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与城市

书名:镰刀与城市以上海为例的死亡社会史研究
作者:(法)安克强(ChristianHenriot)/安克强
译者:刘喆
ISBN:9787552028348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02
豆瓣评分: 8.1

书籍简介:

从古至今,死亡一直笼罩着每一个人。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死亡的解释和丧葬的规定,身处其中的人们又是如何面对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又是如何运用新方法来管理和应对跨越时代和地区的变化?上海开埠以后,人口激增,几次战争带来了大量人口涌入租界,为租界的丧葬管理带来难题。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民族冲突时有发生,但西方的死亡文化也同时影响了上海,甚至日后中国各地城市,成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本书论述了近现代上海城市中死亡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解读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并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这一动荡岁月中,中国人与死亡的关系。

作者简介:

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访问教授、法国里昂第二大学教授、法国国家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国际久负盛名的上海城市史专家。

书友短评:

@ phoenancy 体例上来看,是一本学术著作的写作范本,线索清晰、逻辑通畅。每章有小结可供概览,但又不是单纯重复全章内容,而是在提炼内容的基础上作结论性的论述。也就是说,读者并不会因为读过小结和结论之后就把书束之高阁,章节内的具体论述还是很有吸引力。穷人难得安葬、旅人倚赖同乡会、葬礼是一种社会地位的宣示、当局出于公共卫生的考量而推动支持公墓等等这些内容,尽管就上海的情况而言是第一次读到,但也没有出乎意料之外。让我觉得颇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到家属会等到确保棺椁可以安全运送回乡后才安排这类事宜;之后又指出,人们对死者极其尊重的同时,对死亡极其厌恶,人们担心未得安葬的死者鬼魂会惊扰生者的生活。那么重风光大葬入土为安到底是出于敬重还是出于功利?葬礼到底是缅怀,还是袚除?扣掉一颗星是因某些显见的编校错误和个别糟糕的翻译。 @ sixland 翻译很枯燥,史料很丰富,虽然内容破碎但是小故事还是很有趣的 @ 一个注脚 实实在在扎实,资料多元、语种多样。我觉得是近代死亡研究的开山作,也是终结。但还是少了深度,社会史得有点过了,如果能从偏文化或思想角度加深,或更有意思。作者说一开始也是这个思路,但做着做着就跑偏了?可能还是史料限制吧。 @ 没想好 希望这本书出第二版的时候,我能帮忙润色一下译文。这一版的文本质量严重不合格。 @ 嬛嬛一袅楚宫腰 很好的梳理了上海的死亡社会史,题目很大 @ 昌曲 可读性有点低说实话 当成资料就完事了 @ 冰糖葫芦娃 资料丰富,分析稍欠聚焦,翻译质量有待提高。 @ 水仙花美少年 (夭折之书)那必定是我自己学识不够,直觉枯燥。 @ 碑影悠悠岁月里 琐碎、资料简编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死神与上海:评估死亡
第二章 会馆、善会和同乡社团对死亡的管理
第三章 殡葬公司和死尸处理的商业化
第四章 最后的安息之所:从坟地到现代墓地
第五章 外国公墓和租界中的死亡
第六章 死无人知
第七章 死亡的代价与葬礼
第八章 火葬:从社会诅咒到政治规定
第九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死亡管理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 · · · · ·

  • 1956年,在合并之后存在的少数几个殡葬公司中都已成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作单位。随着殡葬业公司数量的急剧减少、城市及近邻区域中关闭的墓地不断增加和同乡组织的消失,死亡从公众眼中逐渐消失,这也是1945年之后市政府想做到的事情,至少对于最敏感的市区中的寄柩问题或者露尸的运输问题而言是如此。除了葬礼之外,市政府希望那些最明显的、视觉可见的死亡能从城市消失。1949年之后,当局明确要将所有殡葬公司从市中心赶走,并禁止任何在城市空间内的死亡展示。死神带着镰刀被赶出了这座城市。
    —— 引自章节:第九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死亡管理
  • 自宋朝始,上海就设有海关,城市因贸易而兴,吸引了来自中国各地数量众多的旅居者。
    —— 引自章节:前言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镰刀与城市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