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意识形态

书名:批评与意识形态
作者:[英国]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段吉方/穆宝清
ISBN:9787200151480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9-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
豆瓣评分: 8.5

书籍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今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激进的理论家之一。他对当代文化和社会诙谐而尖刻的抨击广为人知和欣赏。在这部开拓性的文学理论著述的新版本中,伊格尔顿力求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之间建立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关系。纵览雷蒙德·威廉斯、列宁、托洛茨基、布莱希特、阿多诺、本雅明、卢卡奇和萨特的主要著作,伊格尔顿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论,同时对意识形态做出引人入胜的理论阐释。 伊格尔顿利用这一视角,提供了对经典作家精彩的分析,其中包括:乔治·艾略特、查尔斯·狄更斯、约瑟夫·康拉德、亨利·詹姆斯、T.S.艾略特、W.B.叶芝、詹姆斯·乔伊斯和D.H.劳伦斯。 伊格尔顿新加的引言,将这部经典之作置于其初版的语境,提供了对多年来文学研究的发展颇具启发性的反思。

作者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曾任教于剑桥大学,又长期担任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沃顿英文和文学理论讲座教授,后任教于曼彻斯特大学、圣母大学。代表性著作有《批评与意识形态》《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文学理论导论》《美学意识形态》《文化的观念》《唯物主义》《论文化》等。

段吉方: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出版专著有《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文化唯物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范式与经验研究》等。

穆宝清: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艺术美学。近期著作有《贡布里希艺术美学思想研究》《社会学阐释与文学想象:齐格蒙特?鲍曼论后现代消费社会》等。

书友短评:

@ ᛗᚨᚲᛁᛃᚨ 足本还是? @ 陈沫 阅文·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10月十大非虚构翻译好书 @ aak 我服了你们这帮… @ 隆索 似乎从此以后伊格尔顿没有过多地超出这本书的范围,, @ 南旬_Luinil 只能说过去这么多年,国内理论专著的翻译水平依旧止步不前,过度的意译反而造成了能指的虚浮。。。 @ LIEN 我真的好爱这个胖老头!!对爱略特的批判过于到位。

书籍目录

导言

一 批评意识形态的突变
二 唯物主义批评的范畴
三 面向文本的科学
四 意识形态与文学形式
五 马克思主义与审美价值
人名索引
译后记
· · · · · ·

  • 英国社会由于某些传统的从属结构(其中尤以宗教最为显著)的部分坍塌,以及由某些历史原因决定的其他方面(尤其是一种全面而成熟的社会学)的缺失所导致的意识形态真空亟须填补;而《细察》恰恰就是按照马修・阿诺德的传统在此任务上做出了尝试。它也如阿诺德一样,曾经一度既是“进步的”又是“保守的”一一对“现代主义”以及它的意识形态的新需求保持旺盛的警觉,但只能以一种可怜兮兮的过时的理想主义“方案”迎接它们:已被神秘化的英语历史的“有机共同体”与作为社会构成的精神内核的“大学英语学派”。恰恰在这里,《细察》的小资产阶级本质特性暴露无遗。因为如果那个清教徒似的、坚决墨守成规的传统(确实缺乏种革命的继承)才是唯一可能的力量,如果凭借其道德的斗志、知识的严谨和社会现实主义就可以“循序渐进”地重塑一种停滞不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形式主义的结构的话,那么同样,它也是一个屈从的、历史地剥夺了继承权的世系,退却到了怀旧的、属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手工艺的”形象,它既拥抱“现代主义”(《荒原》),又从“传统主义者”的视角对其深恶痛绝(《尤利西斯》)。批评是有史可循的,而且并非只是批评实践的随机搭配而已;虽说文学是它的客体,却并非它的唯一出发点;批评的产生并不是针对文本的存在事实予以自发反击,而是与其阐释客体的有机结合。它有着自己相对自主的生命,自己的法则和结构;它形成了个内在的复杂体系,该体系与文学的体系交错而生,而非它的简单折射。它会基于某些特定条件而横空出世,然后又倏然消失。并非所有文学都需要批评横加阻拦;不过的确会有某些时刻,诗歌是必须加以解释的。在构建批评的历史时,我们不是要沿着一个直线寻找剥落的踪迹,历史的进程并不规则:批评的历史处于争议之中。我们首先要追寻的是该特殊历史“空间”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使得这一对象的出现成为可能并确定出它与其他因素的同步话语关系。批评的历史这门科学就是产生那些批评的历…
    —— 引自章节:一批评意识形态的突变
  • 威廉斯知识分子立场中先发制人的直觉窍门丝毫不比1968年他的理论进展更为明显。这一时期的工作被视为构成了他的创作的决定性阶段,正如从《文化与社会》到现代悲剧》代表了他早期文学批评写作最为重要的突破一样。在那个早期阶段,以诸如《阅读与批评》与《从易ト生到艾略特的戏剧》为特征,他被最恰当地描述为左派利维斯主义:在这一经受考验的时刻,威廉斯始终不得不寻找允许他将“实践的批评”和有机主义的社会状态扩展至完全意义的社会主义分析的某种语言风格。正是这项承担了“中间”时期工作的任务,才使“文化”的概念成为了文学分析和社会探究之间的重要媒介,而且威廉斯的事业也收获了他在社会主义方向上的尽管渐进但非常明确的构想。《现代悲剧》保留了《漫长的革命》所论述的西方社会革命的渐进主义意识形态,但同时在第三世界国家成为暴力叛乱开始的标志,“单一悲剧行为”的概念均被包含在这两部作品之中。此后,作为对西方社会民主主义和左派改良主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危机的回应,威廉斯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多地揭示出与革命传统的关联,然而他在对待暴乱组织的态度上的有所保留和模棱两可,依然预示着“中间时期”渐进主义的一种局部的和暂时的超越。此时,比起他生涯中的任何其他阶段,威廉斯都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ー一一种逻辑上看似有连续性的演变,然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出马克思主义对他早期地位的挑战越来越强烈。《乡村与城市》,如果忽略掉它特殊的对乡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态度的愤怒拒斥,这本著作蕴藏着与他早期作品所不同的政治世界。如果做完全的考察,这部作品一定是他最杰出的最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之一,而且远不是那种简单的考察的结果。但其中有一两点是要顺便加以说明的。如果有一种感觉认为这本书的书名就是源自《文化和社会》的某种“翻译”的话,那么就会有另一种感觉认为这是对他的那些早期作品的批评性质询。《文化与社会》,像《从易生到艾略特的戏剧》一样,始终被这个不确定…
    —— 引自章节:一批评意识形态的突变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批评与意识形态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