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

书名:轴心时代人类伟大思想传统的开端
作者:[英]凯伦·阿姆斯特朗
译者:孙艳燕/白彦兵
ISBN:9787542667144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9-12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552
豆瓣评分: 8.4

书籍简介:

“轴心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光耀千古的时代,是人类伟大思想传统的发端,也是人类精神给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个时代诞生了四大文明——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得以形成。“轴心时代”是真正群星璀璨的时代,是人类伟大精神导师集体亮相的时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犹太先知们,共同塑造了此后2000多年人类的心灵,实现了人类文明的“突破”和人性的整体飞跃。 面对史无前例的暴力,轴心时代的贤哲们认识到古老部落宗族伦理的局限,将关切扩展至所有造物,发现了可以将自我提升到超越个体和世界的内在根源,开始用理智、道德的方式面对世界。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相同的“金规则”,即推己及人、关爱众生。孔子教导弟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印度教推崇守贞专奉,佛陀说“是故为自爱,勿以伤害他”,《圣经》中的首要诫命之一“爱人如己”,古希腊悲剧对同情和怜悯之心的呼唤,都是金规则的体现。人类形成了某种“深刻的互相理解”,“迈出走向普遍性的步伐”,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人性的唯一本源的表现”。 本书按时间顺序追寻四个轴心民族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突破性洞见如何酝酿、生根、发展、辉煌,并最终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渐次逝去。历史上,我们从未超越轴心时代的洞见,当历经精神和社会危机之时,往往回溯轴心思想以寻求引导。轴心时代的贤哲们在世界上不同地域生发出的一致见解,昭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面对当代纷繁复杂的问题,我们亦有必要回溯轴心精神,诉诸人性的共同本源,寻求更深刻的相互理解。

作者简介:

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1944— )

英国当代最负盛名的文化、宗教学者之一,主张进行跨宗教对话,寻求不同宗教传统中的共性,现担任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2008年获富兰克林·罗斯福四大自由奖章(Franklin D. Roosevelt Four Freedoms Medal),2013年获英国国家学术院纳伊夫·鲁赞跨文化理解奖(Nayef Al-Rodhan Prize for Transcultural Understanding),2015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OBE)。

她的著作被翻译成45种语言,畅销全球,本书之外,另有作品《神的历史》《耶路撒冷》《血田》《以神之名》《神话简史》和《佛陀》等。

书友短评:

@ feiyu21770 说实话,虽然看完,但对其中很多宗教类的内容只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显然,将整个轴心时代的人类文明尽数悉之并不现实。但是观完这本著作,着实让我感受到各类文化的相通相近之处。印度宗教演变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放弃“戒杀”,而波斯从拜火教到伊斯兰教的几百年间也一直延续着“自省”的内驱力,西周之礼乐虽后流于形式,但其中自我约束的内核精神仍然被各类学派以不同的方式继承。曾经无法理解的“献祭”仪式,也在这本书中被精妙地诠释,在一文化中曰“继承”,在另一文化中曰“轮回”,在此文化中曰“生”,在彼文化中曰“亡”……宗教、精神、价值显然不单纯是政治的附庸,他们自身象征着一种人类的可能性与内驱力,甚至是某种神性,至于说是人塑造了神这一论断也别有意味,正如老子的玄妙之语一般了。 @ 我爱古诗词 到公元前第二个千年末期,讲阿维斯陀语的雅利安人向南迁移,定居在伊朗东部。在那里,祆教成为国教。它一直是个以伊朗为主的宗教。奇怪的是,正是琐罗亚斯德曾经谴责的偷窃牲畜的雅利安盗贼,最终创建了轴心时代第一个稳固的宗教,并以戒杀——非暴力为主要原则。以赛亚认为,耶和华不仅是以色列的守护神,而且能够操纵其他民族的神灵,这一革命性的观念基于一种目中无人的爱国主义。《礼记》可能只是一个乌托邦而非史实。不过,到公元前7世纪时,这种理念似乎确实使周朝治下的中国由一个沉溺于粗俗奢靡的社会转变成一个珍视节制和克己的社会。[插图]这种理念将加快中国轴心时代的进程,并赋予它独特的方向。 @ 太空船美少女 宏伟的宗教史,退去神话的真相。 @ madeonearth 罗列介绍了四大文明的历史,思想等,但不涉及为什么会出现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演义逻辑。 @ 哥德堡 罗素也有过相似的惋惜,轴心时代结束,人类的可能性也就关上了大部分 @ 伟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书籍目录

推荐序 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
前 言 人类精神的重大突破

【第一部分:酝酿】
第一章:轴心民族(约公元前1600年—前900年)
一、雅利安文明
二、雅利安人的迁徙
三、中国早期文明
四、以色列的历史与神话

第二章:宗教仪式(约公元前900年—前800年)
一、古希腊文明
二、以色列和犹大王国
三、周朝的仪礼
四、印度仪式革新

【第二部分:开端】
第三章:神性的放弃(约公元前800年—前700年)
一、以色列和犹大王国的宗教转型
二、希腊的独特文化
三、中国春秋时代礼仪的发展
四、印度的精神追求

第四章:心性的探索(约公元前700年—前600年)
一、印度吠陀宗教起源
二、希腊祭仪的变革
三、中国“礼”的规范
四、犹太教的兴起
【第三部分:辉煌】
第五章:心性的修炼(约公元前600年—前530年)
一、以色列人的流亡与新的伦理革命
二、希腊城邦危机
三、印度灵性探索
四、中国礼崩乐坏

第六章:悲悯天下(约公元前530年—前450年)
一、孔子的思想世界
二、“以赛亚第二”与“耶和华的仆人”
三、希腊政治变革以及哲学与悲剧
四、大雄与耆那教

第七章:关爱众人(约公元前450年—前398年)
一、尼希米与以斯拉
二、苏格拉底时代
三、墨子“兼爱”学说
四、佛陀思想

第八章:万物一体(约公元前400年—前300年)
一、庄子与孟子
二、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第四部分:落幕】
第九章:帝国的思想407(约公元前300年—前220年)
一、诸子百家
二、希腊化时代
三、阿育王支持佛法与印度宗教的转变

第十章:前行之路
一、秦亡汉兴与独尊儒术
二、孔雀王朝瓦解之后的印度宗教
三、犹太轴心时代的硕果
四、宗教就是“金规则”

注释
术语
译后记
· · · · · ·

  • 他们所经历的苦并不是自己的业导致的后果,而是来自于外在的神圣源泉。必死的男人和女人们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们必然竭尽全力避免悲剧的发生,就像安提戈涅所做的那样。但是,当他们走到全部努力的尽头时,只能果敢而毫不畏缩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 引自第265页
  • 苏格拉底想象有一群人,他们从小就像囚徒一样生活在一个洞穴里。他们必须背对阳光,因此只能看到从外面的世界反射到洞穴岩壁上的阴影。这是未经启蒙的人类之境况的形象比喻。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可能直接看到理念。我们如此习惯于这种缺乏教育的境遇,以至于以为这些转瞬即逝的阴影就是真实的物体。如果我们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会因洞外灿烂的阳光和充满活力的生命而感到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这也许是我们无法承受的,因而想要回到我们熟悉的光线微弱的环境中。
    —— 引自第364页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轴心时代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