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漩渦

书名:經濟漩渦觀察冷戰發生的新視角
作者:沈志華
译者:
ISBN:9789624592764
出版社:開明書店
出版时间:2022-12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539
豆瓣评分: 9.4

书籍简介:

作者沈志華從經濟的角度來探討冷戰的發生,從貸款、賠款、布雷頓森林體系、馬歇爾計劃、伊朗石油危機等多維度分析美蘇以及東西方在二戰後如何一步步從合作走到脫鈎再到對立。 此前的冷戰研究中,多側重於政治軍事意識形態等方面,鮮有涉及經濟,且也是點到即止,缺乏深入研究。本書則是首次專門從經濟角度出發,為冷戰的發生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作者简介:

1950年出生,現任華東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歐亞研究中心主任、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美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資深研究員。研究領域:冷戰國際史、蘇聯史、中蘇關係史、中朝關係史。代表作:《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蘇聯專家在中國》、《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無奈的選擇——冷戰與中蘇同盟的命運》、《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蘇聯專題史研究(1917—1991)》、《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1945—1976)》、《冷戰啓示錄:美蘇冷戰歷史系列專題報告》等,並主編多卷本檔案集《蘇聯歷史檔案選編》(34卷)、《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3卷)、《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1948—1976)》(8卷)、《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係》(12卷)、《冷戰與社會制度轉型——東歐各國冷戰時期檔案文獻編目》(9卷)等。

书友短评:

@ 巨流河 一个很关键的点在于,无论是华盛顿还是莫斯科,都对计划经济的实质缺乏足够的认识。某种程度上,本书内容也是如此。(本书内容属于经济因素,但跟经济学并没有关系。)第五章关于Iran的内容非常精彩,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右翼对于苏联的判断是准确的,莫斯科能听懂的语言完全是基于“有几个师”这个前提,当然考虑到成书背景和作者身份,是不可能直白地写出来的。当年剑侯把罗斯福大统领比作演义里的傻小子罗士信,是有一定道理的。 @ 粤樱花 20230813-20230926-20231004苏联基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必将爆发的判断而提出美国不可接受的战后贷款并对德赔偿要求不让步,在英国的推波助澜下最终导致了美苏战略互疑和冷战的爆发。马歇尔计划本质上是对原本设计为全球体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种退而求其次(苏联太难搞了甩开苏联好办事)。东欧国家对西方经济援助的心向往之导致苏联意识其对东欧国家的政治控制并不牢靠,因此转向阵营对抗以控制东欧。“竞争-合作-对抗”,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看评论一模一样的书有人读出跟我完全相反的看法也是服气。

书籍目录

導言
第一章 “無條件援助”:租借與戰時美蘇經濟關係
戰前美蘇經濟關係與租借政策的緣起
對蘇聯租借援助政策的確立和實施
美國對蘇聯租借的中止、終止和善後
租借援助政策對蘇聯的意義和作用
幾點結論
第二章 錯失良機:蘇聯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懷特的計劃:美國關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設想
蘇聯的反應:為實現戰後國際經濟合作而被動參與
華盛頓談判:蘇聯加入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條件
布雷頓森林:美蘇在國際貨幣會議上的分歧與妥協
難產的決定:蘇聯拒絕加入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原因和結果:關於蘇聯戰後經濟決策的分析與思考
第三章 拒絕貸款:經濟成為美國對蘇外交的“槓桿”
戰後美蘇經濟合作的政治經濟基礎
蘇聯對信用貸款的期望與美國的反應
美國拒絕提供貸款與蘇聯的強硬立場
幾點結論和思考
第四章 冷戰前奏:美國對蘇聯戰略認知陷入誤區
戰後初期美蘇之間的分歧和矛盾
斯大林選舉演說的背景和實質內容
凱南“長電”及其對美國政策的影響
丘吉爾“鐵幕演說”的背景和結果
1946年春夏之交美蘇關係的困境
簡短的結論
第五章 走向衝突:石油租讓權與蘇聯在伊朗的目標
石油資源:戰後蘇聯在伊朗的經濟訴求
策劃分裂:蘇聯與南阿塞拜疆自治運動
撤軍爭端:美蘇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博弈
竹籃打水:伊朗危機給蘇聯帶來的惡果
簡短的結論
第六章 分道揚鑣:美蘇在德國賠償問題上的合作與衝突
盟國共同索賠政策的形成
美蘇對德索賠計劃的協調
統一賠償計劃執行中的衝突
美蘇在賠償問題上分道揚鑣
簡短的結論
第七章 鐵幕落下:馬歇爾計劃與歐洲共產黨情報局
馬歇爾計劃的政治和經濟背景及目標
巴黎會談與蘇聯拒絕加入馬歇爾計劃
蘇聯嚴禁東歐各國參與馬歇爾計劃
共產黨情報局建立與蘇聯的冷戰戰略
結論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人名譯名表
· · · · · ·

