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折

书名:大转折危机因何而生繁荣为何不可持续
作者:[英]马克·莱文森
译者:多绥婷
ISBN:9787513937085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3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84
豆瓣评分: 8.3

书籍简介:

1973年经济危机何以成为当今世界秩序的起源? 比尔•盖茨盛赞的经济史家马克•莱文森重磅新作 解密繁荣为何不可持续,美国因何不能“再次伟大” ◎ 编辑推荐 ★ 本书以1973年为立足点,全景式复盘战后世界经济起落的50年。深度解析战后世界经济空前繁荣,及其未能持续和再现 的原因。对滞胀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经济政策的分析具有颠覆性。 ★ 1973年是一个至关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时刻,那场危机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乃至社会情绪。自此,战后经济奇迹走向终结,经济缓慢增长成为新常态;凭借劳动致富愈发困难,贫富差距扩大;焦虑情绪全社会弥漫,政治走向极端。1973年可谓西方国家发展道路上的转折点,聚焦于此,战后的世界历史将被全面重估。 ◎ 名人推荐 “据说,经济史是一门垂死的艺术。好吧,在马克•莱文森手里就不是了。这本关于1948—1973年的光辉时代如何陨落为平庸时代的书,内容全面,巨细靡遗,且极具艺术性和说服力。这是相当大的成就。”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联储前副主席、畅销书《当音乐停止之后》作者 艾伦•布林德 “马克•莱文森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困境以及决策者的反应做出了引人入胜的敏锐描述。在战后的繁荣终结于动荡,美国和其他国家极力应对滞胀和失业时,减税和放松管制成了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他们是如何找到出路的?这本恰逢其时的著作不仅信息量巨大,而且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当前的经济困局。” ——达特茅斯学院教授、美联储经济学家、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 道格拉斯•欧文 ◎获奖情况 ◆《华盛顿邮报》年度*佳经济学书籍 “莱文森是经济学家,也是记者,他兼有这两种身份的优点——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大局的理解。” ——《华盛顿邮报》,2016年*佳经济学书籍 ◆《战略与商业》年度图书 ◎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5年,世界见证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然而就在1973年,喧嚣戛然而止,繁华惨淡落幕。西方各国经济大幅下滑,长期在“滞胀”的泥潭中挣扎,此后即便有所回暖,也是短暂和不稳定的。经济停滞不前、贫富差距扩大、工薪阶层陷入困境、社会普遍焦虑、政治极端主义盛行……我们眼前的世界,正是这场经济危机的直接遗产。 在本书中,经济史家马克•莱文森以1973年为立足点,抽丝剥茧,全景式复盘战后西方经济起落的50年。经济奇迹由谁缔造又因何破灭?它为何不能持续也不可再现?1973年那场危机如何奠定了当今世界格局?学术和政治精英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经济现实?以事实为据,马克•莱文森将对这些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作者简介:

马克•莱文森,普林斯顿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摩根大通经济学家、《经济学人》编辑、《新闻周刊》高级撰稿人、纽约外交关系委员会国际商务高级研究员。著有畅销书《集装箱改变世界》。

书友短评:

