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荫下

书名:祖荫下传统中国的亲属关系、人格和社会流动
作者:[美]许烺光
译者:王燕彬
ISBN:9787522518848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9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88
豆瓣评分: 9.0

书籍简介:

案例版《乡土中国》 中国家庭研究的经典之作 透过乡土间的日常叙事看见中国的文化与人格 编辑推荐  社区研究传世经典,学术影响力经久不衰 书中的民族志材料来源于1941—1943年的云南大理喜洲小镇,从西镇社区的调查开始,结束于“一个更加广阔的中国”,《祖荫下》采用了当时社区研究的经典思路 :从一个社区理解整个中国。其时,以燕京学派为主的大量实地调查都是在这个脉络中进行的。《祖荫下》是“魁阁”社会学工作站酝酿下产生的一部力作,使大理喜洲成为此后地域文化研究的热门田野点。它与《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等数部同期作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被视为早期中国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成果。  一部描写生动、笔触细腻的民族志,可读性高 通过参与观察等人类学方法,探入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罅隙,勾勒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图景。全书行文朴实晓畅,包含许多翔实细致的个案分析。除特定领域的研究需要外,亦适合作为人文社科通识读本,感受作者治学之谨严、扎实,了解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真实样貌并与今日社会生活相对照。 名人推荐 许烺光在《祖荫下》这本书里,用来自民族志的资料论说了中国人生活中祭祀祖先仪式中香火延续的观念及它代表的亲属制度的历史性。 ——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我在执笔《中国家族法论》(1950)时,就是从五里云雾中想出父子一体的,知道了正好同时在许氏脑海里也运思着同样的话语,禁不住感到有了强大的同盟军。 ——[日]滋贺秀三,中国法律史学家 内容简介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许烺光(1909—1999),人类学家,心理人类学的开创者之一。出生于辽宁,毕业于沪江大学社会系,后作为庚款公费生留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此后回国任教并在云南开展田野调查。1947年起执教于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系,1977—1978年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著有《祖荫下》《驱逐捣蛋者》《美国人与中国人》《氏族、种姓与社团》《家元》等。

译者简介

王燕彬,人类学研究者,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宗教人类学。已出版译著费孝通《茧》(合译)。

书友短评:

@ 木其水 社会学家阎云翔曾经在他同样经典的社会学名著《私人生活的变革》 ,对《祖荫下》的观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中国的文化人格受五种因素影响而成:家庭生活中以父子关系为轴心;因强调男女有别而形成的两性之间的紧张;将儿童作为成人来培养的育儿方式;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以及父母的绝对权威和权力。在个人成长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祖先崇拜和家族组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是生在祖荫下,长在祖荫下,并通过延续祖荫的努力而赋予短暂的肉体生命以永恒的意义”。这很容易推导出下面的结论,因为在作为家族集体的祖荫面前,个体只是家族集体达成目的的工具,因此这样的社会很难诞生出个人主义的萌芽。实际上,祖荫与个人并非简单的集体吞噬了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互相利用,互为表里。 @ 碌碌有为 上世纪40年代的书,个案研究(虽然作者也指出其中不少内容适用于更广阔的地区)。作者试图找寻影响中国社会人格的文化因素,并藉此回答卷首提出的疑问,即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富不过三代”的现象(我们不妨借用侯老师的观点,把这类家族称为“流星家族”),作者观察了西镇人在住宅营建、墓地选择、生活劳作、婚配繁衍、神灵观念、祭祀活动、教育方式等方面的诸多表现和习俗,归纳出西镇文化的五点要素——父子一体、男女有别、大家庭理想、老成教育以及祖先崇拜(个人觉得不如直接称为“祖荫之下”更妥当),即权威和人格是影响西镇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由此形成基本人格结构,再配合身份上的不同形成身份人格结构。在不考虑文化与人格关系的前提下,我们不妨把结论和作者想要解答的“流星家族”问题分开来看,结论有启发但并不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 豆庄主 富不过三代的心理人类学解释。作者选取西镇作为田野调查的地点,研究此地的祖先认同、祭祀、崇拜,缔结婚约的方式,营造住宅、坟墓的方式,总结出西镇人生活的核心在于“父子一体的大家族理想”,而这个理想又反应在父子联系、男女有别、大家庭、教育模式和祖宗团结五个特征,由此又引申出了权威和竞争两个核心概念。在这种总论之下,作者抛出一个细节问题,即富人和穷人在这种文化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身份人格特征。穷人家庭要求子辈考虑生计,养成节俭和勤劳的品质;富人家庭则要求子辈以大手笔、大排场的挥霍来实现光宗耀祖的大家庭理想(权威下的竞争)。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人格,导致了未来穷人变成富人,富人变成穷人的富不过三代命运。由此作者反驳了魏特夫和人口论对于历史兴衰的解释,以人格不同引申到家-国同构,从而解释王朝兴亡。 @ sunnie 社会学家阎云翔曾经在他同样经典的社会学名著《私人生活的变革》 ,对《祖荫下》的观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中国的文化人格受五种因素影响而成:家庭生活中以父子关系为轴心;因强调男女有别而形成的两性之间的紧张;将儿童作为成人来培养的育儿方式;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以及父母的绝对权威和权力。在个人成长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祖先崇拜和家族组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是生在祖荫下,长在祖荫下,并通过延续祖荫的努力而赋予短暂的肉体生命以永恒的意义”。这很容易推导出下面的结论,因为在作为家族集体的祖荫面前,个体只是家族集体达成目的的工具,因此这样的社会很难诞生出个人主义的萌芽。实际上,祖荫与个人并非简单的集体吞噬了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互相利用,互为表里。 @ 徒手格虎

