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贞不贰?

书名: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
作者:[英]史怀梅
译者:曹流
ISBN:9787214269959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4-2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56
豆瓣评分: 7.9

书籍简介:

本书改变了以往以民族主义概念观察历史问题的视角,将10世纪燕云地区部分汉人官员和将领依附契丹政权的史实作为切入点,重新探讨了从唐灭亡至宋辽“澶渊之盟”间这一复杂时期内人们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以及族群间文化冲突与认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该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专注于界定一系列概念并探讨相关观念的变化,包括边界、族性、忠诚的意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对不同时期越境入辽的代表人物李澣、韩延徽、张砺、赵延寿、王继忠的个案分析,揭示了特殊历史阶段人们的不同选择。

作者简介:

作者:史怀梅(Naomi Standen),英国杜伦大学东亚研究博士,英国伯明翰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致力于欧亚北部边疆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古时期东北亚越境者、边界、边疆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执笔《剑桥中国史五代宋史》“五代”部分,出版《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一书,发表《五代时期的劫掠与边疆社会》《游牧者的需求:劫掠、入侵与947年辽的征服行动》等论文数十篇,在学界影响巨大。

译者:曹流,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访问学者,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2005—2010年先后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系(今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博士学位。专研北方民族史、辽金契丹女真史。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十数篇,参与完成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辽史》和《契丹小字词汇索引》。

书友短评:

@ 江南无所谓 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品牌丛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推出的第三批精选版中读完的第二部作品,也是时隔七年之后的又一次重读,主要感悟有三——一是在常见的质性历史分析之外,作者对简单计量与统计方法的运用,虽然受限于样本数量较小和分布不均衡、导致结论代表性不一定足够准确,但之于本书的研究,确实起到了丰富研究维度与面向的作用,值得重视;二是作者之于多政权并起时期的下属是否忠诚与君臣之间关系的相关性分析,是基于先秦经典《孟子》里给出的君臣关系范式的进一步延伸与展开,这其间的学术脉络分析,很有意思;三是作者给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多政权拉锯与力量急剧变动时期对下属忠诚伦理考量的弱化,与多政权之间力量相对均衡、关系相对稳定时期对下属忠诚伦理考量的强化的对比与相关分析,很有古今现实启发性,值得重视。 @ 无明 英国学者史怀梅以新文化史的视角,探查元代同时编纂的《辽史》与《宋史》之中,从唐代灭亡至宋辽“澶渊之盟”之间越境入辽的汉人官员的忠贞评价问题,。在史怀梅看来,忠贞是一个基于特定历史时代的历史书写问题.《宋史》强调入辽的宋人在汉化辽人过程中的贡献,即便更换了忠诚对应的朝廷,但是其忠于文化仍会得到表扬,比如韩延徽。《辽史》则更强调官员的职能属性,汉人为辽朝统治管理提供助力,忠于职守就可以得到表扬。可见此一时期因为政权实力、外交关系此消彼长的变化,相对北方政权而言,汉人政权的权威性荡然无存,处于边境地区的汉人越来越倾向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关于个人“忠”的认定标准成为各自统治者为了彰显自身政治影响力的宣传工具。 @ 拉纳尔多 读完感觉一般,角度很新颖,但是感觉整体论证观点很匮乏,没有很深入开展探讨,只是在表面研究了一番

