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

书名:中医史了解中医,思考中医,中医史学泰斗对东方医疗体系的完整解读
作者:李经纬
译者:
ISBN:9787544359580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5-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549
豆瓣评分: 7.9

书籍简介:

主编推荐: 了解中医,思考中医。 作为东方数千年来的主流医学,她不但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完整的医疗体系,更有着辉煌的过往和医学成就。 然而,中医在近百年却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磨难。 如何看待中医的理论体系? 如何继承中医文化里的精华? 如何使中医顺应时代的发展? 《中医史》是中华文化最具体的生命科学,也是关于中医历史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以跨民族、跨门类的大中医史观全面述说了从炎黄到21世纪的中医发展历程。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指定教材;全国中西医主任医师培训基础教材;全国医学院推荐读物;“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荣获首届海南省出版物政府奖。 内容介绍: 《中医史》是中华文化最具体的生命科学,也是关于中医历史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李经纬以跨民族、跨门类的大中医史观全面述说了从炎黄到21世纪的中医发展历程,着重论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继承性发展,注重对创新发明事例的记述。全书作通史体例,以断代论述,包含少数民族医史成就,直面近代西医冲击,章节题目反映医学发展的时代特点,结合中国朝代与公元纪年的方法,进行全面的论述与评介。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李经纬,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中医史学泰斗。

生于1929年,陕西咸阳人,1955年西安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卫生部1956 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1958年分配到医史研究室。1976年—1982年 奉命组建医史研究所任所长。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史杂志》总编。现正致力于海外博士生的培养,首次招收新加坡、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的中国医学史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并先后接待日、美、德、新、台学者进修考察。素以发掘古代中国医学发明创造、隋唐医学史、外科学史、疾病史、医史理论研究和主持编撰中医、医史工具书著称。1987年主持卫生部下达《中国医学通史》四巨册之编撰工作,任该书常务副总编;199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中医学名词术语译释研究。代表性著作或牵头编撰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中国古代医史图录》、《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大辞典》《中医人物辞典》等20 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中国古代外科成就》、《中国古代医学科学技术发明举隅》、《中国古代免疫思想、技术与影响》、《传统医学发展与政策因素》、《关于评价医学家学术思想的几个问题》、《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 创办中国医史博物馆。1982年正式开馆以来,颇受国内外学者注目。1983年以来,应邀 访问泰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今日中药展览及中医药交流大会,任中国代表团顾问、专家组组长);日本(先后三次参加在东京召开的东南亚传统医学现代化研究研讨会,第86届日本医史学术大会特别演讲等);美国(先后两次作为中国科学代表团成员参加在纽约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150周年学术大会及在圣地亚哥召开的第5届国际中国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德国(参加中德合作项目研讨);英国(参加在剑桥召开的国际第6届中国科学技术史会议);加拿大(中医免疫与肿瘤治疗经验交流)等。近年来先后三次应邀访台,研讨两岸中医药学学术交流前景等问题,作医学史学术报告,博士授课等,受聘为立夫基金会要员。1992年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

名家推荐:

百岁中医邓铁涛导读 中医名家孟庆云推荐

今天两岸研究中医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大家不懂中国文化。

——民国政要 陈立夫

人体科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科学家 钱学森

(中医)在她的发源国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 李约瑟

这本《中医史》以其历史的智慧,既讲述了已往,也昭示了未来。

——中医名家 孟庆云

推荐此书之目的,是由于近年来对中医抹黑者之所为必须清洗,读《中医史》使广大读者对中医之伟大有较全面之认识。

——百岁国医 邓铁涛

《中医史》系统阐述了中国医学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其内容广博,文图并茂。最近有幸拜读,感到获益良深,爱不释卷。欣喜之余,觉得有必要向广大读者推荐。

——中国当代名医 洪文旭

书友短评:

@ 林檎不是苹果 时不时搬出“马恩圣人”出来吓人! @ 院长 中医史学权威之作,通俗易懂,内容详实,很喜欢 @ 天极 这书能有7.7分? @ 桃之妖妖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中医和西医都信。两者的区别仅仅是认识自然规律(道)的途径不同而已。中医是先认识道的“体”,然后指导“用”;而西医是先认识“用”,然后发现“体”。但是,对“道体”的认识难度远远高于对“道用”的认识。前者看不见摸不着,可能需要借助人自身的潜能 某节目收视率低了,拿中医炒作呢。大家都别上当啊 @ 兔逗儿 作者的眼界很宽,不偏不倚,如作者所言,狭义的“中医史”是不能概括这本书的,应该是以汉医为主流的东方医学史,感谢作者。 @ ♡ゞ佩兰钩吻、 这本书从史学客观性、中立性而言,感觉有点不足,只能作为通俗读本,历史故事。感觉记叙历史,得有一定的“过去性”,不要去做历史上的一方,也不做“现代”代言人。另外也不是对作者不敬重,但是有些文字经常过于凸显作者本人在某事某时的“巨大”贡献和作为,在一本中医史作品定位下,让人感到不是很舒服。 @ 天极 这书能有7.7分? @ 玄祐斋 按时间线走还好,捋顺了一下,不知道本来的定位是啥,感觉是普及读物,没见到注释。虽然看到想要的材料了,但是好多材料重复的地方,然后也有语意重复。 @ 林已南 看了秦汉之前的部分,叙述分寸拿捏合适,可为了解入门书 @ 林檎不是苹果 时不时搬出“马恩圣人”出来吓人!

