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维的自然史

书名:人类思维的自然史从人猿到社会人的心智进化之路
作者:[美]迈克尔·托马塞洛
译者:苏彦捷
ISBN:9787303217885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7-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44
豆瓣评分: 8.6

书籍简介:

【内容简介】 “思维”是人类个体独自的狂欢吗? 在进化成为现代人的历程中, 人类这一物种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思维变革? 本书为你讲述一个人类思维诞生的故事, 故事将以我们的祖先类人猿作为开头, 以现代人类和他们的文明结束 。 自从达尔文开始,思想家难以从根本上找出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差异所在。心理学思想家迈克尔·托马塞洛以数据和实证讲述了一个人类思维诞生的故事。故事将从我们的祖先类人猿开始,以现代人类和他们的文明结束。 “思维”是人类个体独自的狂欢吗? 与类人猿相比,人类的思维独特性到底是什么? 在进化成为现代人的历程中,人类这一物种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思维变革? 托马塞洛超过二十年的人类和类人猿比较研究指出,一旦我们的祖先学会与他人一起追求共同的目标,人类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进化之路。 【赞誉】 托马塞洛的“人类思维”概念,与其他物种截然不同,因为人类本身具有思考他人思维的能力,而且更加合作。托马塞洛的最大优势是他坚持以数据支撑假设,特别是他开展的儿童与类人猿的比较研究,开启了独特且引人入胜的视角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差异到底是什么?一直以来,这一棘手的问题令进化人类学者们夜不能眠。历经20余年的角力,他提出“共享意图假设”来解释早期人类是如何习得协调行动以及与合作者交流想法的。 ——《新科学人》(New Scientist) 在认知层面上,类人猿与人类之间的差异比我们已知的更小。托马塞洛为我们描绘出了一条从类人猿到人类的认知发展之路。 ——《科学》(Science) 托马塞洛用毕生时间寻找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同,在这本艰深却值得一读的书中,他试图在更宏大的理论之下,解读这些差异是如何进化而来的,以及为什么会如此进化。 ——《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 【中文版序言】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知识体系中的个体主义导向已初见端倪。它不仅影响了哲学,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世界中的分析取向,也浸染着19世纪才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舞台的心理学。 然而,这种形势正在发生改变。在哲学界,过去的几十年见证了一种新的范式的涌现,它尝试对人类的共享意图(或称之为集体意图)进行描画。诸如John Searle,Michael Bratman和Margaret Gilbert这些有影响力的哲学家都加入了这一行列,并部分揭开了相关活动中涉及到的参与方式。而与之密切相连的人类活动虽然从表面上看充满了个体主义色彩,但背后社会关系、文化习俗、规范和制度在其间扮演的角色决定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本质上,人类独特心理的深层结构是浸染着很强的社会性成分和文化底色的。 在心理学界,这种变化由演化取向推动。对比人类及其灵长类近亲的演化会清楚的发现,其间涉及到的重要差异都源自人类的独特互动形式,尤其是人类乐于从事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其中也包括人类独具的合作性交流。其使得人类群体可以借助合作创造出任何个体所无法独自创造出的各种事物,这在电脑和摩天大楼这类创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当然也体现在更为基础的人类能力当中,如习俗性语言交流和借助道德准则进行的自我调节。 《我们为什么合作》以2008年我在斯坦福大学“泰纳讲座”(Tanner lecture)上所讲内容为蓝本。当时的讲座主要针对一般性听众,其核心观点在于相比其他灵长类,人类具有超强的合作性。幼儿似乎天生就会合作,实际上,成人的社会化引导和训练并不会在其间起到多大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说成人的社会化训练是不重要的,它确实重要,但只是对那些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儿童可以不避困难去帮助别人达成目标,也可以和他人合作以达到共同目标,他们在此类任务中表现出的一般性合作天性并不是社会化训练带来的。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研究都致力于描述人类的这种适应合作的独特方式。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面向的读者更多的是学术界同仁。它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思维的独特形式立足于灵长类思维(类人猿问题解决情景中也会进行思维推理),但随着演化的推演其又逐渐超越灵长类思维。使人类思维得以超越的原因在于社会过程的融入,社会性成分和交流成分的参与使得人类有能力形成视角性认知表征(同一动物即可被称为狗,也可以被称为宠物)和进行递归思维。那些管控推理过程的规则,例如不要自我矛盾,扎根于社会这一统一整体,本质上,是它们限定了某一文化背景下何为理性。本书以暗喻开头,指出人类思维就如同一个爵士乐演奏家私下里即兴表演一个新的曲目,无可置疑,这是个体活动,但如果没有创造乐器、乐理的先辈以及构成制作音乐过程中重要一环的观众,这个所谓的“个体活动”就无法实现。 我不是跨文化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但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研究,我知道连同中国在内的很多东亚国家的文化都更偏向于集体主义,而这同我自己成长和学习的文化环境并不一样。所以,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我这里的很多观点可能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无论如何,我仅着眼于论证相关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希望即便对于饱受集体主义思维和行为方式浸染的东方读者来说,也能在同人类社会互动和思维这些基础过程相关的问题上有所启发。

