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

书名: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
作者:杨辰
译者:
ISBN:9787560885391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0-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
豆瓣评分: 8.3

书籍简介:

工人新村,是20世纪50—90年代为国有企业职工集中建造的住宅区,是社会主义城市的重要组成,也是今天上海最具特色的社区类型和城市景观之一。工人新村的产生、发展、停滞、衰败与更新,深深地嵌入上海1949年以来的空间发展和社会变革之中。工人新村不仅是一种居住形态,也是一项住房政策、一段社会历史和一种生活方式。 本书作者于2008—2010年对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以及其中的居民——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国企改革中的下岗工人、社会变革中的外来务工者等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与记录,通过对新村空间规划原则、两代新村工人社会身份建构、居住流动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新村改造与保护的讨论,揭示工人新村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转型背后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杨辰,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博士,法国国家职业建筑师(DPLG)。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乡历史与遗产保护、社区更新与治理。

书友短评:

@ Brown 三星半,工人新村视角下的当代社会-空间史。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很多论述略流于表面,有种新村史的叙事生硬地嵌套入国史框架中。随便举一例,比如动员“流动人口”回乡,是怎么动员的?谁去动员?通过什么方式动员?居委、社区、家属委员会和派出所、单位各承担了什么角色?不过单一工人新村史料有限,需要综合更多的案例探讨共性和比较差异(当然也可能找不到多少有价值史料)。另外 上海工人新村。感谢老师的帮助,帮了我毕业论文大忙了! @ boatboat 对空间的分析挺有趣的,数据和图表也有价值。国家权力对城市空间的改造,进而改变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新村“模范社区”在毛时代对工人群体身份的建构,以及新村二代的身份焦虑,国家/单位的撤出连带保障和福利的消失带来的自我认同危机,这个部分的分析有些薄弱。集体身份的消失又何尝不是好事呢?在过去荣耀背后是个体的巨大牺牲和道德和行动约束。

书籍目录

总序
引言
<上篇 工人新村——上海的社会主义改造史>
第一章 工人新村——一段社会史缩影(1949—1995 年)
1. 1949 年以前的上海工人群体
2. 工人新村的缘起
3. 上海工人新村的建造历程
第二章 公房体系的建立与居民管理
1. 从房地产开发到公房体系
2. 从保甲到居委会
<中篇 工人新村的空间与社会建构——从1952 年至1990 年代>
第三章 曹杨新村——上海社会主义空间样本
1. 选址
2. 住区规划
3. 户型设计
第四章 “模范社区”——第一代新村工人的身份建构
1. 国家赋予
2. 社会宣传
3. 自我认同
第五章 失落的一代——第二代新村居民的曲折经历
1. 生活轨迹
2. 社会身份的丧失与家庭关系的重建
3. 回归社区生活
<下篇 社会转型中的工人新村——1990 年代后>
第六章 居住流动与社区融合
1. 居住流动的背景
2. 居住流动的机制
3. 流动的结果——社区融合
第七章 旧城改造中的纪念地
1.1990 年代末以来上海城市发展的新背景
2. 纪念地的尴尬
3. 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曹杨一村的保护与改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 · · · ·

  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共5册),这套丛书还有《上海纪事》《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上海:从市镇到通商口岸》《共享水岸》。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当当网十五万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