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竞赛

书名: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
作者:梅雷迪丝·瓦德曼
译者:罗爽
ISBN:978754478196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8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542
豆瓣评分: 8.2

书籍简介:

疫苗问世难在哪里? 问题疫苗危害有多大? 如何实现有效监管? 疫苗研发的历史,激荡着科学的坚守、医药巨头的角力、伦理的瓦解与重建,人类的命运随其沉浮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稚伟推荐 入选著名研究慈善机构维康基金会2018年图书奖短名单 《科学》《自然》《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志》《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好评热烈 【编辑推荐】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疫苗更成为人们普遍的关切。疫苗研发历来是一项极端复杂的工作,仍有许多未解的谜团。在本书里,读者能了解疫苗的研发历史、基础知识,能找到这些疑问的答案。 作者为斯坦福、牛津医学科班出身,多年为《科学》《自然》撰写生物医学报道,知识权威可靠、叙事富有极强的文学性。难得的是,除普及生物学、基因科学、疫苗学的知识,本书还极具人道情怀,以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介绍科学实验伦理的发展、疫苗安全问题,以及政府在其中的监管作用。 六大看点,满足读者对疫苗的疑问关切: ★ 全面解答疫苗困惑 疫苗研发难在哪里,新冠疫苗为什么千呼万唤难出来?疫苗保护我们的原理是什么?疫苗安全吗,有哪些副作用? ★ 展现三大疫苗的科研历史 脊髓灰质炎疫苗、狂犬病疫苗、风疹疫苗极大改善了人类健康状况,它们诞生与改良的故事。 ★ 讲述人胎细胞系WI-38的传奇 WI-38细胞系推翻了诺奖得主卡雷尔的研究成果,更正了五十年来的公认医学观点,改变了细胞学、生物学的景观。 ★ 描写三位杰出科学家的科研人生 海弗利克、科普罗夫斯基、普洛特金的科研故事与人生,诠释了坚持、理想与英雄主义。 ★ 曝光医药巨头的利益角逐 抢占疫苗市场意义重大,默克、惠氏、辉瑞等制药公司争分夺秒,科学家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 披露疫苗安全问题,探讨有效监管 回顾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卡特事件、猿猴病毒污染事件,美国军营黄热病疫苗肝炎病毒污染事件等,追溯美国疫苗安全管理不断完善的过程,为现实提供警示与借鉴。 ★ 揭示医学试验道德困境 二战期间至1970年代,西方社会长期以孤儿、囚犯、智商人士等弱势群体试验疫苗,医学伦理经过漫长的政府、行业规范才得以确立。 【内容介绍】 新冠疫情的阴影笼罩全球,疫苗竞赛分秒必争。20世纪中叶,脊髓灰质炎、风疹、狂犬病肆虐美国。本书以人胎细胞系WI-38的传奇为线索,讲述三位疫苗巨人海弗利克、科普罗夫斯基、普洛特金的研发故事。他们的发明与发现大大改变了细胞学、疫苗学的景象,为全世界数亿人的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书中展现的20世纪科研实景,交织着坚持、理想与英雄主义,也掺杂着权术、欺瞒与伦理争议,不乏默克、惠氏、辉瑞等医药巨头的利益角逐,资本的游说操作,政府的监管缺失。疫苗失效、医疗事故、医学伦理等话题长久以来牵动人心。 【名家及媒体评论】 《疫苗竞赛》开始于海弗利克博士工作的威斯塔研究所,从WI-38细胞系意想不到的分离与发现着手,以时间和研究进程为线索,交叉着疫苗研究,病毒的分离与发现,以及科学家、临床医生、商业公司还有政府和各色社会团体对各自利益的诉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读者讲述了疫苗研究过程中的科学、伦理、商业和政府监管。