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精神性

书名:亚洲的精神性印度与中国的灵性和世俗
作者:[德]范笔德
译者:金泽
ISBN:978750978179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15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76
豆瓣评分: 6.4

书籍简介:

范笔德著的《亚洲的精神性(印度与中国的灵性和世俗)》是以印度与中国现代性中的灵性、世俗、宗教及巫术之间的关系为主旨。印度与中国社会展现的形态表明,这些关系正在塑造现代民族。社会学与政治意识形态有助于将现代民族国家及其治理的民主形态概念化为世俗的,它的形成依赖于替代共同体的宗教态度,而现在的研究并不想给民族主义与宗教假定一种既定的关系。与此相似,在现代化社会学理论和西方现代性之本质的意识形态观念中的关于世俗化与世俗主义的假设,是无法根据其表面价值来进行判断的。

作者简介:

彼得·范德威(范笔德,Peter van der Veer),荷兰皇家学院院士、德国马普研究院族群与宗教研究所所长、教授。

书友短评:

@ 曳尾于涂 内容上有点宽泛,细节和深度不足。基本的框架是 imperial interaction,反对文明的 essentialization;号称采用了 governmentality approach,但实在看不出来;讲到 spirituality 时,反倒有把它 essentialization 的嫌疑。三星半。 @ 橙色🍊 本对此书有所期待,大家作品,但读完还是失望多些。印度的内容不是很了解,中国的内容至少觉得深度还是差点,书中多次提到韦伯,可和韦伯作品相比还是有差距 @ 残罅 比较视角研究印度中国两国民族主义和宗教关系。角度新鲜宏大但深度不足,每章都可单独成书细讲。最后一章比较了两国穆S林。 @ LTX 有一章节简略提到缪勒和理雅各,对于从未了解二者的读者来说,此书提供了一些线索和思路(比如,提到“God"的中译名“上帝”与“天主”;提到缪勒的《东方圣书》);然而,对于已了解些东方学史的读者来说,关于缪勒的讨论有些粗疏,期待更细致深入的探讨。 @ 饕餮紫麒麟 反正看的有点吃力 想要讲的太多,材料支撑不起,通俗宽泛得不像学术著作,但挺有启发意义。翻译不行 @ [已注销] 比较视角研究印度中国两国民族主义和宗教关系。角度新鲜宏大但深度不足,每章都可单独成书细讲。最后一章比较了两国穆S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印度与中国
东方的灵性
宗教与民族主义
比较的框架
比较与翻译
文明的研究
受伤的文明
主题与视角
第二章 现代社会中的灵性
灵性的与世俗的
抽象与灵性
物质主义与“大变革“
全球转换
印度的灵性
圣雄甘地
泰戈尔
中国的灵性
时代精神
第三章 东方宗教的形成
现代东方主义
传统的历史
帝国相遇中的传统重塑
殖民知识与新的比较宗教学
缪勒与理雅各
大众东方主义:1893年世界宗教议会
第四章 印度与中国向现代性的转变
印度与中国的耶稣会士
印度的种姓、部落与婆罗门教
中国的基督教与鸦片
宗教的反帝运动
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协会
基督教的辩论与本土的回应
基督教的乌托邦与千禧年
印度的种姓与中国的千禧年论
第五章 世俗主义的巫术
韦伯式的“觉醒”
民间宗教
理性宗教
传教士对本土宗教的攻击
巫术与现代性
巫术的“东西”
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
巫术的治疗
印度与中国替代西方科学的方法
第六章 “拆庙建校”:比较印度与中国的世俗主义
中国的世俗主义
印度的世俗主义
中国的无神论与印度的世俗主义
第七章 灵体(The Spiritual Body)
灵性的民族主义
政治的灵性
印度与中国的身体政治
第八章 印度与中国的穆斯林
伊斯兰教在亚洲的扩张
今日印度与中国的穆斯林
作为“局外人”的穆斯林
作为“局外人”的印度与中国的穆斯林
第九章 结语
参考书目
· · · · · ·

  •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that manages Nanputuo was revived in 1979. From the outside it looks like a perfect vehicle of state control and indeed in my interviews with monks and nuns they showed a greater awareness of Marxist-Leninist philosophy than of Buddhist philosophy. Nevertheless, as David Wank and Yoshiko Ashiwa show, the association constantly negotiates its space for maneuver with the local and national Religious Affairs Bureau. It is primarily the management of economic resources, which are considerable, with the growth of lay support and tourism that is at stake. As such the story of religious associations is probably not much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cultural institutions in the Chinese bureaucratic state.
    —— 引自第113页
  • Both Mao and Gandhi stand in an ancient, Western tradition. Certainly, they also are heirs to more positive ways of thinking about material life in their utopian views of better forms of productivity and exchange that would enable the formation of morally superior social life. Marx and Engels's critique of capitalism was imbued with nostalgia for primitive communism and, as such, inherited by Mao, who extolled the virtues of peasant life. Chinese communists, while having a materialist ideology, rejected capitalist consumer culture as illusiona1y or indeed fetishistic in the Marxian sense. S hanghai's prewar cosmopolitan modernity, for instance, was seen as both not authentically Chinese and immoral. Therefore it was violently repressed after the communist takeover in the 1 950s. Striking i…
    —— 引自第143页
  •   宗教学理论研究丛书(共7册),这套丛书还有《乡村基督徒与儒家伦理》《使徒保罗和他的世界》《民国时期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研究》《尼采的启示》《信仰的精神性进路》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亚洲的精神性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