割开了,并且中国的精英阶层使用了更为残忍的手段去铲除瘟疫和不卫生,反倒真正全民自发开始卫生开始和热开水的时候却很少篇幅之后戛然而止,让人也是很生气。所以自我不是很喜欢这本书。 @ 彭柬之 本书以“卫生”概念的变化为切入点,详细叙述了在西方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的传入后,中国人“卫生”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天津这座中国北方商业城市的如何走向近代化。在中国,卫生这个词含义的转变,讲述的是一个复杂的中国故事:它既是现代医学知识与治疗方法进入中国,延长了中国人民的寿命,解除了疾病带来的痛苦的历史,更是一场城市现代化升级,政府不断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向社会大众普及新生活风尚的运动。因此,在近代中国,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不仅事关促进国民健康,而是中国近代现代化运动和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momo 海外汉学家研究中国,往往选取与国内学者不同的视角和思路。此书结合了医疗史、语言史、城市史的资料,从天津卫生管理的变迁指向“卫生”的现代化主题,涉及面广但不散,懂得克制,写起来读起来都比较容易。其实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研究起来都有极深的历史背景,就“卫生”而言,因联系到百姓生死健康和政府公共管理,所以才使其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词汇,具体管理模式也反映出不同政府治理理念。最后一章和总结尤为精彩,引出了诸多选题,“卫生”的神话化与政府干预、“卫生问题”外部化与政府动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化间的分流…… @ 怀小谨 这本书本身一般,但对照现实,可就太有趣了。大约一百年前,被压迫的中国人民,出于朴素的信任危机,而怀疑殖民者所采用的种种疫苗、消毒、隔离手段,其实是残害中国人的阴谋。而一百年后的今天,同样有一批自认为被压迫的中国「人」,觉得新冠期间的种种疫苗、消毒、隔离手段,其实是残害中国人的阴谋。所以就能知道,在这些「人」的眼中,它们把新中国的政府看成是什么形象。再对比夹在中间的 1950s,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上下掀起的「爱国卫生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并且取得了全球乃至古往今来都少见的巨大成绩,同志们也不难看出——现今的中国社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当年被压迫的中国人民,和如今自认被老中压迫的那些歹直皮子,有什么相同点呢?当年的中国人民,是殖民者压迫的对象。如今的歹直皮子,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 @ Accélération 读完其实有点失望的,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出版太久了。虽然她尝试把生命政治,跨语际翻译,城市景观塑造,气味与区分,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以及尤其是与殖民医学的对话整合起来,最终其实没有看到特别新颖的研究,反而是许多预料之中的结论。 @ 韶汐 题外读后感,我们开始参与现代卫生实践其实并不很晚,并且裹挟其中时卫生的现代化也仅是初见雏形,所以不必妄自菲薄觉得自己落后得没得救,更不用一副今天才被通知到大清没了的样子口口声声老一辈都是小米粥鸡蛋如何如何。

书籍目录

序言
导言
第一章 “包治百病”:20 世纪前的卫生
第二章 天津的卫生与疾病
第三章 医学的交汇与分流
第四章 中国通商口岸的卫生翻译
第五章 日本明治时期卫生翻译的转变
第六章 缺陷和主权:天津被占领期间的卫生现代性,1900— 1902
第七章 可见与不可见:城市景观和卫生的边界
第八章 卫生和现代性的渴望
第九章 日本人在天津的细菌管理
第十章 细菌战和爱国卫生
结 语
参考书目
· · · · · ·

  • 在20世纪初,天津特殊的环境里,外国列强不光是通过与本地中国人的关系来定义自己。每个租界都构建着自己的身份特性,并且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既有竟争,也有合作。帝国主义后来者的日本对此形势尤其敏感,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亚洲的”,日本得求成为亚洲的帝国。1895年对清战争的胜利(以及1905年打败俄国)有助于欧洲和美国重新评估日本,但是声名需要小心维护,尤其是当同胞之间的阶级分野可能会引起国别之间的分野混淆的时候。紧守住卫生现代性的原则一一至少在国家精英的立场上一是进入高等文明之列的先决条件。
    —— 引自章节:第六章 缺陷和主权:天津被占领期间的卫生现代性,1900—1
  • 苏珊·伯恩斯(Susan Burns)描述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就身体的占有权,国家与社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国家应该在何种程度上(以及通过什么方法)干预其公民的健康呢?在什么范围内卫生史一种私人的追求,又在什么范围内它是国家的特权呢?在什么程度上公民可以保持对自己身体的最后控制权?
    —— 引自第153页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共17册),这套丛书还有《缀珍录》《中国转向内在》《施剑翘复仇案》《缠足》《天潢贵胄》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卫生的现代性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