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布赫迪厄:從場域、慣習到文化資本「結構主義英雄」親傳弟子對大師經典概念的再考證
作者:Jean-LouisFabiani
译者:陳秀萍
ISBN:9789863447061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时间:2019-11-2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00
豆瓣评分: 8.2
书籍简介:
由布赫迪厄高徒親撰 以布氏概念檢視其一生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從思想到生平,全面理解社會學一代宗師 =內容簡介= 布赫迪厄著作在世界各地的成功,及其身為社會學宗師的地位盛名,有時反而遮蔽了其人著作思想真正面目,對布氏著作的解讀,並非總能切中理論核心,引人正確思索其人許多經典概念。不同於一般學界以菁英知識份子方法詮釋布氏理論,作者為布氏親傳弟子,嘗試用布赫迪厄自行創造的分析工具來解釋其人思想,此法前人從未使用,或可藉此驗證布赫迪厄方法論的真正效益,亦不排除發掘其理論限制。這本書重新發現了大師從未示人、深處暗藏的思想靈光,開啟一條思考布赫迪厄、反思社會學的新理路。 本書分成三部分:首先,將分析三個基本概念,以及三者同時應用時所產生的修正與困難。第二部分,則針對布赫迪厄獨到的方法論與敘事方式,這兩者既激發出種種概念生機、也導致諸多詮釋上的曖昧。第三部分,則是藉著政治活動、痛苦與愛等議題來描繪一位社會學家的生平,以及一名開闢出新天地的知識英雄的主要輪廓。 本書嘗試同時顧及兩大面向,一是針對布赫迪厄理論的中心概念進行精確分析,就其理論力量與氣魄而言,此一分析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面,則是將其概念形成的經過,植入一個深具角力意味的場域中,此一作法必要、且符合布赫迪厄一貫的處理方式。這是將布赫迪厄重新整合到他自己創建出來的分析架構中,這不是為了營造一種套公式的做法,而是為了將之置於透視鏡下,並且──若可能的話──檢驗其限制。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尚-路易.法汴尼Jean-Louis Fabiani
一九五一年生,法國文化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布赫迪厄學生,在其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現任法國高等實驗學院及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法國推動環境社會學實踐先驅者。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密西根大學、蒙特婁大學。著作十餘本:《共和國哲學》、《大眾教育與戲劇》、《何謂法國哲學家》、《影像語言》等。
譯者簡介
陳秀萍
彰化八卦山腳下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題目 : 嗅覺社會學的初探——法國香水師v.s.日本香道元),曾於非洲吉布地大學教授社會學與人類學。現居法國阿萊城附近的水鄉澤國。譯有《水資源的世界地圖:保護與共享人類的共同資產》(無境文化出版,2018)。進行中的翻譯計畫有《社會學問題》(標題暫定、無境文化出版,法國社會學家布赫迪厄所著)。
书友短评:
@ AlonsoQuijano 无索引、无边码。囊括迄今出版的全部论著,包括法兰西公学苑讲稿,一名被《再生产》吸引的学者对恩师的全方位讨论和深深追思,浓郁法兰西风情,译者存在感超强,建议译书名为《实践之道》、《学子》。前三章讨论三大概念:场域、惯习、资本,四章谈运用的统计工具和故事,五章谈历史社会学,六章谈不同的写作方式,备受青睐的青年Bourdieu的研究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在研究中心对ENS的同学刻薄不止,当《世界的苦难》及其后著作与69年的《社会学的技艺》相悖时,“护布宝”称他早Burawoy等人一步走入公共,七章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斗左派捍卫共和,八章谈爱与情绪,也是他曾构想的国家博士论文,九章的“结构主义英雄”也是“象征革命大师”,早年在外省高中就讲起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女神游乐厅的吧台》(早于福柯在突尼斯) @ 云工智棱 翻译狂野的有些过分了(部分细节影响到了理解)…如标题所示,布迪厄乃“结构主义的英雄”,或者说,他的结构主义是一种为英雄预留出位置的结构主义(参考福楼拜、马奈,and the guy who write about them=.