书籍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阳宅与阴宅:在世与彼世的居所
第三章 祖屋下的生活与劳作
第四章 延续香火
第五章 世代繁衍
第六章 祖先如何生活
第七章 沟通祖先
第八章 祖先之道
第九章 祖 荫
第十章 文化与人格
第十一章 更广阔的中国
附录
· · · · · ·

  • 1. Fei, H.T. , 1939, Peasant Life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Sons费孝通,1939,《中国农民的生活》。作者选择了长江流域的一个村子,集中研究了那里农民们的家庭,亲属关系和他们的经济生活。2. Fei H. T. and Chang, Chih-I, 1945, Earthbound China, 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nn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费孝通和张之毅,1945,《乡土中国——云南农业经济研究》。关于云南西部三个村子内的家庭财政、消费、土地使用、人口迁移及工商组织的研究。3. Freedman Maurice, 1965,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London, Athlone Press弗里德曼·莫里斯,1965,《中国东南部的世系结构》。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术语对特定地区农村的社会结构的论证,多采用书籍、文章中的数据。4. Freedman Maurice, 1966,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Fukien and Kwangtung, London, Athlone Press弗里德曼·莫里斯,1966《中国的世系和社会:福建省和广东省》。研究东单沿海世系和宗族的著作,搜集了未发表的数据,尤其是关于英属殖民地香港的九龙和新界的数据。5. Fried Morton H., 1953, Fabric of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the Social Life of a Chinese County Seat弗莱德·莫顿,1953,《中国社会的结构——一个中…
    —— 引自第303页
  • 1. Crook Isabel and David, 1959,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克鲁克·伊莎贝尔和大卫,1959,《一个中国村庄内的革命:十里店》。该书的研究实际上在1947年或1948年完成,十里店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当时处于共产党管辖区内。2. Crook Isabel and David, 1966, The First Years of Yangyi Commune,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克鲁克·伊莎贝尔和大卫,1966,《杨宜公社的初年》。作者十年后重访十里店,当时十里店已成为杨宜公社的一部分。3. Myrdal Jan, 1965, Report from a Chinese Villa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米达尔·简,1965,《来自一个中国农村的报道》。1962年的一个月内作者采访了陕西省北部一个农村中所有健在的男女,收集了近三十篇口述自传。在艺术家兼摄影家的妻子甘·克索尔的协助下进行调查。4. Yang, C. K., 1959, A Chinese Village in Early Communist Transition杨庆堃,1959,《共产党过渡初期的一个中国村庄》。中国南方城市广州郊区的一个村子,实地考察时间是1948-1951年。描述了在共产党执政初期这个村子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
    —— 引自第303页
  •   智慧宫(共24册),这套丛书还有《凯列班与女巫》《现代性及其不满》《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最初的化石猎人》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祖荫下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