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创造欧洲人现代性的诞生与欧洲文化的形塑
作者:[英]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王晨
ISBN:9787547742273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3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760
豆瓣评分: 8.8
书籍简介:
1846年6月13日巴黎一布鲁塞尔铁路开通,1500名旅客接受铁路公司经营者罗斯柴尔德男爵的邀请,搭上首航火车。受邀的旅客包括法国国王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子内穆尔公爵和蒙庞西耶公爵、法国和比利时的官员们、大仲马、雨果、戈蒂耶、安格尔等名人。旅途中,柏辽兹指挥乐队在火车上演奏了《葬礼及凯旋大交响曲》。这条铁路并非第一条国际铁路,但却被视为最重要的,因为它连接了法国和低地国、英国与德语区。铁路穿越国界,就此开启了欧洲文化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歌剧团、乐队和演员成为常客,搭乘火车穿梭各国,举办大量的演奏会、艺术展览、读书会、沙龙,国际市场也借由便捷的跨国运输向量产的廉价画作复制品和书籍、乐谱的印刷品开放。 欧洲各国民众开始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并共享同一种文化——他们阅读同样的书籍、聆听同样的音乐、欣赏同样的绘画、观赏同样的戏剧。最终,他们以“欧洲人”自居,视欧洲为一个不受国界限制的文化交流、翻译、交换的场域,19世纪的欧洲就此拉开文化全球化的序幕。铁路时代带来大众交通与旅行的革命,印刷技术提升作品量产的市场力量,最终艺术与文化成为一门生意,而作品最后能流芳百世或是被历史湮没,也将由资本市场决定。 费吉斯通过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法国女高音保琳娜·维亚尔多和艺术评论家路易·维亚尔多三人的故事,展现19世纪灿烂辉煌的国际主义文化,以及当时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如何成为跨国的文化中介者,通过蓬勃发展的文化圈将欧洲各国联结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使欧洲各国人民接受共同的身份标签——“欧洲人”,进而树立欧洲文化,以及文学艺术在世界文明的经典地位。 ——————- ★铁路、印刷术与照相术的技术变革,孕育了全新跨国市场,音乐、文学和艺术成为资本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新战场 便捷的铁路跨国交通和旅行革命,使巡回演出、宣传、世界博览会成为可能,为音乐、文学、艺术的国际流动提供动力;印刷术催生报刊、图书、乐谱和画册的量产,提高作品销量,同时扩散其影响力,艺术与文化成为一门生意;便宜的照相术引发了众人对名人照、家庭集体照和个人肖像照的狂热,让文化明星和艺术作品通过相片名扬四海,也推动了文学现实主义和视觉艺术的发展。 ★“文化全球化”时代拉开序幕,“欧洲”等同于“高雅”,“欧洲人”成为文化身份的新标签 欧洲成为文化跨越国界传递、翻译和交流的空间,欧洲各地阅读相同的书籍、报刊,购买相同的画作复制品,聆听相同的音乐演奏,在各大剧院观看相同的歌剧和芭蕾,参观相同的名胜古迹和博物馆。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人同时观看了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英国人和德国人同时阅读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西班牙人和俄国人通过同一本画册欣赏到伦勃朗的《夜巡》——大家共享一个欧洲文化,不分国籍,都是“欧洲人”。 ★跟随屠格涅夫、保琳娜·维亚尔多、路易·维亚尔多的脚步前往欧洲各地,搭起欧陆与俄罗斯文化的桥梁,感受19世纪蓬勃的欧洲文化圈 屠格涅夫与维亚尔多夫妇通过在音乐界、艺术界、新闻业和出版界的人脉,宣传、引介作曲家、艺术家和作家。在文学界成就了福楼拜、莫泊桑、左拉,在音乐界推介了圣-桑、柴可夫斯基、古诺,再到绘画界的柯罗、韦列夏金、哈拉莫夫,他们三人串联了文学圈、艺术圈和音乐界,推动欧陆各国之间以及与俄罗斯间的文化、思想交流——屠格涅夫推介福楼拜和左拉的作品到俄国,不遗余力地在欧陆推广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保琳娜启发了比才对西班牙音乐的热爱,间接促成《卡门》的诞生;路易关于艺术作品的鉴赏指南,定义了欧洲艺术的经典,推动各国博物馆的参观热潮。 ★资本市场决定“艺术品味”和“文化正典”,剧院、咖啡馆、画廊、音乐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艺术品位”由有影响力的赞助人、评论家、交易商、收藏家、出版商、新闻业塑造,“文化正典”由他们决定,宣传、销售、评论和社交网路则决定了作品流芳百世的可能——李斯特的推崇掀起贝多芬热潮,左拉的好评令马奈的画作谷底翻身,威尔第的歌剧通过出版钢琴乐谱而家喻户晓,经典文库的编纂使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国民作家。