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流

书名: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作者:【美】彭慕兰
译者:史建云
ISBN:9787214035738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3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88
豆瓣评分: 7.7

书籍简介:

这本“加州学派”的力作,尽管在国外学界频频获奖,但之所以在国内引起这样的轰动,是因为这本书以中国与欧洲双向交互比较的方法,再次触动了国人最敏感的老话题――我们这个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保持领先的古老文明,到了近代究竟为什么突然“样样落后”地衰落了?

作者简介: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主任、历史和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加州大学系统世界史研究组主任。其大部分著作围绕着中国和比较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变革、环境变革及政府的形成等展开研究,但也著有民间宗教史和家庭结构及性别角色史方面的著作。

书友短评:

@ 深湛 书不错,观点新颖而有力,西方学者的严谨力透纸背。但作者最后的结论说,西欧核心地区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突破,市场以外的力量和欧洲以外的关联应该占据重要地位。也就是说,新大陆的发现和对欧洲的贸易以及上天馈赠的白银是造成欧亚分流的主要原因。但,为什么是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并且使得新大陆的一切有利于解决欧洲的生态压力呢?这一点才是造成欧亚分流的关键因素吧?所以,重点还在于欧亚两地不同的地理位置、人文属性、价值观… 书不错,观点新颖而有力,西方学者的严谨力透纸背。但作者最后的结论说,西欧核心地区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突破,市场以外的力量和欧洲以外的关联应该占据重要地位。也就是说,新大陆的发现和对欧洲的贸易以及上天馈赠的白银是造成欧亚分流的主要原因。但,为什么是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并且使得新大陆的一切有利于解决欧洲的生态压力呢?这一点才是造成欧亚分流的关键因素吧?所以,重点还在于欧亚两地不同的地理位置、人文属性、价值观念之上? @ 白鹇 即使考虑翻译的瑕疵,感觉这本书的评分也偏低了。只有学界中人才知道,像彭慕兰那样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写系统性的专著,看起来拾人牙慧,其实非常不容易,因为这依赖于极强的概括、辨析、提炼能力。此书对于美国经济史研究影响极大,今天去翻EHR、EEH、JEH等刊物,还可看到很多学者在接着话头,继续研究大分流问题。 @ [已注销] 挑战与迎战——是中国近代史始终纠缠的课题。建议大家在阅读此书的同时,一并看看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柯伟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这样我们对于费正清学派的认识才会更深入。 @ 魏风骨 翻译质量较差。 @ 江海一蓑翁 本书以极其详尽的史料和文献的搜集与分析,来试图证明直至19世纪之前,西方世界相对东方世界,在经济发展上并无任何优势,只是煤矿的地理位置分布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与开发,才促成西方超越东方的这一核心观点。作者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视角看待问题的态度,其前瞻法、追溯法交替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非常详细的文献搜集和考证精神与权力,都让人佩服。尽管如此,作者的论证仍然有过于求同,忽略东西方之间差异,以及选择性运用… 本书以极其详尽的史料和文献的搜集与分析,来试图证明直至19世纪之前,西方世界相对东方世界,在经济发展上并无任何优势,只是煤矿的地理位置分布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与开发,才促成西方超越东方的这一核心观点。作者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视角看待问题的态度,其前瞻法、追溯法交替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非常详细的文献搜集和考证精神与权力,都让人佩服。尽管如此,作者的论证仍然有过于求同,忽略东西方之间差异,以及选择性运用史料的嫌疑,得出的结论,其准确性有待商榷。江苏人民的这个译本翻译质量实在难以恭维,语句表达不流畅,专有名词未按通用译法翻译,以及对于很多表述翻译过于随意的现象比比皆是。针对这样一本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著作,希望苏人社能推出全新修订版译本,以飨读者。 @ 西西 他写的很好、是我不配 @ 破浪潮 这拙劣的翻译——即使考虑原著是一本杰作——也让我忍不住想给零分。 @ 蓝涟 作者认为,中国和欧洲在1800年之前的社会是极其相似的,但是在18世纪前后欧洲出现了某种变化,导致东西方走向不同道路。煤和新大陆是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个人认为,这两个因素都有些问题,煤被作者归类为一个偶然因素,这里涉及到一个偶然性是否能影响历史大势的问题,偶然性背后是否有其必然性。新大陆于大航海有关,它依然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不是18世纪凭空出现的,作者却并不考虑历史的延续性。当然,我觉得这本书… 作者认为,中国和欧洲在1800年之前的社会是极其相似的,但是在18世纪前后欧洲出现了某种变化,导致东西方走向不同道路。煤和新大陆是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个人认为,这两个因素都有些问题,煤被作者归类为一个偶然因素,这里涉及到一个偶然性是否能影响历史大势的问题,偶然性背后是否有其必然性。新大陆于大航海有关,它依然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不是18世纪凭空出现的,作者却并不考虑历史的延续性。当然,我觉得这本书观点如何不是最重要的,它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它提供的视角。一直以来我们有意无意地讲西方作为标准去考察中西的近代转型,但是作者却以双方互为标准,讨论“为什么西方不是中国”,这种思维上的转变是极其难得的。 @ 棱镜 使得西欧核心地区在19世纪新世界成为有特权的中心的原因不是因为科学技术差异、文化制度差异、更发达的“资本主义”或技术改革,而是通过海外剥削缓解了能源和土地两个要素。而中国的核心区因为在寻找缓解土地密集型资源短缺的地方性方法方面做得更好,因此形成了和西方的大分流。作者的论点是看懂了,论证过程和方法框架感觉有些混乱,一章之内的论证毫无心理预期地跨越不同地理的不同要素,实在confusing。lastl… 使得西欧核心地区在19世纪新世界成为有特权的中心的原因不是因为科学技术差异、文化制度差异、更发达的“资本主义”或技术改革,而是通过海外剥削缓解了能源和土地两个要素。而中国的核心区因为在寻找缓解土地密集型资源短缺的地方性方法方面做得更好,因此形成了和西方的大分流。作者的论点是看懂了,论证过程和方法框架感觉有些混乱,一章之内的论证毫无心理预期地跨越不同地理的不同要素,实在confusing。lastly,翻译辣鸡。 @ Nostalgia 有点地理决定论的感觉。

