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娱乐何为
作者:[德]韩炳哲
译者:关玉红
ISBN:9787521704815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9-6-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00
豆瓣评分: 7.6
书籍简介:
娱乐的无处不在预示着全新的事物即将来临。人们对世界和现实的理解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娱乐升级成为一种新式范例,即一种新的决定什么具有处世能力、什么没有,也就是决定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模式。因此,现实本身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娱乐效果。 娱乐的绝对化导致世界变成享乐的世界,受难精神将这样的世界解释和贬低为沉沦、虚无,甚至是非在。然而,受难和娱乐其实并不完全相异。娱乐的纯粹无意义与受难的纯粹意义是紧密相连的。 小丑的微笑与痛苦之人痛苦扭曲的表情看起来惊人地相似。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 1.这本书讲什么? 娱乐充满当今世界每个角落,从手游到电视节目,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流方式。该怎么来理解这个现象?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受难精神转向娱乐精神又是如何发生的?韩炳哲分析了不同的娱乐形式,音乐,电影,俳句,绘画,媒介,文学,并讨论了康德、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劳森博格等人的相关理论。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西方历史是一部基督受难史。在当代社会,功绩成为新的受难模式。倘若能够逾越这种受难的时代,不仅会产生品质优良的娱乐,还会产生令人愉悦的娱乐,即借助美好事物进行的娱乐。 (2)生命并不是通过实际性和目的合理性来实现的。真正的幸福来自放纵、发泄、奢侈、无厘头(das Sinn-lose),也就是与基本需求相脱离。 (3)在古典音乐领域,巴赫的模仿性改编在音乐层面上将上帝与欲乐完全融合在一起。 (4)日本的俳句和浮世绘作品,禅宗的偈语对现世日常和短暂瞬间的肯定,与受难精神形成了对立。 (5)娱乐升华成一种新式范例,一种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为了存在,为了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就必须要有娱乐性。只有具有娱乐性的事物才是实在的抑或现实的。受难精神与娱乐精神相辅相成。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繁荣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感情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娱乐的理解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何为好的娱乐?如何享有好的娱乐?作者提出了新的观点。在“娱乐至死”的警世恒言之下,韩炳哲却揭示出好的娱乐与基督的受难精神一样,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哲学意义。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作者简介: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书友短评:
@ 尼不可 更像是从艺术评论出发的哲学思考历程 对娱乐与受难从矛盾到统一的论证颇为烧脑 相比之前几本 这本对读者的耐力和智力要求更高 @ Sigma von Zeta 看得我好饿…怎么回事… @ 崔娃 上班读完。只能看到别人的观点,作者对自己观点的阐释和展开始终不够有力。将受难的反面定义为娱乐这个前提也不能说服我 @ 见识城邦 娱乐充满当今世界每个角落,从手游到电视节目,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流方式。该怎么来理解这个现象?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受难精神转向娱乐精神又是如何发生的?韩炳哲分析了不同的娱乐形式,音乐,电影,俳句,绘画,媒介,文学,并讨论了康德、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劳森博格等人的相关理论。 @ 圆桌骑士 我不得不仔细思考艺术与娱乐的关系和界限。本以为此书与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同样是对当代娱乐性的批判,读来却知并非如此。韩炳哲将娱乐与存在的关系引向深入。不过此书更多的是韩炳哲对前人哲思的阐释,其自身论点较少。 @ 李树影 存在作为受难这一章讲消遣与死亡,媒介将现实的本真与呈现内容分裂开来,还挺有意思的。韩炳哲的书就是大杂烩,对海德格尔、卡夫卡的理论都有一些涉及,希望自己之后能对传播学和哲学本体论的关系,还有娱乐对人的异化有更深的思考qwq @ 鹳鸟踟蹰 饥饿艺术家的概念提出得很巧妙,不过中间有很大一部分写得不明所以 @ Filmnoir 译者佶屈聱牙的翻译,我磕磕巴巴的理解,只看懂了一些皮毛 @ River 还行。 @ 木头人 这一瞬间自然而然发生的坦然,用消遣来逃避死亡,摆脱受难的意向。
再版前言 1
前 言 3
甜蜜十字架 5
蝶 梦 33
关于奢侈 53
解 悟 65
道德的娱乐 81
健康的娱乐 95
存在作为受难 111
饥饿艺术家 141
泰然任之 153
娱乐之元理论 163
注 释 173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