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之变

书名:欧洲之变震撼西方并塑造现代世界的四十年:1490—1530
作者:[美]帕特里克·怀曼
译者:朱敬文
ISBN:9787521754285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3-7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00
豆瓣评分: 7.8

书籍简介:

西方何以支配现代世界近500年?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这至关重要的40年。从1490年到1530年,这40年是欧洲和世界历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这40年间,有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壮举,也有马丁·路德开启的新教改革运动。欧洲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现代世界的形成:印刷媒体形塑了人文主义新知识观,大规模的宗教冲突一触即发,高度集权军事-财政国家初现,火药带来军事技术变革和大规模战争,西方开始对世界进行野蛮征服……所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以金融为纽带的独特经济体制,进而奠定了未来四个世纪里欧洲在世界舞台上的主导地位,即所谓西方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大分流”。 本书选取了九个人物为叙事线索,将当时的欧洲与世界连接起来,讲述了欧洲近半个世纪的政治、军事、宗教、金融、贸易等方面的革命性巨变,并分析究竟是什么关键因素奠定西方的主宰地位,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本书首先讲述了三位著名的人物:探险家哥伦布、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和金融家雅各布·富格尔。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而贸易和国家都需要金融的支持。金融的兴起奠定了欧洲内部的交换网络,为后续军事-财政结合的国家形态打下了基础。接下来,作者将视线转向三位并不那么显赫的普通人:雇佣兵葛兹·冯·贝利欣根、出版商阿尔杜斯·马努蒂乌斯和羊毛商约翰·赫里蒂奇。通过他们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商业交流打破了地理疆域的限制,金融向社会各层面的渗透促进了信用工具的出现,欧洲内部商业网络得以形成;印刷技术及印刷商业的发展,为思想和知识大范围传播提供了可能;火药带来的军事技术变革,使得欧洲国家内部竞争激烈。战争和印刷不仅是技术密集型也是资本密集型的,金融-技术-战争这三者相互促进。最后三个代表人物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后期的宗教改革发起者马丁·路德、奥斯曼的苏莱曼大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金融、印刷、火药的加持下,马丁·路德毫不起眼的一篇文章最终化成欧洲政治颠覆性的力量,也是这些力量,使查理五世在欧洲建立统一大帝国的梦想化为泡影。苏莱曼治下的奥斯曼帝国虽然成为当世第一强权,但这巅峰便是衰落的开始,因为世界的规则已经改变。 ★曾经贫困落后的欧洲为何能异军突起、支配世界? 近百年来,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们都在争辩:在中世纪饱受迷信、战乱、瘟疫困扰的西方,会在近代快速成为全球霸主,曾经强大的东方则走向没落?探寻西方崛起的过程与原因,成为我们理解过去500年历史的核心问题。本书指出,西方之所以能超越东方,不在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也不在于工业革命及其后的“大分流”,关键的转变,就出现在本书所叙述的短短四十年间。 ★六大要素如何开启现代历史?今日世界体系从何而来? 书中呈现了西方崛起的关键要素——现代式政府、印刷工业、火药武器、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成熟的金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当今世界的运行方式始自这次巨变,欧洲人通过战争和商业的优势将其推广到全球。理解这场塑造现代世界的大变局,是理解全球化、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目前全球秩序的失控等诸多重要议题的基础,对于当下面临历史大变局的我们,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懂这个以金融为地基的世界,更深刻理解商业与投资! 本书指出,促发这场巨变的关键要素,都建基于成熟的金融体系和适当的经济制度之上,揭示出金融在世界上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为我们理解历史和当今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角度,可以为金融投资、商业管理从业者和研究者带来十分有价值的启发。 ★大变局时刻的九张面孔,巨变来临之际的时代剖面! 以航海家、国王、银行家、小商人、印刷厂主、雇佣兵、宗教改革家等不同领域、阶级的九位代表性人物,为我们呈现时代的剖面。3200万播放量播客、历史学博士帕特里克·怀曼,通过生动精彩的描写,将我们带回这段梦想与阴谋、破坏与开创的年代,如同置身其中的沉浸阅读体验。本书获得美国Amazon编辑选择奖。 西方为何崛起是一个经典话题,要写出新意并不容易,本书显然做到了。通常认为欧洲在工业革命前后取得领先地位,而本书将这一时间前推至1490年到1530年,断言正是其间政治、军事、宗教、金融、贸易等一系列变化,塑造了现代的政治经济游戏规则,进而确立了欧洲的优势。历史发展并非线性进行,其中某些节点确实构成了关键的飞跃,有争议的洞察比庸常的定见显然更有启发,本书的探索值得期待。 ——徐瑾,青年经济学者,“货币三部曲”作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得到经济学大师课主理人 叙述西方兴起和现代世界诞生的历史作品可谓夥矣,《欧洲之变》独具只眼,聚焦于最关键的1490—1530年。这短短四十年群星闪耀,地理大发现、军事革命、宗教改革、金融业兴起等大事件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成为全球史最精彩的篇章。 ——杜君立,通识历史写作者,《现代的历程》《历史的细节》作者 帕特里克·怀曼是了解这个时代的完美向导:他有着学者的头脑,同时又具备说书人的感知能力,能够在最复杂的故事中体现人性。 ——丹·琼斯,《金雀花王朝》《空王冠》作者 《欧洲之变》是一部非凡之作,它巧妙地说明了这关键的四十年起飞期是如何使欧洲走上世界霸权之路的。 ——罗杰·克劳利,《1453》《海洋帝国》《财富之城》作者 欧洲是如何从中世纪晚期的全球落后地区变为19世纪的全球主导者的?在这本智慧的书中,帕特里克·怀曼细心追寻金钱的足迹,揭示了世界上一个资源匮乏的角落是如何在15世纪末被迫发展出创新机制来汇集、借出和转移资本,使哥伦布远航和在世界各地发动战争得以实现。 ——科林·伍达德,《海盗共和国》《美利坚民族》作者 怀曼以其精湛的讲故事天赋,将有趣的人物经历与他们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变革联系起来,使本书既引人入胜又内涵丰富。怀曼带领我们在大西洋的船队、匈牙利的银矿、英国的羊毛业和欧洲最富有的银行之间游走,清楚地说明了推动欧洲走向全球统治的复杂经济、技术和政治力量。对于任何想了解现代世界起源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麦克·邓肯,畅销书《在风暴来临之前》作者 如果你想了解为什么世界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你需要了解16世纪在西欧发生的事件。《欧洲之变》提供了对500年前世界的一瞥,这样充满新鲜感和生动性的文字只能来自对如何书写历史和战争有深入了解的人。怀曼利用关键人物的生活——女王、殖民者、银行家、骑士等——向读者介绍了促使现代世界形成的深刻的经济、政治、技术和社会发展。 ——珍妮弗·拉夫,堪萨斯大学人类学助理教授,《起源:美洲的基因史》作者 《欧洲之变》既情节生动,又充满真知灼见,是对塑造现代世界的经济和文化大变局的一次巡游。 ——扎卡里·D. 卡特,《和平的代价》作者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怀曼(Patrick Wyman),历史作家、历史类播客节目制作人及播主,南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历史上的贸易与交流。他主持的播客节目《罗马的陨落》和《历史的浪潮》下载量超过3200万次。在他的播客中,怀曼致力于将前沿历史研究带给普罗大众,以其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和深邃明晰的历史洞见相结合的特色,在国际范围内赢得了无数的听众。《欧洲之变》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既吸引希望通过阅读历史理解世界演变的读者,也吸引渴望通过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的文字感受热血与激情的读者。

