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在巴蜀

书名: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
作者:饶胜文
译者:
ISBN:9787503480799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85
豆瓣评分: 9.0

书籍简介:

作者简介:

饶胜文(1969-) 湖北孝感人,1999年毕业于北师大历史系,现执教于中国石油大学(北平)人文学院。自喜「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留意兴亡大略,潜心治乱兴衰。著有《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大漢帝國在巴蜀》。

书友短评:

@ 施小马奇 我不认为刘备能在不攻击刘璋~夺取益州控制权的前提下就能完成整合刘璋、孙权和他自己的北伐联军政治经济和军事资源。难道仅凭匡扶汉室就能说服刘璋和孙权在经济和军事上的配合吗?十八路讨董联军是如何借奉诏讨贼高高挂起互相拆台的?书中关于刘备不该强取益州的观点过于书生气。本书因此有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以“道统得民心”为设定的架空议论文。的确,得民心者的天下,三岁小孩的小儿书上就是这么写的。但没有一片可以承载民心的土地如何让所得民心安生,没有官僚系统的征税如何供养作战部队?没有作战部队匡扶汉室如何得到民心?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刘备抢夺刘璋地盘就失去人心这回事。关羽打襄阳过程中魏国多地造反闻风而降,所谓威震华夏就是这么来的。不能对《三国志》的三套书多处的记载视而不见。刘备的失败主要为军事失败,仅此而已。 @ 方塘 。。。。无言以对,大篇幅剖析政治策略,没用。不否认政治很重要,但生于乱世,真理只在剑锋之上,仅凭借政治上的合纵连横,真的能笼络(骗过)那些如狼似虎的诸侯们吗?在我看来蜀汉的败亡就三个根本原因,一、起身太低;二、得地太晚(少);三、无人可用。三种因素互相牵制促进,导致季汉他就成功不了。而至于那些政治上的说辞,远观始皇帝、朱元璋,近观曹操、司马懿,都是综合能力大于表面文章的例子;哪怕就是三国称帝合法性最低之孙权,也没有玩弄那么多所谓政治上的手笔,总不会有人觉得吴大帝是顺应天道吧,但不顺天道又怎样?赤壁夷陵他都赢了,反正谁都打不过他,他就是有鼎足三分的能力。先有武力、军事,打几场胜仗让世人服膺,再谈别的有的没的吧。书生之见,纸上谈兵,确实,键政历史学。 @ 小栖 蜀汉政权局促于巴蜀一隅,而以“大汉”继承者身份自居,虽积极进取,却最终功败垂成。作者通过讲述蜀汉政权的兴衰,介绍政权合法性的问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虞夏禅让”和“汤武革命”为政权延续的依据,归其根本,是谓一个“德”字。现代政治学以马克思韦伯的“克里斯马charisma;传统;法律”作为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以马基雅维利似的算计为理论武器。相较中国的传统理论,确实过于短视和幼稚了。《余论》部分值得反复拜读。 @ Toast 在对汉室跨越千年的频频回望里,他勉力北伐的身影,最终投映成了对政治道统和文化命脉的坚贞守护。本书着重论述了政权政治合法性的问题。

书籍目录

楔子1

第一章 早期的刘备· 1
第二章 《隆中对》的得失· 20
第三章 第一次荆州风云· 41
第四章 联盟的新阶段· 77
第五章 刘备取益州· 85
第六章 借荆州的是与非· 117
第七章 刘备称汉中王· 125
第八章 第二次荆州风云· 144
第九章 刘备称帝· 171
第十章 夷陵之战· 187
第十一章永安托孤· 209
第十二章蜀汉的内外危机· 221
第十三章诸葛亮主政· 231
第十四章联盟的政治问题· 239
第十五章诸葛亮北伐(政治)· 259
第十六章诸葛亮北伐(军事)· 278
第十七章蜀政的衰落· 320
第十八章蜀汉的灭亡· 340

余 论· 364
后 记· 384
· · · · · ·

  • 复兴一个汉献帝所代表的汉室几乎不可能,复兴一个刘备本人所代表的汉室又不能公开言说,于是,《隆中对》里便只好笼统地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毋宁说,在隆中对策时,诸葛亮搁置了究竟是要复兴一个由谁代表的汉室的问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诸葛亮表达出来的这套规划里,最高政治目标是模糊的。最高政治目标的模糊,必然会影响政治路线的模糊。避开了究竟是要复兴一个由谁代表的汉室的问题,也就避开了刘备与许昌汉廷的政治关系;避开了刘备与许昌汉廷的政治关系,那么,一系列的政治关系一譬如,刘备与曹操、与孙权、与原荆益二州集团的政治关系,以及他们与许昌汉廷的政治关系一便都无从明定。这等于是撇开了东汉王朝的政治框架。撇开了东汉王朝的政治框架,那么,对于如何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抗衡,如何把握与孙权联盟的政治关系,如何取得荆益二州从而实现“跨有荆益”的阶段性目标,就无从确定一个恰当的政治指导。于是,我们看到,刘备向诸葛亮提出问题时,他仍立足于东汉王朝既有的政治框架之内,他的表述里,充满了善恶与忠奸的价值评判;而诸葛亮在对策时,无论是分析问题,还是提出主张,都基本上撇开了东汉王朝既有的政治框架,也基本上没有善恶与忠奸的价值评判。
    —— 引自章节:第二章 《隆中对》的得失
  • 建安十三年是历史演进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成于几个当事人在历史中的转身。经由“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利用汉室残余的政治框架,为自己奠定了大半个天下的基业。现在,他要卸下汉室残余的外壳,破茧而出,缔造新的帝业。定鼎天下的关键,系于荆州。在江东,从孙策到孙权,从张纮到张昭,匡复汉室的“桓文之业”的路线帮孙氏兄弟奠定了整个江东的基业。现在,由周瑜、鲁肃所酝酿的成就江东帝业的主张,取代了张昭等人秉持的“桓文之业”的路线。周瑜和鲁肃推动江东雄心勃勃地追求一种全新的帝业。冲出江东一隅之局的关键,亦系于荆州。在曹操和孙权都着手卸下汉室之时。刘备开始高举起复兴汉室的旗帜。他夹在曹操和孙权之间,从二人的碰撞的夹缝中闪身而出。只是,在汉献帝所代表的汉室外壳下,包裹着一个由刘备本人所代表的汉室复兴的雄心。因此,以赤壁之战为高潮的第一次荆州风云,乃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帝业追求在荆州这个舞台上发生碰撞。赤壁之战后,在荆州即已形成一个具体而微的三足鼎立。三者相互撕扯,大一统帝国的浑圆结果遂告破裂。历史朝着分裂的方向演变。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第一次荆州风云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大汉帝国在巴蜀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