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aoshutianxia.com/wp-content/uploads/20210108063200-5ff7fc60ced19.jpg)
书名:重庆“棒棒”都市感知与乡土性
作者:秦洁
译者:
ISBN:978710805283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5-9-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99
豆瓣评分: 6.8
书籍简介:
秦洁著的《重庆棒棒(都市感知与乡土性)》以一个特殊的农民工群体——重庆“棒棒”(以从事人力搬运为主的农民工群体,因其手拿一根用于搬运的竹棒,重庆市民称其为“棒棒”。)为研究对象,以其所固有的乡土社会的特质——乡土性为研究主题,从都市感知的视角切入,考察这一群体都市适应的特点,探讨中国农民的乡土性在该群体都市适应中的体现,分析他们所延续的乡土性对其都市感知和都市适应过程的影响,揭示棒棒社会保持乡土性的本质特点,并由此来讨论都市化背景中底层社会的特质。 书中大量第一手的、生动的访谈资料,鲜明生动地呈现了“棒棒”工作和生活的现实场景,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隐秘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秦洁,女,1974年出生,重庆璧山人。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都市人类学、军事人类学、社会科学哲学及方法论研究。
书友短评:
@ chen 棒棒,重庆精神之一种,远非吾乡所说的那些黑棒老二和红棒老二,及天棒和棒客之流。旧时叫力夫,也就是下力的,所有的家当不过一根棒棒,几条毛绳。常混迹于码头、车站等处。今读《重庆棒棒》,作者田野调查时间之长,作为一个知识女性能和棒棒打成一片,乃至本书的结构,这些都是值得深许的。书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棒棒们自道,在都市和乡村之间的那种彷徨,他们融不进眼前的这座城市,回家灶台上却长满野草。这种亲切,也只有身在几千公里之外北方一座满是狗屎的城市方才能体会之深。至于书里的若干分析,浅,隔,还有些自说自话。至于书中把朝天门擅自改为两江门,把磁器口改为白崖口,怎么说都是不能原谅的。 @ 我就算了吧 田野调查够辛苦,人类学讲究对一个群体的白描,要求有趣和有其他学科分析似乎要求有些偏差。作为课程论文的参考资料,再次敬佩。 @ Dynamo 这本,断断续续的读了半年,也算是读完了。作者很下功夫,调查的全面和整体性都很强。但一个是确实没得出什么有新意的结论,另一个内容和表述也确实是太无趣了一点。明明是很有趣的一群人,很好的题材,结果平淡如水。封面倒是设计得相当不错。 @ 琴键 非常棒的记录与研究!着迷于乡土文化!
“跨界与文化田野”丛书总序
序言 “乡土范畴”与“破土而出”
导言
一、城市融入:论题及其研究路径
二、走进“棒棒”:田野与方法
三、回到书斋: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从“苦力”到“棒棒”
第一节 “苦力”生存的土壤
第二节 历史中的“苦力”
第三节 记忆与现实中“苦力”的交织
第四节 定位重庆“棒棒”
小结
第二章 想象都市:入城动机
第一节 都市想象的变迁
第二节 都市信息来源
第三节 都市想象的图景
第四节 需求与入城动机
小结
第三章 进入都市:都市直感
第一节 都市景观直感
第二节 城乡差异直感
第三节 入城初期的担忧
第四节 家的慰藉
小结
第四章 扛起“棒棒”:谋生的选择
第一节 打工历程
第二节 从业空间与行业准入
第三节 生计方式与从业决策
小结
第五章 “棒棒”社会:行业与社会
第一节 “棒棒”的空间分布:“地盘”
第二节 “棒棒”社会的内部结构
第三节 “棒棒”的合作与冲突
小结
第六章 应对生计:策略与技巧
第一节 身体的经验
第二节 揽活策略
第三节 讲价技巧
第四节 收入行情与生活
小结
第七章 艰难的融入:心态与身份
第一节 感知“卑微”
第二节 “羞辱感”体验
第三节 “忍”与身份认同
小结
第八章 情感表述:依恋与向往
第一节 与城里人的交情
第二节 同行的情谊
第三节 家的眷恋
第四节 迷茫的乡土
小结
结论 都市感知与乡土性——都市化背景中的底层社会
一、“土气”:乡土性在都市中的延续
二、都市感知:能动性的体验
三、“动”:流动的底层社会
四、“棒棒”与重庆区域文化特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本文主要报道人名录
附录二:本文部分“棒棒”简历
附录三:一个“棒棒”的日记
附录四:重庆火车北站广场管理处人力搬运管理规定
附录五:某新建小区“棒棒”的工天表和收入分配表
附录六:陈定禄的亲属关系图
后记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