由于作者巧妙的故事情节安排,整本书穿插着对人物个性、生活细节的描述,使得原本枯燥的科学研究过程、实验技术细节变得充满了情感和生命。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稚伟 讲述了20世纪中叶疫苗的发展历程,研究细致、写作严谨、极有启发。这部睿智的大部头给人带来愉快阅读体验,它全面描绘并探讨了疫苗研发竞赛中的许多关键问题。 ——《科学》期刊 这是一个与疾病作战的故事,梅雷迪丝娓娓道来。她不仅展示了科学如何运作,也表现了英雄主义、冒险、坚守、迎难而上,表现了权术、愚昧、官僚主义、对金钱的追求。这是一部上乘之作,对科学知识的阐释非常清晰。 ——约翰•巴里,畅销书《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作者 非常引人入胜……[《疫苗竞赛》]完全可与丽贝卡•斯克鲁特2007年出版的《永生的海拉》媲美。 ——《自然》期刊 写了很多科学界逸闻、历史细节,以及有趣的人物……她带我们走进一个时代,那时科学尚未建立起禁忌和界限,科学家与医生个体怀抱利他主义,他们未曾想将基因或者活细胞注册为己有……她展现的在生物学家、大学中兴起的激动人心的创业风气,正是生物技术行业的萌芽。 ——《华盛顿邮报》 梅雷迪丝•瓦德曼的新书非常精彩,它详细展现了研发风疹疫苗的努力——既是科学变革的故事,也是毫无留情的竞争。它探讨并完美阐释了许多热门话题——读来好像一部侦探杰作。 ——《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志》(FASEB) 一部精彩的故事,讲述了科学的暗战、个性的冲突、粗陋的伦理,回顾了细胞生物学如何从科学界的一潭死水转而成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 ——《华尔街日报》 瓦德曼的研究涉猎广泛,她的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科学与其人、其时的逸闻与细节。 ——《波士顿环球报》 《疫苗竞赛》对于科学家、政治家、医生、父母,对于每一个对医学研究世界感兴趣的人,都是一部重要作品……一部令人信服的作品。 ——《赫芬顿邮报》 医学新闻报道的一部典范之作。 ——《出版人周刊》 一个重要而精彩的故事,具备改编为电影的戏剧张力与人物特性。 ——《科克斯书评》 故事写了人的悲剧,也写了人的伟大;写了好奇心,也写了野心;写了势力争夺,也写了伦理错误;写了关于使用流产胎儿细胞的“假新闻”与“另类事实”。 ——《达拉斯晨报》 梅雷迪丝•瓦德曼卷起袖子,坚定地望着一个有时不道德、常常简陋、总是混乱的世界,即公共健康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疫苗。她的发现无疑会带给你惊喜。 ——保罗•奥菲特,费城儿童医院传染病专家,《潘多拉的实验室》作者 本书十分吸引人,在寨卡与埃博拉病毒肆虐的时代,尤其能引起人的共鸣。它让我们回想起50年前研究人员所持的医学试验伦理。 ——亨利•T. 格里利,斯坦福大学法律与生物科学中心主任,《性别的终结》作者 科学斗争的精彩故事讲完了,其中一个重要话题是,人用疫苗应该用人类还是动物细胞来制备。本故事的主人公是伦纳德•海弗利克,他主张使用人细胞。我们应该庆幸,他获胜了。 ——斯坦利•M.加特勒,华盛顿大学遗传医学荣休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科学》期刊记者,《自然》期刊和《财富》杂志供稿作家,并为《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撰写生物学和生物医学专栏。在华盛顿负责生物医学报道近二十年。瓦德曼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专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并以罗兹奖学金从牛津大学国王学院获得医学学位;还拥有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学位。

