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编者李洋
译者:李洋等
ISBN:9787564914103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2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50
豆瓣评分: 8.6
书籍简介:
《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作者简介: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被普遍认为是后现代主义者与后结构主义者。福柯在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历史学、医学史、知识社会学等领域均发表了有影响深远的著作,主要有《古典时代疯狂史》(1961)、《词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纪律与惩罚》(1975)、《性史》(1976-1984)等。
李洋,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迷影文化史》,译有《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
书友短评:
@ 平凡零点 又种草了一大波安利~哲学与电影的相遇就是照亮时刻,读他们有关电影的论述既感到沉着的熟悉又有惊异的陌生,可爱的巴迪欧一如既往地敞开和丢出命题,接着是细密的分类、铺开、编织和聚拢,进行着熠熠生辉的提纯;南希的“心”和这里的观看是一致的,他在《倾听》中已经讲过了口、耳和手,通过阿巴斯影像里的观看能够“触摸不可触摸”;如果说萨特展现了欲望的眩晕,朗西埃则在电影的眩晕中展现了感性团块,喜欢贝拉塔尔的他对悬浮… @ 七七|不言 选编的时候以主题为纲,所以有论文也有访谈,翻译总得来说不错。喜欢德勒兹和福柯的,鲍德里亚的访谈就相当水,罗兰巴特依然让人觉得头疼而肃然起敬 @ 久坐论者 德勒兹的华彩篇章可能过早地耗尽了这本书,乃至这个时代的生命。但他让我看见了“爱”在何方;罗兰·巴特在“无编码信息”和“钝义”中找到了中性本身,而且,他与我之间的距离太近了;朗西埃的“共产主义”是力与能量的复调,足够壮丽,但我看不见脸庞;巴迪欧的文风带着刻意的清晰和明朗,但他的理念论缺少一种跌宕的生活感觉;我还不知道怎么“观看”南希,也看不清利奥塔的“烟火术”。德波的“景观”刹那即逝;福柯、鲍德里亚… @ Megnha 每个爱电影的人都多少可以看一下。 @ [已注销] 对于影像理论而言,巴迪欧对德勒兹的回应,利奥塔的反电影(反德勒兹)都蛮有意思,巴特基本没啥新鲜货,朗西埃还是看看他讲美学的文章吧。南希 鲍德里亚和福柯都是玩票。德波还不如选入景观社会选段。为啥不收拉图尔或者斯蒂格勒呢? @ SBeGUT Do Woc 晚点再写附注 @ 野梨 感觉不是很对等的翻译 (指的是文章与文章之间) 但已经很满意了 我爱罗兰巴特 @ 很难挑选的鳄梨 第一次看到有人用“宽忍”这个词 高级 @ 杭之 「就是这样,“里维尔事件”就是这样的,影片展现的就是一种日常生活,一些围绕着田地、动产和家禽展开的争吵。这就是历史无意识,它不是一种强烈的力量,那种生命和死亡的冲动,我们的历史无意识是由数百万、数十亿的微小因素制造的,像雨滴一样一点点地冲刷我们的身体,冲刷我们的思维方式,然后偶然性让无数微小事件中的一件留下痕迹,变成一部回忆录、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 @ 镜与灯 术业有专攻,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懂电影。
法国思想与电影(编者导言)
阿兰·巴迪欧
电影作为哲学实验(2003)
电影的虚假运动(1994)
雅克·朗西埃
电影的眩晕(2007)
电影的矛盾寓言(2001)
电影影像与民主(2000)
让-吕克·南希
电影的明证(2001)
吉尔·德勒兹
电影、思维与政治(1985)
让·鲍德里亚
我与电影(1982)
影像的道德(1984)
米歇尔·福柯
反怀旧(1974)
性的教官萨德(1975)
皮埃尔·里维尔归来(1976)
宽忍的灰色黎明(1977)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反电影(1973)
罗兰·巴特
影像的修辞(1964)
第三意义(1970)
走出电影院(1975)
居伊·德波
阿兰·雷乃之后的电影(1959)
文章信息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