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声音

书名:纸上的声音
作者:林贤治
译者:
ISBN:9787563398577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6-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99
豆瓣评分: 8.0

书籍简介:

《纸上的声音》是作者近三年来的随笔及评论的结集。知识分子问题一直为作者所关注,《纸上的声音》通过对多位西方著名知识分子的叙述,探讨知识分子与国家、社会、革命、历史诸关系,解析作为理念人和实践者的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建构,特别强调自由批判的精神。其中,对于中国“国民性”及现代作家“精神还乡”问题的阐发,寓褒贬于历史观照之间,视域开阔,观点鲜明,创见迭出。

作者简介:

林贤治,当代著名学者,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思想性作品《平民的信使》、《胡风集团案: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五四之魂》、《时代与文学的肖像》、《午夜的幽光》、《一个人的爱与死》,自选集《娜拉:出走或归来》,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漂泊者萧红》,主编《二十世纪世界文化名人书库》、《曼陀罗译丛》、《流亡者译丛》、《流亡者丛书》、《散文与人》、《记忆》、《人文随笔》、《文学中国》(合作)等。

书友短评:

@ F 知识分子 和国民性 那两篇不错 @ 松林右 有点炒冷饭,前面几篇还可以,后面就在浪费纸了 @ 萧森 叨逼叨. @ 千江阅 知识分子的声音 @ 如是我闻 kindle版。很多其实都是常识,但在常识并不通用的时代,常识也显得可贵。写卢森堡那篇不错,才知道《狱中书简》的作者除了朋霍费尔、葛兰西之外,还有这位共运先驱。买了本《罗莎·卢森堡全集》留待以后阅读。 @ 风停了多少年就过了 一半是优秀的

书籍目录

题记/1
卢森堡:“嗜血的‘红色罗莎’”/1
阿伦特:沉思与反抗/14
自由、祖国、十字架/28
一个女人和一个时代/39
写在《希特勒万岁,猪死了!》的前面/51
奥威尔:从政治中来,到政治中去/57
《1984》的一个新译本/62
法国知识社会中的一场战争/67
索尔仁尼琴和他的阴影/82
苏联知识分子的命运/95
夜读抄:《论小丑》/101
国民性批判问题的札记/116
《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导言/151
鲁迅:四城记/181
鲁迅:“带着枷锁的跳舞”/198
《鲁迅语录新编》前言/203
萧红和她的弱势文学/206
怀念耿庸先生/224
诗人的工作/233
重印《中国文字狱》序/239
黄河遗文编后记/243
从低泣到嚎叫/249
《我是农民的儿子》序/253
《我是农民的儿子》再序/256
《满天星文丛》序/260
《人文中国》前言/263
《烙印》序/268
知识分子与自由/272
一代知识分子的苦难人生/277
经典的言说/282
关于“思想者文学”/286
关于“底层文学”/294
关于“介入文学”/297
· · · · · ·

  •   当他来到美国,并获得“美国荣誉公民”称号之后,却立刻把矛头从苏联极权社会那里掉转过来,直指美国和西方。  不是说西方不可以批评,知识分子由来便是说“不”的人,问题是,为什么批评?用什么样的尺度批评?索尔仁尼琴否认自己是侨民、流亡者,坚持认为今天人类历史的关键惟是俄罗斯。他有大俄罗斯情结,是典型的斯拉夫文化优越论者,像古代的圣愚一样,强调俄罗斯民族自身的传统,强调“东方精神”,批评西方文化是堕落文化,宣布西方民主陷入严重危机,美国即代表了“荒唐胡闹的民主制度”,又说西方的现代技术是“虚伪的神道”,是“罪恶之源”,西方流行音乐是“铁蹄下渗进去的污水”,等等。他断言:“人的性格在西方被弱化了,而在东方得到了强化。我们经历了精神上的锻炼,这种锻炼比西方的经验要强得多。”为了取得一种对西方的优越感,他不惜省略了整个国家为此“锻炼”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总之,他整个地否定西方经验,否定英法革命的政治遗产,否定近世的普适价值。桑塔格批评美国本土,其激烈程度并不稍逊于索尔仁尼琴,但是当说到索尔仁尼琴时,她的评价是:“他对西方一无所知。”……  1998年,在他八十大寿时,断然拒绝接受叶利钦颁授的圣安德列勋章。  但是,这个行动并不表明一个知识分子的真正独立性。2000年和2007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两次登门拜访,至2007年颁给他国家荣誉奖章,他都欣然接受了。他所以接受普京,就因为普京在反西方化、中央集权以及重建神圣俄罗斯等方面,与他的政治观念相契合。虽然他曾长期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主角”地位,但是又同时强调“民族精神的凝聚力”;他承认“国家理念”是一个不明晰的概念,但是又认为这是一个“有用”的“统一的思想”。在会见普京的时候,他表示说,现在赋予市政机关越来越大的权力,他是一直支持的。他驳斥西方对普京“专制”、“反民主”的指责,以及关于“俄罗斯的言论自由受到压制”的说法,认为“目前新…
    —— 引自第89页
  •   然而,里芬施塔尔直到1987年出版回忆录及1993年由德国和比利时合拍的传记影片中,都没有对她追随法西斯主义的艺术进行过反省,相反,极力加以拒绝,设法回避和掩饰。她振振有词地说:“我有什么错?我没有伤害任何人,也从来没有害人的意图,如果我必须后悔的话,我后悔拍了《意志的胜利》这部纳粹片,但我不能后悔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从来没有发表过反犹太人的言论,我也没有加入纳粹党。”她以没有入党以及未曾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作为自我开脱的根据,极力把自己打扮成体制外的人,而避开她的艺术的成因、思想倾向和内含的毒素,无视这些因素对众多观众的盅惑和损害。她要彻底撇清同政治的关系,姑不论同国家元首及宣传部的往来交易,在极权统治下,根本就没有所谓体制内外的绝对的区别,因为没有一个空间可以避免政治的干预。更不用说,她的电影本来就是与官方共谋的产物。里芬施塔尔大言不惭地说她是“独行者”、“彻底自由”的人,“关注美好的事物总是多于丑陋和疾病”等等,无非证明她至死仍然陷于英雄主义的“超人”的幻梦里,她没有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勇气。      一个艺术家以出卖良知换取的光荣,最后得到的只能是耻辱。美国人称里芬施塔尔为“堕落的电影女神”,桑塔格则称她为“惟一的一位完全吻合于纳粹时代、其作品不仅仅与第三帝国时期,而且在其垮台30年后依然一直系统地阐明法西斯主义美学的诸多主题的重要艺术家”。她的电影,前后的价值确实已经变得大不相同。而今,光环已经褪尽,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舆论学标本而存在,徒然保存着一个疯狂变性的时代的面影而已。 
    —— 引自第50页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纸上的声音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