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人口贩卖与家庭生活

书名:清末民国人口贩卖与家庭生活
作者:[美]任思梅
译者:施美均
ISBN:978720817084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9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40
豆瓣评分: 8.1

书籍简介:

两度入狱的程黄氏仍愿重操旧业继续卖人,良家之女陈氏经她丈夫、父亲的手辗转被卖四次,军阀纳顺洪的遗孀利用地下军事网络在天津建立起自己的人口贩卖集团…… 人丁就是投资,而妇女、儿童和穷人最容易出手。乱世中的小人物命运如何? 新法更替旧律,当约定俗成的做法成了犯罪,妻子、奴仆、小妾、童养媳,在这个处于过渡之中的法律环境里,哪些人是一个家庭的合法成员,哪些人不是? 由晚清民国的人口贩卖切入,追踪华北地区的人贩子与家庭生活。从传统中国家庭结构到社会法制的变化,探索处于戏剧性变革时期的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 ———————————————————— 清末,中国北方的人口买卖市场十分活跃,仆人、妻妾、童养媳、妓女、学徒、养子等,那时候社会各个阶层的家庭都依赖人口贩卖满足家庭所需。本书研究的正是这种人口交易是如何实现的,以及使其成为可能的社群和亲属网络。作者对警局和法庭档案的使用相当创新,以富有细节的个体故事做串联,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如何接受人口贩卖作为一种普通的交易事件。在审视关于奴隶和人口贩卖的法律辩论和精英话语的同时,也深入到了人贩子和受害者个体的世界,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全面且立体的处于历史变革中的底层人口流动图景。 ———————————————————— 任思梅巧妙地串联起零散的史料,对晚清民国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人口买卖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深入挖掘了人贩子与受害者的个体世界,生动鲜活地展示了人口贩卖者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之中扮演的角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夏晓虹 人口贩卖,是令人痛恨之事。然而,在传统中国的底层社会,又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故事,描述了清末民国形形色色的人口贩卖与家庭结构的复杂关系,从而揭示出在传统等级秩序之中,这一现象的内在逻辑。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许纪霖

作者简介:

任思梅(Johanna S. Ransmeier)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院助理教授、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2008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本科就读于全美最佳文理学院阿默特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中国的家庭生活和法律。

译者

施美均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兼事翻译和批评。

书友短评:

@ entas 在我们讨论人口买卖时,最常忽略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典妻”以及“过继”。试问,如果家里缺钱、缺粮,女人或女人的孩子“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被自己的父母、兄弟、丈夫、夫家、邻居,或威逼利诱、或欺瞒哄骗的说卖就给卖了,卖给陌生人当典妻、奶妈、老妈子、童养媳、妾、妓女…或出门找工作补贴家用,一不小心就被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卖了。做人还有安全与自由可言吗?!饥荒、战乱等都不足以是人口买卖合法化的道德依据。别说什么有口饭吃就不错了的风凉话了。当人被拆成子宫、乳房、性器、手脚出租出售,等待被卖者的只有卸磨杀驴。 @ 阅湖 1870年到1872年间,陈玉清的女儿被卖了四次。成捆的银两数度易手,她先后被卖作妻子、小妾、代孕的子宫,最终又以被榨干的女儿这一身份被买回家中。组织这些交易的有男人也有女人,他们声称,这么干只不过是为了活下去。的确,这几年标志着荒年的开端。即将到来的十年,先是洪水连绵不绝,最后又以干旱和致命的饥荒收尾,超过1300万人死于饥饿和疾病,成千上万户人家牺牲了妻儿。不过,驱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转卖陈玉清的女儿的,并不是毁灭性的灾害。相反,她被贩卖是为了应付一些更为琐碎的困难,解决一些更加实际的担忧。连曾经的官宦人家都要卖女儿,拥有良田数亩的青壮年也要卖掉妻子。在华北平原上,农村生活以一种变化无常的方式绵延着,这意味着通向兴旺的道路有可能突然转向赤贫和饥馑。被钓雪按:师妹翻译的。 @ 落寒斋主人 读完之后多少有点失望,任思梅力图模仿其师史景迁的行文方式,但是其结果是所叙述的事例很难支撑起她的观点,甚至会让她的观点的变得模糊…本来是希望从这本书获得关于人口贩卖的新的解释架构,结果和我所设想的差不太多? @ 缘叄 选题很有意思,看着很大的标题,其实慢慢花了十多天读完,说实话第一遍还是会觉得枯燥乏味的,不过作者的文字还是带一点科普性的,将历史节点与历史进程中的人与事串联起来。特别是说到火车的发展还有时代的演变,给人一种人贩子也与时俱进的感觉。也看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虽然最后历史截止到建国前,但总的那种压迫感与读的过程中的窒息感油然而生,每个出现的女性命运跌宕起伏,你也会随之一同穿越回去。 @ 千森森森 本来先借的英文版,后面又借了中译版看故事会。书中的小故事更像是引子,但是分析又感觉有所欠缺,读完了也没有对intro部分的理论建构形成进一步理解。译者核对档案很用心,但是太多地方都照搬的英文的语序,读起来很怪… @ 设置 比较想看周叔昭的访谈录。 @ Mere 书评在相册 @ 春山噤 对贩卖人口这个题材倒是挺感兴趣的,可惜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实在不符合我的胃口。躺在床上开始想象一百年前我的先祖们都是如何度过这样的年代,宗族能繁衍生息到现在,还真是了不起。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作为浮财的年轻女性
第二章 晚清买卖人口的洪流
第三章 新法与新言
第四章 假扮的家庭与集市上的儿童
第五章 法外流民
第六章 军阀遗孀与警察厅厅长
第七章 家庭内部纽带
第八章 与人贩子交谈
结论
附录
致谢
索引
· · · · · ·