书友短评:

@ malingcat 本书以9个人物为线索,描述了1490~1530年欧洲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作者认为,1500年前后,西欧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经济网络、相似的商业观念和通行的金融工具,使金融资本成为贯穿航海探险、国家扩张、军事革命、印刷术普及、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进程的关键要素,为军事—财政国家、工业革命和东西方“大分流”奠定了基础。无论读者在多大程度上认同欧洲在那40年间发生了“质变”,都可以通过本书认识到,资本主义深植于中世纪以来欧洲社会的权力结构、法治传统、经济模式和商业观念之中,并对“大分流”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做出新的思考。 @ Coffee的C 本书以9个人物为线索,描述了1490~1530年欧洲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作者认为,1500年前后,西欧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经济网络、相似的商业观念和通行的金融工具,使金融资本成为贯穿航海探险、国家扩张、军事革命、印刷术普及、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进程的关键要素,为军事—财政国家、工业革命和东西方“大分流”奠定了基础。无论读者在多大程度上认同欧洲在那40年间发生了“质变”,都可以通过本书认识到,资本主义深植于中世纪以来欧洲社会的权力结构、法治传统、经济模式和商业观念之中,并对“大分流”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做出新的思考。 @ malingcat 播客下载量超过3 通俗读物,论点也不怎么清晰,串联总结了欧陆风云4初始年代发生的大事

书籍目录

有关金钱和流通货币的说明
引言
第一章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与探险
第二章 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与国家的兴起
第三章 雅各布·富格尔与银行业
第四章 葛兹·冯·贝利欣根与军事革命
第五章 阿尔杜斯·马努蒂乌斯与印刷业
第六章 约翰·赫里蒂奇与日常资本主义
第七章 马丁·路德、印刷业与教会的分裂
第八章 苏莱曼大帝与奥斯曼超级大国
第九章 查理五世与大一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尾注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欧洲之变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