书友短评:

@ 爽罗 本来写了短评,结果不见了。可能被豆瓣悄悄吃了? @ 六条 典型畅销广告书,对于封面所言新冠问世难在哪等问题书中根本没有涉及。而且如果说它是科普书,书中很大篇幅在谈论该不该用流产胎儿做疫苗等伦理问题,以及科学家该不该从事商业获利,疫苗的历史过程,疫苗公司竞争还有监管部门是否有效监管。不是这些问题不重要而是如果科普书大篇幅讨论这些,完全写一本社会学的书去讨论吧,何必打着科普和新冠的广告语呢…… @ Moondance 中间一度很枯燥,熬过去又好看起来。作者貌似写的有点仓促,很多事件有交叉导致很难按照时间顺序写完。缺乏系统的有吸引力的总结,导致不了解历史的读者如我,会不知道,出场科学家谁是大佬,一些科学家就像用过的试管一样被扔掉……很客观很具体,但作为讲故事本身还不够好~ @ 吴情 新疫苗的出现远远不是一日之功,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真是复杂到难以置信,科学家、商人、作为监督者的官员,科学进步、利润、公共利益、科研伦理,我们看到天平在不断摇摆。这是关于不为人知的疫苗竞赛的一本书,当然,它也关于许许多多或有能力或有个性或有原则的人。 @ 马克图伯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非常好看!本书不仅讨论了生物学发展中的伦理困境,和来自政治、社会、宗教的阻力,还科普了许多疾病和疫苗的知识。叙述客观详尽有深度,令人受益匪浅。本书中提到的生物学家和作者都很了不起。 @ 大睡猫 好无聊。明明是持续半个世纪的惊心动魄的战争,被他写得这么不好看让我都没兴趣读下去,也是很神奇了。 @ BACHELOR 人二倍体疫苗诞生记 @ 胖胖猪的大屋 文笔不错 @ 阳光下的稻草人 被评论区骗了,这不是科普书,这是一本关于几个疫苗的纪实书。 @ 一只傻子 搞科研啊

书籍目录

【目录】
目 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细胞
第一章 开端
第二章 发现
第三章 威斯塔重生
第四章 染色体异常与堕胎
第五章 凋亡的细胞与教条
第六章 瑞典的资源
第七章 脊髓灰质炎疫苗里的“乘客”
第八章 试验
第二部分 风疹
第九章 敌人显现
第十章 孕妇的灾祸
第十一章 狂犬病
第十二章 孤儿与普通人
第十三章 我们已知的魔鬼
第十四章 政治和信念
第十五章 大逃离
第十六章 掉进熊坑
第十七章 细胞战争
第十八章 生物制品标准部失职
第十九章 突破
第三部分 WI-38细胞战争
第二十章 被残杀的婴儿与天空实验室
第二十一章 细胞公司
第二十二章 崎岖道路
第二十三章 疫苗竞赛
第二十四章 生物公司
第二十五章 解释海弗利克极限
第二十六章 新兵传染病与梵蒂冈请愿
第二十七章 细胞的来生
后记 他们如今在何方?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 给年轻、健康的犯注射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清;给早产的非洲裔美国婴儿接种实验性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给有智力障碍的儿童接种未经检验的风疹疫苗。
    —— 引自章节:前 言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十年,还有数十个由美国医学研究人员开展的、在今天看来令人震惊的类似实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实验对象都是边缘群体:医院慈善病房里的穷人、有色人种、囚犯、濒死的癌症患者,以及福利机构里的孤儿和智障人士。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实验对象并不知道自己的处境,也不知道自己有受伤害的风险;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在自由、知情的情况下表示同意参加实验。历史学家戴维·J.罗斯曼在他的杰作《床边的陌生人》中,解释了战时的紧迫氛围和各种威胁如何迅速而轻易地导致研究人员在政府的资助下,牺牲了许多作为个体的人,以追求心目中造福人类的更高目标——具体来说,就是不顾一切代价,确保前线军人健康,随时能够作战。公众也坦然接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实验;每个人,甚至囚犯和缺乏自理能力的精神病患者,都能够也应该为战争作出自己的贡献。对那些“自愿”为这种更高尚目标作出贡献的囚犯,媒体还赞扬了他们。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后方的医学研究人员通过故意感染年轻的罪犯,测试实验性的流感疫苗;尝试让囚犯感染淋病,以研究预防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给俄亥俄州海陆军人遗孤院的青少年注射大剂量的志贺氏菌——它会导致严重腹泻——试图让他们对其免疫。(那些青少年确实产生了抗体,但也病得很重,研究人员因而放弃了最初接种疫苗的想法。)进行这些实验的研究人员不是局外人,不是被派去承担主流科学家不愿意承担的必要之恶。他们都或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如费城儿童医院的杰出病毒学家维尔纳·亨勒,或是初露头角者,如乔纳斯·索尔克。
    —— 引自章节:第八章 试验
  •   天际线(共23册),这套丛书还有《豆子的历史》《望向星空深处》《无敌蝇家》《鸟鸣时节》《云彩收集者手册》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疫苗竞赛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