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aoshutianxia.com/wp-content/uploads/20231118100233-65588bb9cd443.jpg)
书名:走出黑暗写给《索尔之子》
作者:[法]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译者:李洋
ISBN:9787219108857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124
豆瓣评分: 8.3
书籍简介:
-编辑推荐- 《索尔之子》 一部像考古工作一般深入大屠杀这个“我们之间的黑洞”的电影 一次在光与影、黑与白、清晰与虚化中对四张幸存照片的直接见证 × 《走出黑暗》 一封艺术史家写给电影导演的长信 一次对大屠杀所打开的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的追问 围绕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记忆和见证的可能性,《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成功地将这个不可再现的魔鬼再现于银幕,他是如何做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剖析。 -内容简介- 面对历史的“黑洞”,我们可以做什么?走出黑暗,是可能的吗?这是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在写给《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的长信中试图探寻的问题。这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四张从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幸存的照片构成了《索尔之子》核心情节所主要参照的历史证据,这些照片重新把大屠杀不可再现与不可想象的问题带回我们的视野。在本书附录的《四张从地狱抽出的底片》一文中,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结合奥斯维辛幸存者的回忆,梳理了这四张重要的历史照片的背景与来历。 电影理论学者李洋(大旗虎皮)所撰写的译后记在全面回顾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的基础上讨论了其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1953— ),法国著名哲学家、艺术史学家,任教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迄今为止,迪迪-于贝尔曼已出版50多本关于图像理论与历史的著作,研究领域涵括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当代政治图像、阿比•瓦尔堡和瓦尔特•本雅明的理论遗产的继承和拓展。他曾在多所大学及学术机构讲学,并在世界各地策划了多个大型学术展览。
-译者简介-
李洋,网名“大旗虎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独立制片人,主要研究电影理论与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欧盟大学委员会伊拉斯谟计划高级访问学者。著有《莱昂内西部片中的手势:电影动势语言分析导论》、《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等,主编“新迷影丛书”,译有《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
书友短评:
@ WinnegensFake 在沉迷的“黑洞”中做出一种光:做出一种光以看到黑洞,让它能以可见的形式自我展开。//一个走出黑暗的影像是为了与我们相遇。它之所以出现是为了让我们看到它,并通过它去观看,因此从某种角度说,是为了触碰我们。//走出黑暗的影像因此抵达了独有的触觉极限:在它清晰跟随之处,厚度,即景深,是微不足道的。清晰的区域就像一块薄片:它就像可见空间的切片,但是它的有效间隔,它切开的位置却是非常薄的。//分辨之物自然也是一种面对持续的危急的感受,被强迫着向其他事物奔跑。模糊的影像,因为这些照片从不是“固定的”,影像始终在运动中,只是偶尔在可看之物前停下几秒钟:因为这是被禁止的,或者因为出现了一个障碍物,或者因为遇到危险而不得不躲起来//恐惧让距离扭曲,清晰与模糊的关系始终在追随近与远的关系,似乎有了某种知觉疾病。 @ Nostalgia 在沉迷的“黑洞”中做出一种光:做出一种光以看到黑洞,让它能以可见的形式自我展开。//一个走出黑暗的影像是为了与我们相遇。它之所以出现是为了让我们看到它,并通过它去观看,因此从某种角度说,是为了触碰我们。//走出黑暗的影像因此抵达了独有的触觉极限:在它清晰跟随之处,厚度,即景深,是微不足道的。清晰的区域就像一块薄片:它就像可见空间的切片,但是它的有效间隔,它切开的位置却是非常薄的。//分辨之物自然也是一种面对持续的危急的感受,被强迫着向其他事物奔跑。模糊的影像,因为这些照片从不是“固定的”,影像始终在运动中,只是偶尔在可看之物前停下几秒钟:因为这是被禁止的,或者因为出现了一个障碍物,或者因为遇到危险而不得不躲起来//恐惧让距离扭曲,清晰与模糊的关系始终在追随近与远的关系,似乎有了某种知觉疾病。 @ Yoyouyou 想说选篇非常珍贵,把《四张底片》编排在这里极为合适,译后记凝练厚重。但是翻译质量实在是令人发指。举一例。 任何对全景式的、清晰的看的分享,也必然同时是对权力与暴力的共享,这正是《辛德勒的名单》所根本失败之处,因为死亡与黑暗中,观看必将伴随狭隘的视野、恐惧的颤动以及如死人般青绿的色调。主流化的大屠杀反思(钢琴家、辛德勒)常寄托于人性的微光,然而如于贝尔曼所说,大屠杀就像黑洞,光只是回溯的构建与再现,相比集中营的抵抗运动,索尔的哀悼才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抵抗:让死亡存在。让死者死去。让黑暗从黑暗中浮现。所谓走出黑暗,正是本雅明为哲学批判规定的任务:它关乎角度、距离与光学,它是一种绝对正确的视觉。
目录
总 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走出黑暗:写给《索尔之子》
附 录 | 四张从地狱抽出的底片
译后记 | 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及其伦理困境
· · · · · ·
拜德雅·人文丛书(共41册),这套丛书还有《语言的圣礼》《铃与哨》《我们从未现代过》《我们自身的外人》《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