@ 苏C 1948年,铁幕落下,生产力重建三方面:资本开支、人口增长和国际贸易,由此带来的基建投资(公路、军工)、教育投资(50s-70s世界人口增长50%)和贸易谈判(欧共体)都需要政府深度介入,新经济学兴起,卡尔.席勒甚至推动德国将促进增长、就业、通胀和国际收支稳定定为政府法定义务,福利国家和经济计划思想风靡全球。石油需求催生了中东国家领土摩擦,也促使西方将廉价石油美元贷给拉美国家。1969随着越战尾声,需求收缩,滞涨局面形成,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OPEC将油价提升一倍,对紧货币控通胀理论尚未达成一致导致持续的高通胀摧毁了欧美和日本的重工业,铁锈带和巨额贸易逆差的顽疾持续至今,劳动收入份额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下降。这个趋势导致欧美多个国家经历了伴随去工业化带来的私有化浪潮,却进一步助长了福利国家趋势 @ 见人 1973年是一个足以铭刻历史的年份,世界经济在冷战后经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而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则为这段黄金年代画上一个分号,虽然世界经济的危机似乎令人猝不及防,但所有的现实都在揭示曾经隐藏的矛盾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个二战后少见的大变局时代,各路经济、政治人物纷至沓来,在世界的舞台上纵横捭阖,应对滞涨和失业问题,各国都做出了努力和尝试,坚定的市场化无疑是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书中政治人物的起落也颇有意思。本书作者马克•莱文森选取了1973年这个特殊的时间点落脚,全面回顾西方二战后至80年代初的时局,重点放在七十年代,视野宏观,敏锐而客观,叙述清晰,既有对那个时代西方政经格局的整体描绘,也有自己独特而令人信服的见解,遗憾书中重点在于美英诸国,对韩国和日本的发展情况着墨不多,不解渴。 @ 过期曼妥思 什么努力都不如赶上黄金时代 @ You will never 书中讲了二战结束到1973年的黄金时代,以及1973年之后的萧条期,讲述了繁荣因何而起,又为何不可持续,以及各国应对萧条的不同政策,很赞同繁荣本就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偶然事件,或许经济发展平缓才是常态,只能等待下一次生产率的巨变,这个问题也同样适用于今天中国的体系,或许我们也要经历很长的萧条期。有点堆砌史料和数据的感觉,而且没有讲到更深层的东西。 @ 苏热 事实证明,政府举措与经济增长没有必然关系,却可以宣传口号的模式拉拢选票。

书籍目录

引言
第1章 新经济学
第2章 魔方
第3章 混乱局面
第4章 信仰危机
第5章 大滞胀
第6章 黄金男孩
第7章 配额与侍妾
第8章 出口机器
第9章 美梦告终
第10章 向右转
第11章 撒切尔
第12章 左翼的最后战场
第13章 早安,美国!
第14章 失落的十年
第15章 新世界的曙光
致谢
注释
· · · · · ·

  • 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说,20世纪的后50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却见证了遍及大半个地球的经济增长与繁荣的奇迹。确保汇率稳定的一系列国际协议被制定出来,国际贸易限制得以放松,向贫穷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开辟了国际合作的新领域。经济爆炸式地增长,每个人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生活水平在提高。新的住宅、汽车和消费品,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触手可及,一系列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计划和私人劳务合同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安全感。即便是亚拉巴马产棉区的佃农和意大利南部的皮革工也能在这场空前的大繁荣中找到前所未有的致富机会。第二阶段,从1973年开始到20世纪末,与上一阶段完全不同。在日本、北美、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拉丁美洲,热闹的繁荣景象被惨淡经营所取代。国际合作转向了无止境的贸易纠纷、汇率争端和境外投资冲突。各国的白领阶层开始忧心忡忡。蓝领阶层则坐上了经济下滑的过山车。从宾夕法尼亚州希拉河谷的钢城,到日本北部的煤矿区,再到马赛北部的高地,区域经济的崩溃导致了人口的大量流失。循环往复的经济危机侵袭着不同的国家,包括墨西哥、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养老金价值缩水,家庭的积蓄被迅速消耗,单位时间工资的购买能力大幅下降。劳动力短缺变成了失业率高居不下,年轻人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只能选择做临时的短工。这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很难激发起人们乐观面对的勇气。
    —— 引自章节:引言
  • 人类凭借自身的力量无法将世界经济恢复到其巅峰的状态,这一事实的后果是深远且持久的。人们的心态发生了根本变化,直至进入21世纪,对于政府的怀疑态度始终笼罩着政治生活。由此,福利国家的道路开始碰壁,国家机构开始萎缩,个人不得不在医疗、教育、养老方面承担更多的开支和风险。
    —— 引自章节:引言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大转折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