书籍目录

目 录
作者简历 1
导读 3
绪言 6
第一章 中医药起源 1
(公元前21世纪前)
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古典医药文献之富,有效医疗技术之多,理论之独具特点等,尚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能与之相比。所有这一切,读者不禁要问许多个为什么。那么就让中医学发生、发展的文明史来向大家做出历史的客观的回答。
第一节 中国考古学研究与猿人疾病卫生 2
第二节 关于医药卫生起源的若干论点 5
第三节 中国汉晋前学者论述中医起源 10
第四节 中医起源讨论 14
第二章 早期医疗实践与医巫论争 19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771)
医巫分业、医疗分科、医事管理考查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医学大规模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第一节 农业发展促进医药进步 20
第二节 医食同源与伊尹创制汤液 21
第三节 甲骨文与殷商疾病观 23
第四节 从《诗经》等文献看商周医药水平 26
第五节 大傩与预防疫病 28
第六节 巫术与巫医的活动 29
第七节 医事管理与医学分科 30
第八节 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 31
第三章 经验积累与理论形成 35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
中医学在扁鹊、《内经》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鬼神观念统治医坛的情形,使中医学始终沿着唯物的道路向前发展着。
第一节 最早的中医学分科 36
第二节 职业医师出现——医和、医缓与扁鹊 38
第三节 划时代进步——医学战胜巫术 41
第四节 中医学步入学术研究 44
第五节 尸体防腐、保护技术 51
第六节 中医理论高水平研究总结:《黄帝内经》诞生 52
第四章 中医学术的整理提高 57
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280)
秦汉时期,是我国医药学取得重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它表现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及华佗等著名医学家的杰出贡献,使战国时代《内经》所确立的理论原则与临床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第一节 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59
第二节 汉文帝为名医淳于意冤案平反、恢复名誉 64
第三节 中医之师徒传承 67
第四节 中医第一部释疑解难之专著——《难经》 70
第五节 针灸由民间到宫廷,再回到民间 71
第六节 外科鼻祖——华佗 74
第七节 医圣——张仲景 80
第八节 杏林春暖与虎守杏林 87
第九节 悬壶之禧与韩康卖药 91
第十节 秦汉时期医事管理医官与医官犯罪 92
第五章 医疗实践领域不断扩大 94
两晋南北朝时期(265~581)
公元5世纪之中国,已确实举办了医学校教育体制,使医学教育逐渐由师徒、父子传授制,过渡到了官办医学校的教育,是为一大进步。
第一节 弃戎从医,贡献卓著的葛洪 96
第二节 重视切脉诊断的王叔和 100
第三节 山中宰相——名医陶弘景 104
第四节 竹林七贤——嵇康与《养生论》 107
第五节 系统继承发扬针灸的皇甫谧 108
第六节 药材炮制的祖师——雷敩 110
第七节 精巧的外科手术治疗技术 112
第八节 医方汇集整理与陈延之《小品方》 114
第九节 中国世医传统与徐之才八代名医 117
第十节 梁武帝与医学家 119
第十一节 南北朝设医馆与太医署 121
第六章 医学集大成发展 123
隋唐五代时期(582~96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医疗活动和医药知识,有些还形成了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文献,有医学家的传承与发展。这都是今天的“中医”这个概念所不能包括的。
第一节 古老的医科大学与药用植物园 125
第二节 唐太宗探视百岁名医甄权 133
第三节 大学问家恭身《内经》整理研究 135
第四节 第一部病因证候专著《诸病源候论》 137
第五节 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142
第六节 医学文献整理大师王焘 144
第七节 孙思邈与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148
第八节 藏医学集大成巨著《四部医典》 157
第九节 “仙”医蔺道人与《理伤续断方》 161
第十节 法医学与《疑狱集》 164
第十一节 繁荣的国内外医药交流 166
第十二节 非医学书籍对外科手术的记载 177
第十三节 统治阶级对医学家的迫害 180
第七章 医学全面大发展 182
两宋时期(960~1279)
北宋诸帝多关注医学,甚至亲自征集医方,治疗病人,编撰医书,知识分子仕途不通,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指引下,改变了过去以医为小技、为耻之观念,壮大了“儒医”队伍,促进了医学理论水平与技术普及。
第一节 访求医术优长者诏、访求医书诏 183
第二节 宋太祖等关注的本草修订 185
第三节 太宗诏征医方,编撰《太平圣惠方》 190
第四节 宋仁宗创设“校正医书局” 193
第五节 宋仁宗诏令翰林医官院考次针灸,创铸针灸铜人195
第六节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改革医学教育 199
第七节 宋神宗在京城创办太医局卖药所 202
