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书名: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作者:罗宗强
译者:
ISBN:9787101136562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9-7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08
豆瓣评分: 9.4

书籍简介:

作者立足于大量史料的搜集和辨析,探讨魏晋时期士人普遍心态的发展变化,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历史背景,通过对相关的具体事件及其前因后果、发展脉络的细致梳理,从而辨析文学思想演变的原因。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兼具艺术与理性之美。

作者简介:

书友短评:

@ 吃饭坐小孩那桌 虽仅挑选嵇康陶渊明和大背景,异常明晰开心,不忍卒读。罗先生认为二者思想基础是老庄。嵇康过于“认真”,执著追求“舒适”“自然”人生,而无法超脱,无法真正如庄子心境,厌恶仕途,与山涛等皆因个人蔑视其生存生活观念人生信仰而“绝交”。表面平和无喜无怒,但内心性格刚烈易怒,是至真至情之人。因过于有才华,过于真,正直,而被司马氏杀。(其作品并未表明偏向曹氏集团,故并非姻亲缘故被杀)陶渊明则将庄子心境发挥到极致,即使心绪摇摆于仕途,有不平之鸣,以儒学之“安贫”和佛学之“般若”,而非玄学思想自我救赎。“玄学人生观”若想指导实践,意味着,个人与群关系的冲突,他代表着魏晋时期诗人哲人探索“玄学”人生观的终结。关于陶渊明,要细读田晓菲《尘几录》,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及作品魏晋方面,要关注阎步克,田余庆等。 @ 雾凇 梳理了汉末、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及士人的心态变化过程。汉末的外戚和宦官掌握下的腐败状态,让士人心态上远离了大一统政权,开始注重个性、才能、自我;正始时期,士人开始思考一些玄学问题,向往老庄的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任自然而非名教;到西晋时期,明显的非名教是很难生存的,“政失准的”“士无特操”的复杂矛盾环境下,士人干脆任自然而纵欲,享受奢靡的物质生活又口谈玄虚不担实际责任,只顾追求“士当身名俱泰”;东晋南渡之后,士人收敛了放纵的一面,转而追求宁静的精神境界、高雅的生活旨趣,潇洒风流、心安理得得偏安。陶渊明在一段小时间内达到了“物我一体、心与大自然泯一”的玄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在世俗社会下终究无法持久,也验证了玄学人生观的无法真正实行。最终道佛思想的引入,玄学发展结束。 @ 隐清 “独怆然而涕下”的杰出著作,一部不仅仅限于文学,更是勾勒古代士人心灵史、精神史、价值史的巨著。而且本书引注不见勒高夫、不见年鉴学派,更无西方理论,足证国人完全可以产出本土性的创见。全书从汉末描绘至东晋,指出士林心态先后历经为国尽忠、处士横议、思退求异、放浪形骸、人山一体的历程,背后后动因可归结为政局变换、思潮起伏与出路寻觅。作者引用大量文学作品来窥测时人心态,颇有“以诗证史”意味,似也可归为精神分析法的路径。对于嵇康、阮籍的分析非常奇崛,恍惚可见苏格拉底之死的意味。而结语中作者诘问,“玄学思潮…没有能成为后来中国士人立身处世的理论基础,没有为后来的社会所接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值得思索再三,甚至还可追问,苏氏一死成为西方千年的追忆与命题,而屈原、嵇康等人之死,竟何以只成为典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玄学产生前夕的士人心态
第一节 处士横议——士与大一统政权的疏离
第二节 论无定检——士从儒家大一统思想的
禁锢中解脱出来
第三节 任情放纵——士人生活情趣、生活风
貌的变化
第二章 正始玄学与士人心态
第一节 正始玄学的出现
第二节 正始玄学的现实主题
第三节 正始士人的心态
上篇 嵇康:悲剧的典型
中篇 阮籍:苦闷的象征
下篇 人世的名士:何晏、山涛及其他
第三章 西晋士人心态的变化与玄学新义
第一节 政失准的与士无特操
第二节 “士当身名俱泰”:西晋士人心态之
主要趋向
第三节 西晋的玄学新义
第四章 东晋士人心态的变化与玄释合流
第一节 西晋的乱亡与士人的反思
第二节 东晋初期的士风与士人心态
第三节 偏安心态的发展及其诸种表现
第四节 玄释合流与玄学理论发展的终结
第五节 陶渊明:玄学人生观的一个句号
结束语
后记
再版后记
三版附记
· · · · · ·

  • 从学术思想发展的角度说,经学发展到玄学,自有其内在联系,两汉经学用的是实证的方法,繁琐章句。繁琐章句发展到极端,便走向了自我否定,为义理化准备了条件。最初是删繁就简。王莽时已省五经章句;……从这样一种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讯息,就是由繁琐章句训练出来的士人僵化繁琐的思想方法正在慢慢地不知不觉的改变中,向着简洁明快的方向发展。正在慢慢地从重章句走向重义理。清谈之与玄学有关,不只在于它进入谈玄阶段以后,往往就是玄学的另一种说法,还在于它从清谈到人物品评,到谈论义理,到谈论玄学问题这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人的自我认识,必然要导致对于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思索与探讨、必然要导致玄学的出现。汉末人物品评中承接清议而衡人重道德情操判断这一主要倾向中,也出现了一些新人的东西,即开始出现了对于人的才性、风姿仪容的评论。从清议的重道德到人物品评的重道德又重才性容止,反映着从经学束缚到自我意识的转化。有了这个变化,就会逐步走向重视人、重视人的自然情性、重人格独立。亦逐步导向对于人的哲理思考,探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转向玄学命题
    —— 引自章节:正始玄学的出现
  • 论人重才性,而探究材性,又穷其根源,归之自然,最后便能自然地与道家的思想体系连接起来,《人物志》正是这样。经学束缚解除后,思想一尊的局面是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起来,士人以往所信奉的儒家一套人生理想、行为规范已经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任情而行成为一时风尚。但这种任情而行的风尚只能是一种过渡的现象。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它的思想信仰。玄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它是士人寻找来的一种思想归宿,一种用以填补儒学失落之后的思想位置的新的理性的依归。个性觉醒的初期,老庄思想被广泛用来解释生活中种种新的行为。老庄在任自然这一点上无疑给重个性重情感重欲望的风尚找到了理论依据。但是老庄思想,特别是庄子思想,它在实质上与任情纵欲是不同的。它的任自然,是重心灵的自由。贵心贱身。它不可能满足魏晋人士德尔现实需要。魏晋人士的任自然既重心灵自由,又贵身。老庄思想需要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加以改造,加以新的阐释。这个过程便从个性觉醒之后慢慢地开始了,从清谈、谈玄、注玄、论玄中,不知不觉地对老庄思想做出了新的解释。这种解释,汲收了老庄的基本精神,而注入现实新的生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个性觉醒的同时,儒家一尊时期形成的思想习惯、社会生活准则也十分顽强地存在着、抗拒着新的人生理想,新的行为方式,新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思想领域中的深刻矛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与名教的矛盾。需要寻找一种理论来解决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于是寻找到玄学。
    —— 引自章节:正始玄学的出现
  •   罗宗强文集(共10册),这套丛书还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明代文学思想史》《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唐诗小史》《李杜论略》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