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民国”

书名:儿时“民国”
作者:胡伯威
译者:
ISBN:978756335892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3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82
豆瓣评分: 7.1

书籍简介: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什么?谁来写历史?历史,其实就是发生在无数平凡或者不平凡的人身上的故事的集合。本书作者的童年,说平凡,和当时大多数因抗战而流亡的家庭的孩子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说不平凡,他的童年充满了不安定的色彩,可能因为战火丧命。他给我们讲述的,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的一个童年! 我一开始看伯威写的回忆,是出于好奇——曾经看过一个朋友的家族回忆,里面提到,她的一个美丽姑姑闺居云南深宅大院,却被一个上海来的‘小白脸”“拐跑了”。而伯威,就是这段浪漫史的硕果。读伯威的文字,能读出他的得天独厚,读出这段浪漫姻缘的绵绵延延。他的文字平和得体,正是越过了革命年代之后,父母的家庭教养,又从很深的地方,自然而然在走出来。 想到伯威肯写下这部回忆,我觉得真是一个幸运。人们因此得到一部真实生动的历史记录。而亲人们的音容笑貌留下来,自己把心又稳稳地放回原处,对伯威,对其亲人的在天之灵,都是一个永恒的安慰。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了自1935年出生至1949年的人生经历。 这是动荡年代的缩影。作者出生不久,即赶上抗战爆发,跟随父母颠沛流离,从南京而昆明,而重庆,又昆明,又重庆,历尽波折,直到抗战胜利后始返上海。其间,作者以一个童稚的眼光目睹了抗战大后方之种种,并亲历了上海解放前夕面临时代转折的社会百象。 这也是民国日常生活的感性记忆。作者的父母曾分别供职于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家庭一直在随着民国政府的迁移而流动,举凡首都市民的日常忧乐,民国公职人员的处身境况,乃至陪都重庆的市井生活,作者都有感性而细致的记述。

作者简介:

胡伯威,上海人,1935年生于南京。抗日战争时随父母颠沛昆明和重庆。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在校期间错划为“右派”。“摘帽”后,在武汉从事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工作。退休前曾任国家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

书友短评:

@ 休伯 导师5月推荐读的一本书,从密集书库里找来,新学期第一天读完。《“儿时”民国》与《青春北大》是胡伯威的两本回忆录。感叹作者对自己十四岁之前的记忆保存竟如此之清晰,文字又如此平和得体(林达语)。读来虽说有零碎(非“碎片化”)之感,却能从作者的笔触中感知社会发展大势的因应走向、聚合牵动。书中有三分之一强的篇幅留给了重庆,为今人了解战时重庆提供了一份鲜活的资料,书中提到的黄桷垭、广益中学虽历风雨,今日依然巍屹。书中另外三分之一描写了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的情形,作者回忆了小学以及中学时代,储备票、城隍庙、跑狗场、金圆券以及蒋经国“打虎”、上海解放等都在文章中有所体现。历史的发展往往有宏大之感,具体的系列需要走进一个个“小人物”、具体的人去感知。高华和余敏玲对此书给予了勉励和指导,这也是作者和读者的幸运。 @ 豆知无知 胡伯威先生虽常自谦到搞自然科学的且是文史学方面的门外汉,但文章却细腻自然,记忆精准,隐隐地有着史学的抱负,真切的个人史。书中回忆的不少昆明话在操西南官话的我读起来很感亲切,透过其对北碚、南岸、渝中的描写,多少能满足对那民国山城的想象,梯子、石坎、吊脚楼、东去的大江,结合对昆明、上海的描述,多少呈现出远去的民国身影。还惊讶地发现了作者同一些其他书中屡屡提及的人物的关系,比如熊景明女士,奇妙。此外,配合作者的青春•北大一书来读,那种个体命运与时代之间的无力与张力关系会更清晰。 @ wzy8103 情真意切! @ 杨成堉 记性太好,虽多为个人琐事,但也是难得的个人生活史。开了一大段倒车,四十年代重庆上海富家子弟的生活水平,大概到80年代末还没有超过吧 @ 康海海 上海童年记忆

书籍目录

  温故书坊(共60册),这套丛书还有《找灵魂》《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香港的另一面》《百年袁家》《飘零一家》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儿时“民国”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