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战争史

书名:明末农民战争史(修订版)
作者:顾诚
译者:
ISBN:9787511228130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25
豆瓣评分: 8.4

书籍简介:

本书从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叙至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失败。卓越的史识,洗练的文字,忠实呈现那一段决定此后中国500年历史的血雨腥风和惊心动魄。认真的治史经典,震撼心灵之作。

作者简介:

顾诚(1934.11-2003.6),江西南昌人,有国际声誉的当代明清史专家。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生前仅有两部专著面市:《明末农民战争史》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南明史》曾获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书友短评:

@ 悟空&憨豆 以明末农民战争为主线,详尽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格局与阶级关系,揭示了朱明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反动派的鲜廉寡耻,给推崇剥削阶级人物的皇明满遗狠狠一击;同时,亦对起义军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肯定他们的正义性质和先进性,也批评旧式农民战争无法真正实现自我解放的局限性,阶级分析法搭配丰富史料果然战无不胜。顾诚先生兼顾史学性与文学性,以李自成起义为主线,搭配张献忠起义这一副线,将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紧紧相连在一起,好似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即使是普通读者亦可将其作为一本纪实文学来读。 @ 夕荻情逝 评论往往非议于顾诚先生预设立场,然而著史的明清官宦文人又何尝没有预设的立场,自诩理客中却不拿事实反驳顾诚的读者与论者又何尝没有预设的立场。如果唯史书为实,那么没有话语权的农民的命运便只能任由货与帝王家的儒士来解读,正如今日工农的命运任由掌握现代传媒出版并垄断文学工具的知识分子解读一样。否认农民起义的正当性实质上是保护一切现存政权的合法性,故常有封资修一家亲的现象。在“告别革命”的当下,不指望还能有顾诚这样坚定无产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出现,只希望昔日被统治阶级的后继者能认清自己,不要为某些自诩良心的知识贩子的花言巧语所惑。 @ 曼玉 本书作为《南明史》的姊妹篇,应该视作前传可能更好一些,因为从时间上,恰恰是由于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政府,才有了南明的出现。本书从晚明民变开始,分析了晚明时期社会经济和土地问题,这些问题加剧了明朝的财政,财政亏空加速了对于底层人民的盘剥,进而加剧了农民的反抗。本书着重分析了晚明西北地区的农民起义运动,将高迎祥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运动,从众多的史料中分析出来,并对后世的资料进行辩证分析。特别是对于农民起义军在推翻明政府后,采取了逼迫士绅纳捐,导致地主阶级的反扑,最终葬送了农民政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李自成起义失败后,顾诚有对于张献忠与大西起义军进行分析,对张献忠对四川的屠杀问题,也进行了翻案性的研究。阅读本书,对于纠正正史中对于农民起义军的负面评价会有很好的解毒作用。 @ imagine 首先,顾诚先生搜寻、编排、整理史料的功底令人赞叹,做历史学问不依据史料是站不住脚的,关于李自成在山海关一战中的败因,关于张献忠大西政权屠戮的始末,没有充分详实的史料论证,难以服众,课本上的那些观点是有待商榷的;其次,本书争议之点竟然在于阶级史的运用,从侧面可证顾诚先生的论述无懈可击,只能从行文风格和内核进行指摘了,我不否认,此书充斥了马列主义史观的影响以及时代背景下崇尚的阶级斗争因素,这是每一个身处时代的人无法规避的,但我想说的是,明清文人史学家将李、张二人称呼为贼寇,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奉为正朔的天子也被后来人称为民贼?最后,我还是对顾诚先生做学问的态度表示无比钦佩,那种从茫茫书海中寻觅真知、永不回头的坚忍,那种知识分子少见的浩然气魄,那种悲天悯人、忧心黎民的胸襟,令后辈从容倾倒阿。 @ 唯灵魂不可征服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诚哉斯言。如今方向盘看起来向左实则拼命右拐的赛丽斯,还能涌现出像顾诚先生这样站在广大无产者一方的优秀学者吗? @ 办公室小油条 与其说这是大顺、大西军与明、清之间的斗争,毋宁说这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只是这阶级斗争的胜利迟了几百年。看到最后奴变部分,当奴隶们被地主阶级镇压下去后,他们“奴不当与天同休”的理想破灭,应该是极度绝望的吧,大约会觉得生生世世了无希望了。好在没人能阻挡历史的车轮,几百年后,我们终究迎来了民主的时代。 @ 慕 先看的南明史,后看农战史。首章介绍明末政治、经济、军事概况;延及农民起义,起义在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四川等地流窜,既是受形势所迫,也是路径依赖。最后叙述大顺、大西、南明政权的相继败亡。大顺政权没有什么像样的内政、谋略人才,宋献策不必多提,牛金星能通晓军事、筹划制度,但同样缺少远虑。联系太平天国起义,官僚地主永远是站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前线。总的来说,是了解晚明农民起义必读书目。 @ JJ 看明朝那些事儿让我代入了明朝官方的立场,被顾先生当头棒喝!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明末农民战争的背景
第一节 明后期政治的腐败
第二节 土地高度集中
第三节 国家财政的破产和赋税的加派
第四节 水利失修和灾荒频仍
第五节 军制的败坏
第六节 裁驿递
第七节 农民大起义的前奏
第二章 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第一节 陕西农民首建义旗
第二节 勤王兵的哗变
第三节 张献忠、李自成参加起义
第四节 起义早期的特点
第三章 起义初期明政府的对策和义军主力转入山西
第一节 杨鹤主抚政策的失败
第二节 起义军在山西的发展
第三节 陕西起义军的坚持斗争
第四节 起义军的诈降和突破黄河天险
第四章 起义中期的千里转战
第一节 向中原进军
第二节 起义军的汉中突围
第三节 起义军的大举入豫和所谓“荥阳大会”
第四节 起义军攻克凤阳
第五节 崇祯八年起义军在陕西的胜利
第六节 明廷的剿抚并用和高迎祥的牺牲
第七节 李自成等部进军四川
第五章 明末农民战争一度转入低潮
第一节 明廷十面张网和增兵增饷
第二节 李自成等部连遭挫折
第三节 张献忠、罗汝才部的“受抚”
第四节 谷城、房县“受抚”的透视
第六章 张献忠、罗汝才重举义旗和杨嗣昌督师的惨败
第一节 剿饷延期和加派练饷
第二节 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再次起义
第三节 杨嗣昌奉命督师
第四节 玛瑙山之役
第五节 张献忠、罗汝才部转战四川
第六节 张献忠、罗汝才部的出川和攻克襄阳
第七章 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的大发展
第一节 李自成起义军挺进河南
第二节 李自成起义军攻克洛阳
第三节 李自成起义军首攻开封和项城战役
第四节 李自成、罗汝才联军二攻开封
第五节 襄城之役和三攻开封
第六节 侯恂督师和起义军一败孙传庭
第七节 革、左五营同李自成部义军的联合作战和攻克汝宁
第八节 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凯歌行进的原因
第八章 李自成起义军南下湖广和襄阳政权的建立
第一节 李自成等部南下湖广
第二节 起义军的走向统一和“罗、贺事件”
第三节 襄阳政权的建立
第九章 张献忠起义军的进军湖广、江西
第一节 张献忠部的转战豫皖
第二节 张献忠部占领武昌
第三节 张献忠部南下湘赣
第四节 大西政权在湘赣的设施
第十章 孙传庭部的覆灭和李自成西安建国
第一节 吴甡督师之议
第二节 孙传庭的出关和覆灭
第三节 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
第四节 李自成起义军的收取三边
第五节 建国大顺
第六节 大顺军的渡河东征和永昌元年诏书
第七节 宁武之战和势如破竹的进军
第八节 大顺军的南线作战
第十一章 明朝在覆灭前的挣扎
第一节 李建泰奉命督师
第二节 调吴三桂部进关之议
第三节 南迁之议
第四节 没顶之际的几根稻草
第十二章 明王朝的覆亡和山海关之战
第一节 大顺军攻克北京
第二节 大顺政权在北京期间的措施
第三节 山海关战役
第四节 大顺军的放弃北京
第十三章 大顺政权的失败
第一节 明朝官绅的叛乱
第二节 李自成返回西安时的部署
第三节 清军占领山西
第四节 怀庆之役和清军占领西安
第五节 西北地区明降官降将的叛乱和该地区大顺政权的崩溃
第六节 李自成的牺牲和大顺政权的失败
第十四章 大西军在四川
第一节 大西军的入川
第二节 张献忠在四川建国
第三节 官绅地主的叛乱和大西政权的加紧镇压
第四节 张献忠的牺牲及大西政权失败的原因
第十五章 弘光政权的覆亡和南方的阶级斗争形势
第一节 弘光朝廷“借虏平寇”政策的破产
第二节 南方农民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的特点
第三节 南方的佃变
第四节 南方的奴变
附录
说明
(一) 大顺政权地方官员表
(二) 大西政权地方官员表
(三) 山海关战役后三个月内官绅叛乱情况表
· · · · · ·