  • 從邏輯上講,隨著盟軍在歐洲戰場上的順利推進,蘇聯在軍事上的作用自然相對降低,在租借援助中的優先地位也就失去了基礎。正如赫林所說,到1944年初引起「無條件援助」政策的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或完全消失了」。最先看到這一點的有影響的人物,恰恰是最早提出無條件援助政策的哈里曼。1944年1-3月,哈里曼不斷向國務院和白宮提出他的新看法和建議。哈里曼仍然非常重視並全力支持加強與蘇聯的關係和對蘇聯的援助,也支持滿足蘇聯對戰後重建的要求,但這一切已經不能再是「無條件」的了。一方面,哈里曼認為,「俄國的軍事危機已經過去」,現在美國有理由要求蘇聯為他們的急需物資提出「合理的證據」。另一方面,哈里曼擔心蘇聯勢力在東歐和巴爾幹的擴展,而經濟援助是「可以使用的最有效武器之一」。哈里曼的看法得到了迪恩、海軍和外經局的支持。但是羅斯福和霍普金斯領導的對蘇協定執委會反對改變目前的方針。在霍普金斯的建議下,2月14日總統向國務卿發送了一份明確的備忘錄:「俄羅斯仍然是擊敗德國的一個主要因素」,向蘇聯提供最多數量的物資,「這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3月16日國務卿客氣地通知哈里曼,為了維護與蘇聯的關係,目前採取任何改變對蘇租借工作程序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 引自第56页
  • 總之,在納粹德國進攻蘇聯前,美蘇之間充滿了互不信任和猜疑,雙方經濟關係也因此而起伏不斷,變換不定,這就為以後美國對蘇援助的政策留置了障礙,埋下了隱患。租借援助是二戰期間美國處理與盟國之間關係的核心政策之一,也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全力主張和推行的政策。然而,這一政策的產生和實施卻遠非一帆風順。長期以來,美國奉行「孤立主義」政策,認為國家安全的最佳方針是與世界隔離,儘可能不參與任何軍事衝突或軍事同盟。這一外交傳統在美國根深蒂固,一向主張「國際主義」的羅斯福也身不由己,不得不在1935年8月簽署「中立法案」。1937年5月美國甚至通過了永久性中立法(第三個中立法案),總統的處置權受到極大限制。然而,隨着歐洲局勢日益緊張和惡化,美國政府越來越感到有必要修改乃至廢除中立法。英法對德宣戰後,急需得到美國的援助。1939年9月21日羅斯福在特别國會要求修改中立法,廢除禁運條款,因為這些條款對於美國的中立、安全尤其是和平「具有致命的、極大的危險」。經過一番努力,到11月初美國參眾兩院都通過了對中立法的再次修改案,即第四個中立法案。儘管要求受援國必須「現購自運」(Cash and Carry),即「現金交易」和「自行運輸」,但是廢除禁運畢竟為租借援助政策掃除了第一道法律障礙。
    —— 引自第11页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經濟漩渦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