作者简介:

迈克尔.托马塞洛(Michael Tomasello)

美国发展与比较心理学家。德国马克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院联合院长,德国莱比锡大学心理学系荣誉教授,美国杜克大学名誉教授。

从20世纪90年代起,多项学术大奖荣誉加身,被公认为当代最权威的发展与比较心理学家,是世界范围内少数被多学科领域认可的学术权威之一。他关于社会认知起源的先锋性研究,开启了发展心理学与灵长类认知研究的独特视角。

所获荣誉(部分):

· 2003年入选德国国家科学院(Germ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2006年荣获被誉为心灵哲学诺贝尔奖的法国让-尼科奖(Jean Nicod Prize)

· 2010年入选匈牙利国家科学院(Hungari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2015年荣获美国心理协会杰出科学贡献大奖

· 2017年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

· 2017年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译者 苏彦捷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导师、教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以发展心理学、生物心理学为研究方向,参编多本教材,译著如《发展心理学》、《女性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学与人生》。

书友短评:

@ 千朵万朵压枝低 类人猿的逻辑、元认知,挺惊讶的,重要的发现。通过类人猿、儿童、成人的对比——博弈论、演化论相关的反向工程推理,得到了人类思维的发展猜想史,合作、集体行动(共享意向假设)的出现为思维的演化带来了引爆点(规范、推理、语言、文化)。用演化重构思维的逐渐复杂化。有不少语言相关知识,有对痛苦(因规范而内疚、自责等)的研究。这里可以引入福柯的规训,其实文化、基因一直在规训人。没有好坏,只是反应在人这里有痛苦、快乐,可以引出评价规范(本身建立在生理、文化规范中)。所以可以说,规范(物理、文化)塑造了一切,当然,文化本身是物理规律的延伸。这里可以得出,人的自由不是反抗必然的规范,正是因为有了规范才有了意识、自由,自由只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而已。可以结合《哲学研究》看,有意思? @ ficus 啰嗦晦涩,可读性差。中间四五章不想看了,直接跳过去了。而且读起来不像感觉science,而是philosophy。讲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内容太水,甚至很多简单描述就一两句话,不详细不具体,没讲出说服力。很多关于物种间认知能力比较的断言我是不信的。整体框架和假设算是有道理,从个体思维(抽象,推理,自我监控)到联合思维,到集体意图。都是比较合理的,但也并不astonishing,没感觉insightful。要说类似的内容看得过瘾的话,还属Jared Diamond写得好。 @ 只抓住6个 副标题“从人猿到社会人的心智进化之路”中的“社会人”点明了论述核心。从大量动物实验开始逐步分析总结,对于各种类型的思维活动展开全面比较,最终让合作与递归凸现出来。 @ 柴犬花生酱 前面啰嗦,后面有些分析屌炸天

【全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共享意图假设
第二章 个体意图性
认知的演化| 像类人猿一样思考| 服务于竞争的认知
第三章 联合意图性
新的合作形式| 一种新的合作交流形式| 第二人思维| 视角性:彼此之见
第四章 集体意图性
文化的出现| 习俗化交流的出现| 中立于行动者的思维| 客观性:本然观点
第五章 合作中的人类思维
人类认知演化相关理论| 社会性和思维| 个体发生的作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