第八节 宋徽宗创办“医学”与编撰医学著作 204
第九节 解剖新知:《欧希范五脏图》与《存真图》 207
第十节 疾病诊断水平提高 209
第十一节 临床医学丰富多彩 212
第十二节 大法官宋慈总结法医学成《洗冤集录》 220
第十三节 科学家沈括、文学家苏轼与医学 223
第十四节 藏医学的发展 226
第八章 医学争鸣与少数民族医学融合 228
辽夏金元时期(907~1368)
战争的掳掠是十分凶残的,但在客观或主观要求上,交流了医药卫生知识和技术。高明的医药学家,著名的医药书籍,先进的教学模具——针灸腧穴铜人等,成为边远少数民族同中原政府作战的目标之一。
第一节 契丹族医学 229
第二节 回鹘族医学 232
第三节 吐蕃医学 234
第四节 女真族医学 235
第五节 党项族医学 238
第六节 回回医学 239
第七节 蒙古族医学 242
第八节 金元时期的医学争鸣 245
第九节 医学理论与临床各科 256
第九章 中医学发展的革新倾向 263
明代(1368~1644)
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是举世闻名的博物学、药物学著作;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流行之成功,为人类免疫带来希望和开辟出新的途径;吴又可撰《瘟疫论》,对传染病传染途径、传染病因子和特异性的论述,颇多卓越见解;随着明代手工业、采矿业的发展,职业病的防治也取得了明显进步。
第一节 皇室关注本草学发展 265
第二节 民间本草研究成果卓著 271
第三节 朱橚与大型方书《普济方》 280
第四节 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伟大创造 283
第五节 吴又可《瘟疫论》与传染病理论革新 288
第六节 临床内科学的发展 292
第七节 外科学理论与技术革新成就 296
第八节 妇儿科学之进展 302
第九节 眼科、口齿科与耳鼻咽喉科成就 306
第十节 针灸学之发展 313
第十一节 医疗经验的宝库《名医类案》 317
第十二节 中医经典整理与丛书全书编撰 319
第十三节 医德与医林故事 323
第十四节 医事管理与建庙祭祀先医 326
第十五节 创建先医庙与祭祀历代医学家 329
第十六节 中外医学交流 332
第十章 医学发展促进科普与发展中的思想阻力 340
清时期(1644~1911)
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促成学术界转而大兴考据之学,医学领域获得古文献整理研究进步的同时,思想则遭受到严重的制约。若干创新发展只能昙花一现,即被淹没在保守的思潮之中,这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医事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341
第二节 传染病学派林立与理论创新 344
第三节 康熙推广人痘接种预防天花获重大成就 351
第四节 乾隆御纂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 356
第五节 内科学发展与学派争鸣 362
第六节 外科学发展趋于保守 368
第七节 正骨科学技术丰富多彩 373
第八节 外治法宝库更趋充盈 377
第九节 妇儿科的经验积累和推广 379
第十节 五官科医疗技术的发展 386
第十一节 针灸学发展与道光帝废除针灸 389
第十二节 王清任慧目恭身人体解剖 390
第十三节 发展与普及的医方、本草进展 395
第十四节 医学普及与文献整理 401
第十五节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医学 407
第十六节 医家第一要义——养生保健 418
第十七节 医学革新的思想阻力 421
第十八节 西医学传入与影响 427
第十一章 20世纪中医学发展历程 432
20世纪前50年,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大权,基本上为国外留学回国的西医所掌握。而人数在数十倍于西医的中医,则完全处于在野无权的地位,这种畸形必然造成唯西医科学,排斥中医甚至废止中医的局面。
第一节 20世纪前50年中国医学文化思潮 432
第二节 西医在朝,中医在野 439
第三节 中西医汇通学派评估 441
第四节 毛泽东关注中医中药 444
第五节 中医工作的巨大胜利 446
第六节 中医发展融入西医学理问题 449
第七节 中西医结合科研模式 451
第八节 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不是梦想 453
第十二章 中医学发展新视野 457
中西医结合继承研究中国传统医学,50多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成就,启迪了世界医学发展的一些重要领域,从而促使许多现代科学家对中医药的重视与参与研究,中西医的合作研究正在改变着科学家们陈旧的观点。
第一节 中医政策在实践中渐趋完善 457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新视野 460
第三节 中西结合针拨套出白内障手术之启示 463
第四节 针灸已成为人类共享的医学 466
第五节 针灸理论研究百花齐放 469
第六节 针刺麻醉原理研究新启示 471
第七节 中西医结合骨折治疗的思维 473
第八节 惠及人类的抗疟疾新药青蒿素 475
第九节 抗癌阵线高水平成就 479
第十节 活血化瘀法研究不断开创新领域 482
第十一节 应对SARS,获得佳效 484
第十二节 再现人类共享中医学之辉煌 489
附录一 作者与海外的医史学术交流 498
附录二 中医学要事年表 523
跋 548
· · · · · ·

  历史书系(共34册),这套丛书还有《诗人骚客的中国史》《大陆台湾六十年》《中医史》《欧洲史》《美国史(1492~1997)(第10版)》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中医史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