  • 起义军的大举入豫和所谓“荥阳大会”:历史上并不存在这次规模盛大的“荥阳大会”,理由如次:首先,从史源学的观点来看,这件“史实”的来历,吴伟业并没有交代清楚。他含糊其辞地说,起义军“部署已定”之后有人偷偷跑出来报告,似乎消息非常可靠。然而,像这样重要的情报,在明末各种官方文书里却没有任何反映。特别是当时任河南巡抚的玄默,后来著有《剿贼图记》;从崇祯七年底到九年春任河南巡按御史的金光宸,把他这段期间的题本编为《两河封事》;当时的兵部尚书张凤翼也把自己任职期间有关军务的题本编为《枢政录》。这三部书都丝毫没有涉及起义军在荥阳举行大会的事。那个“亡自贼中”的人究竟向谁报告,吴伟业没有说,看来很靠不住。其次,说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首领在荥阳大会,结束于正月壬子日,“杀牛马祭天誓师”。壬子日是正月初一。据此推算这次大会当在崇祯七年十二月下旬召开。然而,可信的史料却表明,义军来到荥阳是八年正月间的事,攻克荥阳县城在正月初六日。这就排除了七年年底在荥阳召开“十三家七十二营”这样大规模会议的可能性。第三,吴伟业记载起义军召开“荥阳大会”的背景,是兵科都给事中常自裕上疏请调关宁、天津兵前往河南协剿,奏章由崇祯帝批交所司(即兵部),“议未定”,就被义军所“侦知”,方才有各路首领集会共同商量“逆拒官军”之举。第四,再看这次“大会”的决议。即“分兵定向”。我们认为,在当时是不可能制定这种计划的。崇祯七年以后,起义军的力量有相当大的发展,但仍然弱于官军,作战的时候总是采取避实就虚的战略,谈不上事先确定作战方向。
    —— 引自第1页
  • 《纪事略》等书中记载,深受张献忠信任的左丞相汪兆龄,是促使大西政权推行屠戮政策的主要策划者。——这个地主阶级分子利用张献忠的愤激情绪,把大西政权为巩固自身而采取的镇压措施推向了反面,造成大西政权在后期树敌过多,招致最后的惨败,是要负重要责任的。
    —— 引自第186页
  •   顾诚著作系列(共5册),这套丛书还有《南明史》《隐匿的疆土》《明朝没有沈万三》《李岩质疑》。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明末农民战争史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