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泡

书名: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
作者:[美]伊莱·帕里泽
译者:方师师/杨媛
ISBN:978730028330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8-15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
豆瓣评分: 7.9

书籍简介:

2011年3月,伊莱·帕里泽在TED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过滤泡”的概念,用来指认一种“智能隔离状态”:受技术媒介的影响,用户与不同的意见信息分离,被隔离在自己的文化或思想泡沫中。帕里泽呼吁那些可以形塑互联网功能的巨头公司,要正视这种信息过滤形式,仔细考虑其可能给社会带来 的负面效应。该演讲虽然只有不到10分钟,但在YouTube网站上点击量累积超过400万次。之后在此基础上出版的《过滤泡》一书,引发了轰动式的反响。 本书虽然成书于2011年,中间互联网历经天翻地覆的变化,书中提到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和应用甚至已经成为“互联网历史”,但另一方面,书中的观点和结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更多后来的现实案例完全印证和支持了作者当时的预言。当我们满怀期望即将进入一个高速互联、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全景式沉浸传播的时代时,多年前作者对于互联网未来生态发展的愿景,而今依然能够获得广泛的共识。 “过滤泡”这一概念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指出了互联网巨头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能力,对信息流动进行重组和垄断,它提醒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要切实关注自身的隐私保护,对搜索引擎和各类网络应用保持清醒的态度。因为对于善的公共生活而言,透明且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至关重要。 多方推荐 互联网越来越少地向我们展示广阔世界,而把我们锁定在熟人邻里之间。正如伊莱•帕里泽所说的,其风险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无意中聚集在了一个贫民窟中。 ——克莱•舍基,《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作者 “个性化”听起来很温和,但是伊莱•帕里泽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案例,指出它在互联网上的出色表现将引发一场信息灾难——除非我们注意到他的警告,以及保持一流的新闻敏感度和进行正确的分析。 ——史蒂夫•利维,《谷歌总部大揭秘:谷歌如何思考、运作,形塑你我的生活?》作者 我们使用的互联网软件越来越智能,越来越符合我们的需求。伊莱•帕里泽透露,风险在于我们越来越看不到其他视角。在《过滤泡》中,他向我们展示了这种趋势是如何强化党派偏见和狭隘思维方式的,并指出了走向更宏大的在线视角多样性的路径。 ——克雷格•纽马克,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广告网站创始人 伊莱•帕里泽写了一本必读之书,内容是关于当代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网络的个性化。 ——卡特琳娜•菲克,Flickr图片网站和Hunch网站联合创始人 虽然你经常在网上耗费大把时间,但我敢打赌——你一定不了解网络的运作方式。伊莱•帕里泽的这本杰作同时做到探究真相与诠释现象,不但揭开了特定信息的流向之谜,也说明了我们该如何重返思想交流的广场。本书读来趣味横生,让人对日常偶遇的新知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比尔•麦奇本,《大自然的尽头》《地球•地殏: 如何在质变的地球上生存》作者,350org环保网站创办人 《过滤泡》展示出寓意丰富的在线设计其意料之外的后果是如何给政治带来深刻而突然的变化的。所有人都同意,互联网是变革的有力工具,但变革是好是坏,取决于创造和使用它的人。如果你觉得网络是为你打开的世界之窗,你需要浏览这本书来理解你没有看到的东西。 ——杰伦•拉尼尔,《你不是个玩意儿》作者 十多年来,反省人士一直在担心:当网络的个性化发展到极致时,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伊莱•帕里泽在本书中的剖析是最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 ——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 《谁绑架了文化创意?:如何找回我们的自由文化》 《REMIX,将别人的作品重混成赚钱生意》作者 在我认识的对数字科技与民主程序的交互进行研究的人当中,伊莱•帕里泽不仅见解是最精辟的,其历练也无人能出其右。《过滤泡》一书挑明了计算机程序是如何限制用户眼界,如何更能预测网友反应的。只要你关心人类在数字世界中将何去何从,你就应该阅读本书——而如果亚马逊网站给你漏推了这本书,你就更应该详读。 ——道格拉斯•拉什科夫,《公司化的生活》《编程还是被程序化》作者 在《过滤泡》一书中,伊莱•帕里泽揭示了个性化网络刊登新闻的宗旨:只有适合你的新闻我们才刊登。 ——乔治•莱考夫,《别想那只大象》《政治头脑》作者 伊莱•帕里泽忧心忡忡。他非常关心我们共同的社会领域,认为它处于危急之中。他对互联网趋势的彻底调查让我也心有戚戚。他甚至给我讲授了很多关于脸书的事情。《过滤泡》一书必读。 ——戴维•柯克帕特里克,《脸书效应》作者 一个由熟悉的世界构成的世界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学习的,隐形的自动宣传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再灌输回我们。 ——《经济学人》 在《过滤泡》一书中,伊莱•帕里泽详细分析了每一次点击、刷新和敲击键盘如何让接下来出现的信息发生变形,由此创造出一种近乎虚构的量身定制的现实。 ——《纽约时报》 《过滤泡》一书提出了以下重要的问题,当大型互联网公司垄断技术和数据时,我们如何来认知和面对这一新型的“监控”和“霸权”,这一重要的社会中介形式又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挑战? ——李良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对整合型隐私的伤害不仅仅表现为隐私主体在短期内“无感”,有时还不断主动提供伤害的资源——持续提供数据信息以促使隐私主体接受个性化服务,于是,“隐私悖论”成为每个现代社会成员深陷其中的一个困局。 ——顾理平,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会长 在互联网时代,期盼、呼吁“科技向善”的同时,提升网络素养也是当务之急。“过滤泡”概念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基于搜索引擎的信息获取模式的弊端,更好地趋利避害。 ——戴丽娜,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 《过滤泡》这本书重点分析搜索引擎在个体认知和集体意识的形成、演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可用于探讨技术和数据利用的社会影响的分析框架。目前,中外网络安全及数据安全立法的关注点正在从传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转向规制技术和数据在利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各种安全风险。相信这本书将有利于各相关群体更有效地参与到立法和监管的讨论过程中。 ——洪延青,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主要起草人

