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
作者:仇鹿鸣
译者:
ISBN:9787303240739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02
豆瓣评分: 9.1
书籍简介:
布罗代尔认为,“在谈到各个帝国和它们的兴衰的时侯,也许应该注意到促使这些国家诞生的命运,也就是说,不要混淆时期,不要过早去察觉那些与日俱增后来变得强大的事物的巨大威势,也不要过早去预示那些随着岁月流逝后来不再强大的事物的衰落”,中晚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之处便在于这是长达两个半世纪缓慢的“衰落”,甚至可以略带夸张地说将这一过程描述为“衰落”是后世史家提供的刻板印象。本书的讨论虽仍集矢于唐廷与藩镇这一旧议题,但观察的角度力求与前人有所不同,尝试从政治的动态演变与藩镇内部的变迁入手,考索中晚唐政治运作中的惯例与默契。作者熟练运用新出石刻资料,并与传世文献融会贯通,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勾勒与以往稍具不同的历史演进线索,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作者简介:
仇鹿鸣,1981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00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2008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出版专著《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参与修订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的点校,并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古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士族政治、石刻文献等。
书友短评:
@ 桂魄梅妆 基于但又跳脱出传统“中央与藩镇”的叙事,引入了更多藩镇内部视角,具体的历史更能让人发现自己原来有多少想当然之处。印象最深刻的是安史之乱后唐廷与士大夫阶层本身对于”陷伪”的“贰臣”的宽宥,然后才意识到自己虽然自诩是个比较警醒的现代人,但潜意识里依然难以彻底摆脱宋明以后虚伪的“崇重气节”的影响——唐代本土人、且是与唐廷利益相关的宗室+宰相李岘都能说出“万乘南巡,各顾其生”,我的第一反应却依旧预设封建社会臣子对君王的“忠”是某种无限责任。 @ coolyh 安史乱后唐王朝的衰落,周边政权亦衰落。唐王朝不但非亡于藩镇,安史乱后之续命百余年有赖藩镇之力。历史不能简单脸谱化,还原史实是很艰难之工作。 @ 小庙小心眼 安史之乱后,藩镇与唐廷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默契,藩镇节帅依靠唐廷的节钺、名爵和德政碑来维持藩镇内部的稳定和自身的权力,唐廷则依靠授予节钺的时机对强藩进行约束,这种政治默契是双方之间多年试探与摩擦下形成的。仇大佬说得好,中央权威的衰落,反而强化了皇帝个人的权力。另外作者真的太强了,跪服跪服。 @ 追游 审慎 @ 惟适之安 跳出事件史,采用新文化史,已是中古史的基本态势
序
第一章 五星会聚与安禄山起兵的政治宣传
一、小引
二、四星聚尾与玄宗朝的德运之争
三、金土相代:安禄山起兵的政治宣传
四、严复的死亡与哀荣
第二章 一位“贰臣”的生命史:王伷在安史之乱中的沉浮
一、赵骅:《忠义传》中的“贰臣”
二、四易其主:安史乱中的王伷
三、唐廷处置“贰臣”政策的形成与转变
四、张巡、许远之外:唐人眼中的陷伪臣僚
五、 “忠”的观念强化与扩展:社会与思想层面的互动
第三章 墓志书写与葬事安排:安史乱中的政治与社会一瞥
一、伪号行用与正朔认同关系辨考
二、国号与年号:安史政权内部的正统之争
三、动乱中的葬礼
四、余论
第四章 权力与观众:德政碑所见唐代的中央与地方
一、作为政治景观的纪念碑
二、德政与秩序
三、控驭之道:德政碑的政治学
四、尾声
第五章 政治的表达与实践:田氏魏博的个案研究
一、长安与魏州:政治景观的建造
二、纪念碑中的政治:田氏魏博时代刻石表微
三、魏博田氏的双重镜像
四、政治默契的形成
第六章 刘广之乱与晚唐昭义军
一、李裔家世与高湜出镇昭义的背景
二、咸通、乾符之际昭义节度使人选订误
三、隐没的三十年:刘广之乱与会昌伐叛的善后
四、唐代藩镇变乱模式的演化
第七章 唐末魏博的政治与社会——以罗让碑为中心
一、罗让碑的发现与调查
二、唐末变局中的魏博镇
三、魏博政治中的罗氏家族
四、作者与读者:罗让碑中的政治书写
五、记忆与诠释:罗弘信的符谶制作
第八章 深描与重绘:中晚唐历史演进线索的再思考
一、“胡化说”的射程
二、长安与河北之间
三、藩镇研究史的反思
四、重绘中晚唐历史线索的尝试
参考文献
本书各章初出刊物及修改情况
后记
· · · · · ·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共32册),这套丛书还有《声入心通》《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增订版)》《从胡地到戎墟》《街头文化》《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