  • 中国的家庭是交易型家庭。除了生孩子以外,进人一户人家或者从一个家庭离开,都要通过钱财交易以及中间人或“老妈店”(broker)从中协调。妇女从一个家庭迁移到另一个家庭,围绕这个过程开展的礼俗不同,由此区分了妻、妾和婢女之间重要的地位差别。卖人被认为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补救措施。被嘴碎的小姑子搞得烦躁;因妻子通奸感到羞耻;为女儿将来的婚姻前景焦虑;由于孩子不听话、病恹恹的,叔叔抽大烟,或者由于欠了赌债、肥料短缺而愤怒;害怕粮食越来越少,担心就算明天够吃,明年也不一定够一这些都可能促使一家之主考虑向人贩子求助。贩卖人口在道德上并不被视作是应该谴责的。州县官还赦免了一些人贩子,因为他们解释说自己的做法并不过火,或者动机是为了行善。从国家角度及宏观的社会层面看,人口贩卖使处于危殆中的一批人口摆脱无以为继的境况,令他们的生活变得可以忍受。从个人层面上讲,这种做法为困境提供了现成的解决方案,而且也被社会所接受。正如我们所见,在民国时期,情况依然是这样。在中国,对被卖的人提出要求意味着,在建立占有关系同时,也对其施加权力。律法的存在是为了确认权力是否滥用一在清朝,主人应该在暴打奴仆之前征求州县官的同意一不过,怒火一触即发管教的冲动迫在眉睫的时候,老爷太太们很少有工夫费这个心。【不是不能虐待,只要得到允许就会有虐待】而不是奴隶制。尽管中国人口密集,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的人口买卖符合的却是短缺/奴隶制模式,而非过剩/雇佣制模式。清末,债务劳工在农业型生产(productive)经济中不再扮演主要角色。我的研究表明,被卖的人所付出的劳动对繁殖/再生产(reproductive)经济来说依然很重要,这种重要性至少又持续了一个世纪:中国最大的买卖人口市场并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而是家庭内部的劳工及生育劳工。卖人并不是因为家庭内部的劳动力和女性太多,反而是为了应对家…
    —— 引自章节:导论
  • 儒家思想中的正义把维系恰当的等级制度置于优先的位置一法律的不公平并不等于不正义,相反,在清朝,最好的正义本质上恰恰就内含着不公平。这种等级森严且不公平的体系在传统上受到崇敬,被认为是自然的,甚至是令人满意的,而这正是中国之所以普遍容忍人口贩卖市场的核心原因。不仅是中国的律法,深植于社会中的行为法则也规定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恰切的份位,那些不遵循自己份位的人很容易受到侵害。中国的人口贩卖市场,体现了家庭作为稳固堡垒的理想与其千疮百孔的现实之间的张力。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作为浮财的年轻女性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清末民国人口贩卖与家庭生活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