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的形成

书名:依恋的形成母婴关系如何塑造我们一生的情感
作者:【美】凯伦(Karen,R.)
译者:赵晖
ISBN:9787518406494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32
豆瓣评分: 9.2

书籍简介:

母婴关系是一座宝藏,它蕴含着无数线索,能够解答深深触动每个人心灵的疑问—— “我如何成了今天的我?” ●我们的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童年时期我们与父母的角力,为何会在我们成年后重现于我们和其他人的相处之中? ●为什么我们明明讨厌父母的某些行为,却会无法克制地将其施加于自己的孩子? …… 本书作者心理学家及专栏作家罗伯特·凯伦博士,从追溯依恋理论的历史出发,对大众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了敏锐而深刻的剖析,从而解答了人类情感生活中那些一直令人感到困惑、棘手的众多根本性问题;二十年来,始终备受英文读者推崇。 旨在帮助每一位读者科学认识依恋理论,回溯自己的早期经历,深层次地理解人性,摆脱抑郁、愧疚和怨恨,打破与孩子、爱人、父母的关系困局,找回真实的亲密感和幸福感。 它为您解答了以下问题: 1.“世人都说妈妈好”,那么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究竟源于乳汁,还是感情?为什么?有何 证据? 2.“母爱”有可能测量出来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3.“母爱”与孩子日后的人格、情感和智力发展等方面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有何证据? 4.孩子的个性是天生注定的,还是后天塑造的?为什么?有何证据? 5.双职工家庭应当选择怎样的托儿所,对婴幼儿才最好?为什么?有何证据? 6.当孩子胆小、黏人、暴躁、叛逆、偷窃、滥交、厌恶学校、离家出走,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7.当父母对于抚育孩子感到迷茫、排斥、焦虑、愧疚、愤怒、抑郁、力不从心、走投无路,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8.我们似乎会反复爱上同一种类型的人,又反复失败,这与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9.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成年后应该怎样去改变?为什么?有何证据? 10.当人类站在工业城市回望田园时代,是否能找到线索帮助我们获得心灵深处的安详?为什么?有何证据? 媒体评价: 作者极为罕见地成功将复杂的心理问题用适合于普罗大众的语言表述出来。品读《依恋的形成》是如此引人入胜,其写作成就非凡。 ——《当代心理学》(Contemporary Psychology) 精神分析理论及研究是个晦涩难懂的神秘世界,而《依恋的形成》一书却是个机智过人、和蔼可亲的好向导。 ——美国版Elle杂志 富于雄辩、充满戏剧性和启发性的大师之作。 ——玛丽.安斯沃斯 心血之作……文笔优美,如沐春风,每一位父母或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都不应错过。 ——迈克尔.巴斯克 美国读者评价: ★美国亚马逊读者评论选摘(2017年4月): 明明是临床理论,读起来却像一部小说!了不起的研究,了不起的文笔。凯伦博士,谢谢你! ★美国亚马逊读者评论选摘(2008年1月): 这本书我才读了2/3,但我忍不住要说:它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罕见地同时具备了专家的学术素养、综合运用多个领域文献的能力、非凡的写作天分、处理棘手议题时迎难而上的意志以及面对读者的真诚之心——没有丝毫自说自话的企图,对读者的智力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本书信息量较大,其中有些部分也许会令普通人觉得吃不消。然而,作者一直牢牢把握着叙述的线索,吸引我不断地读下去,学下去,并且对他将所有这些材料优美地组织起来的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 ★美国亚马逊读者评论选摘(1998年6月): 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外行人也很容易读懂。它用优雅的笔触介绍了许多复杂的观点和事件,对依恋理论的总结可谓面面俱到,对专业人士和外行人来说同样都非常有用。我并不是学心理学的,但凯伦博士的这本书帮了我大忙。是温暖的人性和对社会的深刻关怀促使他就依恋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引。因此,我想向所有心理学专业人士、老师、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和孩子们一起工作的人推荐这本书。同时,我也要向那些正在叩问自己心灵的人强烈推荐这本书!

作者简介:

罗伯特·凯伦博士是精神分析师、临床心理学家以及作家。他常年为《大西洋月刊》《纽约客》《耶鲁评论》等刊物撰写专栏。

书友短评:

@ 叶 本书更多是讲依恋理论如何被社会,被精神分析接受认可。情节还挺引人入胜的,遗传基因、先天气质、养育环境、母婴互动等等因素被翻来覆去地被各方心理学家讨论以及实证研究。鲍尔比、安斯沃斯、安娜弗洛伊德、温尼科特等人的形象也更丰满了。此书也讲述了一些理论的社会影响,二战后女权兴起,日托还是自己亲自在家养育选择背后有各方社会势力交织(母亲对孩子的养育起多大作用,有多少责任或许是个永不会休止的话题)这些作为对依恋理论了解的补充也很有裨益。 @ hi..螺螺*_* 育儿必读……. @ [已注销] 本书讲述了依恋研究的发展历程,也让我意识到了依恋理论不具备彻底的指导性,也存在很多模糊和不足的区域,先天气质和文化传统同样很重要。(可能是个人读书兴趣点问题,这书我读得毫无兴奋感) @ 叶 学术性很强,是一部关于依恋理论的研究综述。条理清晰,我还想把参考文献找来看看,结果没有列出来。 @ Vinecy M 而,究竟要到哪一天,才能让中国的家长知道,孩子不只是需要吃饱喝足穿暖就好。 @ 排排 依恋理论的发展史,内容翔实 @ 寻路的蜗牛 理论发展史,有点冗长。作者的目的是介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的目的是寻找结论性的内容和指导意义的内容。遗憾的是重合度不太大。 @ psycholu 详述了依恋的发展~

引言 我们如何成了今天的样子?
第一部分 孩子需要什么?
第1章 母爱:最坏的情况
第2章 走进鲍尔比:探究关系理论
第3章 鲍尔比和克莱因:幻想与现实
第4章 精神病态者的形成:44个少年犯
第5章 战号吹响: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第6章 第一战场:“两岁儿童就医”
第7章 小鹅与小孩:依恋理论的诞生
第8章 “给鹅做什么精神分析?”:混乱、敌对与争论
第9章 猴子之爱:温暖、安全、持续性
第二部分 突破:抚养方式分析
第10章 安斯沃思在乌干达
第11章 陌生情境实验
第12章 第二战场:安斯沃思的美国革命
第三部分 早期依恋的命运
第13章 明尼苏达研究:抚养方式与人格发展
第14章 母亲、父亲和外部世界:依恋品质及童年关系
第15章 心智结构:建立人类联结的模型
第16章 黑箱重启:梅因的伯克利研究
第17章 探身触爱:焦虑型依恋儿童的策略、防御及改变的概率
第18章 不堪的需求,丑陋的我:焦虑型依恋与羞耻
第19章 新一代反对者:研究结果的争议
第四部分 放父母一马!新一轮先天与后天之争
第20章 天生如此?切斯与困难儿童
第21章 生物决定论的复兴:气质之辩
第22章 怒及托儿所:婴儿日托之战
第23章 惊人的调谐:婴儿不为人知的情绪生活
第五部分 成年期的依恋遗产
第24章 祖辈的残迹:传递不安全型依恋
第25章 成年期依恋:安全基地与绝望的内在小孩
第26章 重复与改变:走出不安全型依恋
第六部分 一项理念的长征
第27章 回避型社会:焦虑型依恋的文化根基
第28章 回望:鲍尔比与安斯沃思
附录 安全型依恋与焦虑型依恋的典型模式
致谢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依恋的形成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