中文版序言
引言 欧洲经济发展之比较、联系和叙述
欧洲中心论的各种变体:人口、生态和积累
其他欧洲中心论:市场、公司和制度
与欧洲中心论相关的问题
建立一个更兼容的历史
比较、联系和论述结构
对地理范围的一个说明
第一部分 无数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
一 欧洲领先于亚洲?人口——资本积累和技术对欧洲发展的解释
农业、运输和牲畜资本
寿命更长?生活更好?
出生率
积累?
技术又如何?
二 欧洲和亚洲的市场经济
中国和西欧的土地市场以及对土地利用的限制
劳动体系
迁移、市场和制度
农产品市场
农村工业和副业活动
中国和欧洲的家庭劳动:内卷与勤劳革命
第一部分的结论: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多重核心和共同制约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经济的发展
第二部分 从新风气到新经济?消费、投资和资本主义
引言
三 奢侈消费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更多和更少的普通奢侈品
现代早期欧洲和亚洲的日常奢侈品及大众消费
耐用消费品和奢侈的物化
舶来品与时尚的轮转速度:全球性关联和以经济差异为基础的文化外观
奢侈品需求、社会体系和资本主义企业
四 看得见的手:欧洲和亚洲的企业结构、社会政治结构与资本主义
海外剥削和资本积累:威廉斯理论的再审视
明显因素的重要性:奢侈品需求、资本主义和新大陆的殖民地化
国家间的竞争、暴力和国家制度:它们多么不重要又多么重要
第二部分的结论: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的意义
第三部分 超出斯密和马尔萨斯之外:从生态制约到工业持续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大分流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当当网十五万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