-);对场域(第一章)、历史(第五章)的分析非常棒,尤其是因为体现这两个概念最大分量的文本是艺术的法则、马奈、学术人还有帕斯卡尔沉思,而非熟悉的其它文本。以及,书中提到对于布迪厄是一名“共和主义者”(何种意义上)而非马派,这一点值得深思,毕竟晚年国家学说就是对共和主义最大的批判和捍卫,以及,愈发倾向于涂尔干这个“第三共和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专家的事实。结尾很可爱:两位高师哲学毕业生好机油(也就是再生产的两个作者)开始了勇闯天涯的旅程…(好奇您俩到底咋撕的.. @ Brightmoon 我想中文世界的读者除了是从教科书上认识布迪厄的就是从《反思社会学导引》入门的,我们所了解的布迪厄多半也是在美国学界接受了他之后再认识的。可以说很少从法国本土学者的角度来认识他,那这本书就给了我们这个机会。本书的前三章是从思想演进的脉络来讲解布迪厄关键的三大概念,场域、惯习、资本。涉及《艺术的准则》中的场域,惯习的由来和演化,以及各种资本。但是作者说有五类资本,他认为学校文凭的资本不是文化资本的制度化形式,与通常的认识相左。第四、第五章是我自己收获比较多的,讲的是布迪厄的方法论以及他理论的历史面向,特别是迟滞概念。第六章提出布迪厄有三种写作风格,早期的、成熟期的、晚期的。我们认识的大概是成熟期的布迪厄。第七章讲他晚年深切的政治关怀。第八章讲情感。第九章讲评价。本书涉及很多法国人物和学识不易理解 @ 宇凡 “他那万箭齐发却不知为何而战的苍凉”准确地指名了布赫迪厄的悲观之所在。布氏在阿尔及利亚的社会学/人类学调查时的双重身份士兵/调查者,是同一“双重/边缘”身份的再显,他调查的终究是异国他乡,而这与他身上“士兵的职责是带回胜利”并不相符。等他回归法国本土的(或者仅仅是首都巴黎)时,他的研究(其实很多是他的自我感觉)依然充满了“边缘感”。布氏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正视“非核心”的事实,并将之转换为自己的优势,以一种“外乡人/哲学新手”的姿态为法国社会学带去革命的一页……本书的目的其实是还原布氏的著述背景(这里做得不一定比布氏自己更多,但一定有很多事是布氏无法“反思”的)。结合《布迪厄:关键观念》一起阅读,大致上已可“面面观”布氏的学术生涯了。 @ 殷靁 1)很细。我大概翻过《实践》《世界的苦难》和《区分》,读起来还是生,得跳看。2)讲实证方法的部分好懂,觉得他用的多组对应分析(MCA)不好懂的可能是比较熟linear regression。其实这种方法就算是现在研究社交媒体分层的似乎也能看到在用。其实就是团块分析,看哪一类人通常拥有啥特点,比如高学历、高信息使用、文化消费是一类,低学历,高娱乐使用,低文化消费是一类。好像跟latent class analysis也很像。就是一些搞分类的,适合去研究变量很多、宏观的、变量对应还比较杂乱的东西。这个和他的场域理论也很合得来。3)资本不是布尔迪厄独创的,他之前就有类似的概念。后来Coleman和他几乎是同一时期发展了此概念。不过后人用得越来越散,几乎可以和资源、继承的东西做同义替换。 @ Sadaharu 我想中文世界的读者除了是从教科书上认识布迪厄的就是从《反思社会学导引》入门的,我们所了解的布迪厄多半也是在美国学界接受了他之后再认识的。可以说很少从法国本土学者的角度来认识他,那这本书就给了我们这个机会。本书的前三章是从思想演进的脉络来讲解布迪厄关键的三大概念,场域、惯习、资本。涉及《艺术的准则》中的场域,惯习的由来和演化,以及各种资本。但是作者说有五类资本,他认为学校文凭的资本不是文化资本的制度化形式,与通常的认识相左。第四、第五章是我自己收获比较多的,讲的是布迪厄的方法论以及他理论的历史面向,特别是迟滞概念。第六章提出布迪厄有三种写作风格,早期的、成熟期的、晚期的。我们认识的大概是成熟期的布迪厄。第七章讲他晚年深切的政治关怀。第八章讲情感。第九章讲评价。本书涉及很多法国人物和学识不易理解
銘謝感言
序言
第一章 枯木生花的多場域理論
第二章 慣習──甘冒分崩離析之險?
第三章 形形色色的資本
第四章 匠心獨具的方法論
第五章 事件、結構與歷史
第六章 一曲二詠
第七章 從獻身公職到公共利益的再考釋
第八章 世人皆苦,凡人有愛
第九章 以英雄之名蓋世?
結論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