书籍、音乐、戏剧、绘画成为“欧洲人”的共同嗜好,剧院、咖啡馆、画廊、音乐会成为众人追逐的高雅“生活方式”。 ★资本和艺术联手成就“文化追星”,全职创作的文化明星得以掌握自主权,实现财务自由! 巡回演出让帕格尼尼和李斯特吸粉无数,授课和乐谱出版让贝多芬实现财务自由,威尔第成为巴黎歌剧院的金鸡母并收益大量版税,巴尔扎克与狄更斯靠报刊连载小说致富,屠格涅夫的版税和稿费让他周游各国,保琳娜以高人气制霸巴黎歌剧界,米勒和马奈从画作中收获名声与金钱——文学家、作曲家、音乐表演者、画家的全职创作成为可能,艺术也可以成为面包。 ★《旁观者》《每日电讯报》《BBC音乐杂志》《BBC历史杂志》和《科克斯评论》年度图书
作者简介:
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俄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政治经济,他都烂熟于心,无人能出其右。他的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如《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当今英语世界俄罗斯研究的一流大家。作品曾获沃尔夫森奖、NCR图书奖,并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等,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
书友短评:
@ 扭腰客 科尼回忆起1879年秋天与屠格涅夫的一次谈话,当时35岁的法学家在巴黎拜访了屠。屠建议他结婚。屠解释说,无法想象“老年是多么孤独和令人厌倦,当你不得不紧紧靠在陌生人的巢边,像受到恩赐一样接受善意,就像老狗没有被赶走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并同情它”。根据萨维娜的说法,屠格涅夫对他为与保琳娜的非正式婚姻所做的牺牲深感失望,甚至怨恨。他在一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诗写在一本“绿色皮革封面的大薄子”上,锁在斯帕斯科耶的办公桌抽屉里,他曾用因为情绪激动而颤抖的声音读给她听。这首诗没有流传下来,它讲述了“对一个女人过度的爱的故事,作家为这个女人奉献了一生,她却不会带一朵小花到作家的坟上,也不会掉一滴眼泪”。当萨维娜问他准备怎么处理这首诗时,屠格涅夫回答说,他会烧掉它,以防止在他死后被发表:“这可能会伤害她” @ 绝迹江湖张书评 这个书写得好奇怪。它本来是想用人物串起欧洲的文化传媒,辅以科技变革带来的社会变迁。但很明显,前一条线写得太放飞了,简直如同太阳报写球星媳妇的花边新闻,整本书顺下来除了保琳娜夫妻和屠格涅夫的三人行(也许还可以加上柏辽兹?),其他啥也没让我记住。我甚至怀疑奥尔罕-帕慕克写《纯真博物馆》的凯末尔和芙颂有部分借鉴了屠格涅夫和保琳娜的原型。再有,如果不是有波伏瓦的大作珠玉在前,这本真的可以改名字叫《名士风流》。 @ 谢无妄 读完了看作者,不出所料。但我确实没想到奥兰多•费吉斯会选择从一个俄国人的角度——他自己所定义的欧洲文化的“他者”——来看待欧洲文化的形塑。当然,不同于普希金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寻根运动的代表人物,屠格涅夫对欧洲始终保持开放的、向往的态度,他始终认为俄罗斯是欧洲的一部分,自己长期旅居在外,以写出“最俄国”的作品:很难说他的作品反映的是人们想象中的俄国特性还是实际上的俄国特性,但是作为最初最有世界影响力的俄罗斯作家,他恐怕无意中以自己的观点参与了俄罗斯给世界印象的塑造。欧洲文化的基础:语言、歌剧、文学,这些艺术家获得了“军人或沙皇”才能获得的荣耀,的确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充满生命力的乌托邦,一个不复存在的充满前现代“高贵精神”的美丽世纪,透过对它的描写,作者对欧洲重归共同体的梦想隐约可见。 @ lune. 3.5。题目有点大,内容上时不时要硬靠一下,不如单纯点写文化八卦,爱好者消遣读物。 @ 致陆 广博又有些杂乱,有趣但略微冗长。不过不失为一本好书 @ Junyu 作者详细和夯实的文献资料写清楚了19世纪声乐、文学、歌舞等文化艺术活动在欧洲市场的具体现状;同时也写明白了第一部版权法和法国在推进著作版权保护方面所奠定的基础;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很棒。
关于货币的注释
插图列表
地图
导言
第一章 1843年的欧洲
第二章 舞台上的革命
第三章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第四章 流动的欧洲
第五章 欧洲在玩乐
第六章 没有音乐的国度
第七章 没有国界的文化
第八章 死亡与正典
后记
附录 音乐、戏剧、文字、绘画作品列表
注释
致谢
索引
· · · · · ·
理想国译丛(共71册),这套丛书还有《东京绮梦》《事实即颠覆》《政治秩序的起源》《崩盘》《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