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分叉

书名:四种分叉
作者:赵汀阳
译者:
ISBN:9787567563124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4-18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128
豆瓣评分: 7.9

书籍简介:

具有高度原创力的中国当代哲学家赵汀阳,曾提出“天下体系”这一概念,引发西方学界热议——如今,他再度提出“分叉”概念,从最根本的问题入手,试图重新汇通中西哲学。 作者的论证平实却又明晰,尽管跳跃于文学(博尔赫斯、《三体》)、畅销历史(《人类简史》)、伦理学疑难、人工智能等话题,但最终都直指形而上学中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存在? 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深入解析前沿科技对人类生存的终极挑战:人工智能的崛起,对于人类命运到底意味着什么? “万物为什么存在而不是不存在?”这个问题自古代以来,就萦绕在中西思想家心头。《四种分叉》从时间、语言、道德、意识这四个维度,对这个古老问题进行了新颖而富有深刻的见解,从而揭示了存在与非存在、可能性与必然性问题,并不仅仅是学院派技术性的讨论,它们更关乎人类生存的独特性、历史性与伦理尊严。

作者简介: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长城学者,当今国内最具有原创性等思想家之一,主要著有《论可能生活》《天下体系》《第一哲学的支点》《坏世界研究》《天下的当代性》《惠此中国》等。

书友短评:

@ Hulot 分叉,小径分叉的花园,无数分叉的未来与无数分叉的历史,意味着无限可能性。四种分叉就是从四个方面探讨可能性的哲学(以可能性为对象的哲学,区别于必然性的哲学,其实也是左翼的哲学)在时间的分叉上,未来是主体的一个界限,意向性面对未知的未来,任何一个可能的未来都有机会被选中。在伦理的分叉上,不存在绝对无条件的伦理规范,伦理规范是敞开的,电车难题狡猾之处在于封闭了伦理的分叉,只留下功利主义算法。在智能的分叉上,人工智能的局限在于,AI只能“重复”,不能“生成”(德勒兹语),即它们不能去思考和质疑无限性,整体价值观和可能性问题,没有提出和质疑规则的能力,可以说,人工智能的脑子没有分叉,只有必然。 @ Hulot 前两篇比较有意思 @ Frozen 形而上学的小谈 隽永而深刻

书籍目录

导论 为存在选择问题
第一章 时间的分叉
第二章 意识的分叉
第三章 道德的分叉
第四章 智能的分叉
· · · · · ·

  • 拉利提出一个有趣的想象,他认为导致认知革命的语言活动主要有两种:闲话(中文版翻译为“八卦”)和虚构。这个过于有趣的论断实有不小的疑问,需要略加时论。据说原始人通过背后互相说坏话而得知谁是骗子谁是朋友,就像现代人一样喜欢“嚼舌根”和各种“爆料”,结果,话越多意识越发达①。这个推想恐怕是一种“现代化”甚至后现代的臆想。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意识的分叉
  • 反思使意识变成思想,所以,意识革命始于反思。反思状态意味着意识本身既是思想的主体(主语),同时也反身地成为思想对象(宾语),这样就形成了意识的意识,思想由此开始。反思是人类思维的特异功能,标志着在意识方式上的入猿区别(据说生理学上的人猿区别要早得多),也是人类思维与图灵机思维的本质区别之一。可以说,反思定义了真正的思想,即能够思其所想的“思一想”。在能够对意识进行反思之前,原始人当然也“想”事,却未“思”其所想,并非不愿去思,而是无法去思想。只有当出现超越了特定的刺激一反应模式的开放状态的可能性,所思才生出需要三思的问题:我真的需要这样做吗?如果那样做,会不会更好?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意识的分叉
  •   六点评论(共29册),这套丛书还有《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齐物的哲学》《文言与白话:一个世纪的纠结》《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康有为与儒学的“新世”》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四种分叉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