书籍目录

前言 1
导言 1
第一部分 边界、分界线与越境者———概念与背景 21
第1章 你不可由此及彼———概念反思 23
民族主义的概念范畴 24
一些定义 28
边界:领土与权力 30
与族性相关的问题 38
忠的问题 49
史书编纂中的边界与10世纪的文献 54
第2章 生与死———忠的概念和运用 61
一个新概念:公元前1000年忠的概念 64
汉代的选择方式 71
汉代以降的理想与现实 75
唐代对忠的一系列解释 77
五代时期忠的思想 82
北宋的史书编纂:一个实质的变化 85
结论 89
第3章 跨越边界与边界的移动———第一批辽南人 91
越境的类型 93
10世纪早期的分裂与选择 97
10世纪中叶的联盟与战争 108
10世纪后期的战争与国家的形成 121
其他的越境方式 136
文化类型 140
第二部分 为辽效力———人生 145
第4章 边疆地区的忠———缔造者与儒家 147
为辽效力 148
在辽的早期成就 150
离开与返回 155
为南朝效力 161
对选择的描述 166
第5章 边界概念的出现———两种为辽效力的方式 171
来自朝廷内部的观点 173
辽与晋:联盟与战争中的忠诚与边界 183
边界与忠:文化或政治? 197
第6章 画一条线———对忠的重新定义 204
忠贞至死? 947年辽征服以后的李澣 206
变节:王继忠的越境与澶渊之盟的影响 217
效力于辽 224
不确定性 229
结论 边界的确定———从古至今 234
10世纪对忠的理解的变化 235
从实用主义到永恒真理:史书编纂中的辽南人 238
南方文献与《辽史》对“心系南朝”情感的描写 242
超越族性与民族 246
附录 251
参考文献 285
索引 320
译后记 332
再版后记 335
· · · · · ·

  • 正史均不是当朝写就的,《辽史》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人们通常认为正史机械地照抄了大量的原始记录,因此将正史等同于当时的文献记录。这一观点经不起推敲。中华帝国的史家有“秉笔直书”的责任,但历史也具有说教和证明王朝合法性的功能,并且我们的史书通常都有这一倾向。虽然纂修者直接从文献中大量取材,但他们仍按自己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加工,并且当他们认为有必要的时候,甚至对其重写。各种不同文献中文章段落的内容可能写得都很接近,而且有些表达可能会在一系列文本中留存下来,但后来的史家不仅仅是文献的收集者和誊抄者,而且还是一个积极的编纂者。
    —— 引自章节:史书编纂中的边界与10世纪的文献
  • 总之,绝大部分越境者是“汉人”,他们可能同其他人一样也是自愿越境入辽的。许多“汉人”不愿越境入辽的事实,反映的是他们自身所处的环境而不是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同时,许多“汉人”返回南朝,也是符合自愿越境者更有可能返回南朝这一总体趋势的。很明显,大多数“汉人”发现,与他们那些“非汉人”同僚一样,对他们来说为辽效力不再是个问题。我们将在构成我们研究主题的个案中,重述这一观点,并且看看它是如何变化的。 克里斯蒂安·施瓦茨-席林注意到澶渊之盟是越境的终点,但是我们必须回到10世纪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10世纪初,将领和地方官员个人在决定边疆区域的政治边界线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10世纪后半期,他们迁移的自由以及向谁效忠的自由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因为在这个地区角力的多个对手逐渐整合为辽宋两个对手。到11世纪初,帝国中央政府已经接管了他们原先共有的边界地区,并且中央政府能够进一步阻止任何不是君主的人改变效忠对象的行为。虽然双方已确立边界,但很明显在边疆的大多数地方,人们仍可以相互往来,当然这些往来多是以经济活动为目的的。边疆已失去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力,影响力的中心已移至内部,有两点可以作为中心内移的标志:皇帝不仅从战场上转移到遥远的深宫,而且宫廷礼制疏远了皇帝与臣僚的个人接触。早年的多重选择已被压缩至单一的二元选择,这种单一的二元选择巩固了澶渊之盟确立的边界线。边界概念的出现以及对它的不断维护,巩固了边界线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因为边界的概念对忠的构成以及将忠置于何处做了一个更为严格的重新界定。如果将生活和劳作在边疆地区的人排除在外,那么11世纪边界的历史就是两个政治中心竞争与合作的历史。随后的个案研究使我们重新认识这些变化,并以此来探究在10世纪以及后来的史书编纂中,随着对边界的重新界定,人们对忠是如何重新评价的。
    —— 引自章节:文化类型 140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共17册),这套丛书还有《危险的边疆》《施剑翘复仇案》《权力关系》《内闱》《卫生的现代性》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忠贞不贰?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