作者简介:

伊莱·帕里泽,美国互联网观察家。1980年12月17日出生于美国缅因州林肯维尔,2000年毕业于巴德学院西蒙洛克分校,获得法律与政治科学学位。目前是Upworthy网站执行总裁,之前担任过网络民运先锋组织MoveOn.org的执行董事,还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公民社团之一Av aaz.org的联合创始人。由他执笔的评论曾刊登在《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的民意论坛上。2011年3月,伊莱·帕里泽在TED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过滤泡”的概念,用来指认一种“智能隔离状态”:受技术媒介的影响,用户与不同的意见信息分离,被隔离在自己的文化或思想泡沫中。之后在此基础上出版的《过滤泡》一书,引发了轰动式的反响。

书友短评:

@ 云水暮 算法逻辑也不宰制一切,行动由转义者转译,最终的结果不再可以预计。个性化是必然的,无论什么时候,信息对于个体而言都是庞大无法全部处理的,这本身无可指摘。个性化消除了集体感和创造力的指控,倒是恐怖,但实际效果有必要进行长期讨论。 @ 北府 预言成真 @ 抓主要矛盾 10年前的书仍不过时。算法是便利了我们还是禁锢了我们?信息洪流要求个人化,个人化又引发“过滤泡”或者说信息茧房,我们被动接收那些刺激的,简单的,碎片的,投喂的“信息食物”,我们在自我循环中大腹便便,如何破?我想还是多看书和论文,并提高从这方面获取到的信息权重。 @ momo 啊,终于写完书评了! @ 我刚才吃了米饭 相较于学术专著,更像一篇雄辩的演讲。丰富的案例、丰富的理论以及作者作为业内人士的经验观察,是了解互联网、算法于我们的最直观的有力证据。 @ 苏凉快 算法,过滤泡,信息茧房。「微信读书」 @ XIXI想做宇航员 看前两章就够了,后面几章的质量越来越低。收获就是原理社交媒体和购物软件,多参与线下活动。现在网络上机器人越来越多了,随着AI的发展,甚至分不清是人是机器… @ RoveSoul 凌乱的信息到推荐算法,对比FB和google搜索对'你'的不同定义,你选择什么,导致你成为什么等。很有趣。扣一星是因为美国式的说教写作方法和啰嗦的语言表达。 @ 何人何故吻我唇 一边看书的时候一边在省察自身,翻译得很一般,读原著的体验会好很多,只是对我来说信息密度在后半部分变大了,些许无聊🥱 @ 热带漫画发短信 信息密度比较低,相对好读。结果论之外看看发展史中的细节,很有意义。有价值的点:过滤泡和桥梁资本之间的关系;边际排名算法证明了相关性竞争核心的悖论;共享数据下的行为重新定位;说服特征分析;强迫性媒体催动认知失调;将个性化与兴趣脱钩,加入重要性、多样化等选项以优化算法。作者十几年前已经相当有远见。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相关性的追逐赛
第二章 用户即内容
第三章 阿得拉社会
第四章 “你”的循环
第五章 公众无关紧要
第六章 你好,世界!
第七章 被迫照单全收
第八章 逃离小圈子
致谢
延伸阅读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 · · · · ·

  • 目前我们正在用一个具有明确的、经过充分辩论的公民责任感和公民身份意识的体系来交换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体系。大告示牌正在拆除编辑决策和业务部门之间的壁全。虽然谷歌和其他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但大多数个性化过滤器无法把点击量寥寥无几但真正重要的事情放在优先的位置。最后,“给人民他们想要的东西”变成一种脆弱而肤浅的公民哲学。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用户即内容
  • 民主制度要求公民必须将心比心从彼此的角度看待事物,但现在我们反而越来越被自己的过滤泡隔绝包围。民主依赖民众互相分享事实,但我们现在却生活在没有交急的平行宇宙中。
    —— 引自章节:前言
  •   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共8册),这套丛书还有《文化研究的未来》《交往在云端》《互动新闻》《连接》《互联网的误读》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过滤泡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