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不安的生命

书名:脆弱不安的生命哀悼与暴力的力量
作者:[美]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何磊/赵英男
ISBN:9787564925697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52
豆瓣评分: 8.5

书籍简介:

「如果不想陷入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我們就必須回答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政治領域,除了帶來好戰的呼號,悲傷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在這部激情洋溢、極具個人風格的著作中,巴特勒深刻反思了「9·11」事件之后的美國社會,批評了美國當局發動長期戰爭的決策,繼而呼吁人們深入認識哀悼與暴力的力量,理解它們如何促成團結並鼓舞人們追求全球正義。顯然,巴特勒一直致力於激發、探索各類「麻煩」,而這也正是其學術志趣所在:「由心理世界出發探索公共生活,鼓舞人們懂得團結、認識痛苦。」誠如荷米·巴巴所言,正是這些因素使我們成為自由的主體。

作者简介:

朱迪斯·巴特勒,美國後結構主義學者,其研究領域有女性主義、酷兒理論、政治哲學以及倫理學。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修辭學與比較文學系。巴特勒在1984年從耶魯大學獲得她的哲學博士學位,後開始從事後結構主義和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的研究。

书友短评:

@ 花蘑 第一本上河卓远。是巴特勒在911之后反思美国好战主义的五篇作品的合集。第一章、第四章呼吁保护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借以反思反恐战争和犹太复国主义中的暴力。第二章最有趣。反思肉身的脆弱性,认为这种脆弱性构成了自我与他人的连结。其后,巴特勒提出疑问,什么样的生命值得哀悼?对肉身死亡的哀悼与否决定了我们划分“人”与“非人”、“承认”与“否认”的界线。第三章借由真实发生的恐怖事件,国家树立了一个恐怖主义敌人。借“安全”之名脱离法律,由此非法的“例外状态”变成常态,因为恐怖主义之战永远不会停息。于是造就了法外之地关塔那摩和无法无天的无限期羁押囚犯(阿甘本理论)。巴特勒进而引申,指出当代主权和治理术先是分离,待到人们不再质疑合法性问题,治理术又将主权纳入其麾下,使主权成为了治理术的策略(福柯理论) @ Isla 给俺们 哀悼的权利吧! @ 江海一蓑翁 美国学者巴特勒的论文集,五篇论文虽然主题各异,但共同关注“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国家政治的种种政策与举措变化,对于国内少数族裔和国外的他者文明造成的负面影响。本书以福柯、阿甘本和阿伦特的思想为基础,反对之于个体生命的差别化对待和将生命工具化的种种举措,其反思与批评值得参考。 @ 众什么遗 东拼西凑之作…斯特劳斯的面孔可哀悼加阿甘本的例外状态赤裸生命加上阿伦特对基本政治主体,福柯的主权和治理术…不过概括地还可以 @ 大鼻子马克 绕来绕去话是真多,前几篇时政评论在理论思辨性上不如她大量引用的那几位(福柯、阿甘本、斯皮瓦克),而最后一篇通过列维纳斯的“面孔”(face)来重思全球政治的伦理秩序比较有意思。也许与与他者的遭遇可以不用通过黑格尔式的生死斗争,而是在与他者“面孔”遭遇中把握到具身存在的脆弱不安。 @ 凪 昨天去听了关于巴勒斯坦的讲座,感到惶恐,因为我实在对巴以问题了解太少,但之前聊9/11的时候有遇到这本书,又翻出来读了一下。在讲座上一位教授提出了很多问题,在这本书中又遇到:谁有资格成为可哀悼的生命?或许是敲打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大叩问。 @ 我记得你说 因为precarious而看的一本书,第一次接触巴特勒的文字。这里所指的“不稳定”(脆弱不安),与布尔迪厄他们的观点相差甚远,巴特勒将它放在战争的框架中,意在说明如何去理解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刚好巴以冲突再现,书中的一篇文章正好记录了 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时刻警惕主权的扩张与人性的泯灭。尽管什么是人性,如何表达人性是永恒的问题,但强权之中一定没有人性。 @ 樱花院 巴特勒有思想领袖的风采。非常大胆的发言,第二章读来很过瘾。读完更理解原本感觉弯弯绕绕的《安提戈涅的诉求》了,第二章关于“褫夺人性”的观点,其实是《安提戈涅的诉求》揭去了希腊神话这层面纱的直白+雄辩版。巴特勒的论证还是挺回旋曲式的。我略感心情复杂的是看到巴特勒也是犹太人的时候,不禁发出“果然啊”的喟叹。

书籍目录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解释,开脱,我们所能听到的事情
第二章暴力,哀悼,政治
第三章无限期羁押
第四章“反犹”罪名:犹太人,以色列,直言不讳的风险
第五章脆弱不安的生命
原文索引(INDEX)
译后记
· · · · · ·

  • 弗洛伊德提醒我們,當我們失去某人,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所失何物:我們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他的什麼。所以,一旦失去某人,我們就面臨一個謎團。失去之中仍有秘密,失去的隱秘之處仍有未解之謎。
    —— 引自第31页
  • 当我们失去某人,当我们失去容身之所,当我们遭到社群驱逐,这时,我们可能只是觉得自己的经历是暂时的,哀恸总会过去,一切终将如常。但是,真正经历这一切时,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发现自己同他人之间的纽带。这些发现让我们明白,同他人之间的纽带联系构成了我们。情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我’失去了与我相对的‘你’”,当我们之间的联系成为我的组成部分时,情况就更不是这样了。当我失去你,我会哀悼这“失去”,同时也会变得无法理解自身。
    —— 引自章节:第二章暴力,哀悼,政治
  •   人文科学译丛(共56册),这套丛书还有《当前时代的色情》《时间的旅行》《政治与文学》《中国思想史》《虚拟的寓言》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脆弱不安的生命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