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

书名: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作者:张向荣
译者:
ISBN:9787208172036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8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640
豆瓣评分: 8.8

书籍简介:

★上追尧舜,禅让称帝,王莽究竟是民选的圣主,还是篡汉的罪人? ★新锐文史作家、网红书评人张向荣首部历史非虚构作品 ★罗新、刘勃、陆大鹏力荐 ★搁置定论,厘清王莽真容,揭示两汉皇权真相 丰厚细节,再现政途跌宕,叩问儒家使命得失 ~~~~~~~~~~~~~~~~~~~~~~~~~~~~~~~~~~~~~~~~~~~~~~~~~~~~~~~~~~~~~~ ★传统史学把新莽贬入闰位,把古典末期的这个重要瞬间涂抹得怪诞荒唐。张向荣以深描细察的写作,让读者看到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转折时代。 ——罗新 ★写得真好,第一章汉史简述,综合各种前沿成果,信息量超大。具体讲王莽的部分,已有研究本身较薄弱,可依傍的成果较少,行文从基本史料出发,舒缓而缜密,常识与识见,自在其中。 ——刘勃 ★张向荣博士的《祥瑞》,不仅仅是王莽的传记,而且把西汉的“建国”“建政”大业以及儒家如何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过程梳理得很清晰,令人豁然开朗。这本书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作为支撑,行文深浅适中,结构设计巧妙,幽默风趣,常有发人深思的犀利评论。对王莽、西汉历史和儒家这三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妨读读这本书。我期待能够读到更多这样面向“受过良好教育、非专家”读者的中国题材历史书。 ——陆大鹏 ~~~~~~~~~~~~~~~~~~~~~~~~~~~~~~~~~~~~~~~~~~~~~~~~~~~~~~~~~~~~~~ ★元始元年(公元前1年)春正月,汉室迎来一件千年未有之祥瑞。来自极远之地的蛮夷“越裳氏”到长安朝贡,献上一只白雉、两只黑雉。白雉出现,意味着天下出现了道德流布四夷的王者。刚即位的汉平帝年仅9岁,越裳氏上一次到中土献雉,还是周成王时期,见的是辅佐幼主的周公。——难道所谓“王者”,是刚刚稳定了西汉政局的大司马王莽?这极有可能是王莽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可臣民们怎样看待这位功德超群的外戚权臣与周公相媲美?是诧异、震惊,还是觉得锦上添花? ★中国历史上,西汉与后世定型的“一家一姓”的朝代不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儒家文化首次实现立法的新阶段。同时,西汉也是一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在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充斥着谶纬之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灾异变化、祥瑞谴告就与现实政治运动紧密相连。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并没有得到作为外戚家族成员的优待。他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祥瑞”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最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哲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王莽勤劳王事,建辟雍、制礼乐,恢复井田,赢得了同时代其他儒士的认可。那么王莽称帝的真正动力又是什么?王莽到底是邪恶无道的簒夺者,还是复古派的改革家?是儒教立国的决定者,还是演技精湛的政治表演家? ★本书截取汉宣帝到新莽这一历史片段,从“祥瑞”这个视角切入,剖析王莽的个人、家族和政权相关的人物事件,再现了太后王政君、外戚王氏家族、刘姓皇室家族、儒家经师、官僚士大夫等在西汉末年政治舞台的角力,进而重新审视旋涡中心的王莽,以窥他和时代的真貌。

作者简介:

张向荣

文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专栏作者,书评人。

悠游经史,流连两汉,热爱并致力于非虚构写作。

书友短评:

@ Ric庆余 即将拿到样书,不过因为上海书展延期,很多工作都被打乱了。//一晃间去年本书上市前写得短评还在,并且有15个人点赞了,对于这么好的一本书来说,有点浪费。多写一写。嗯,就上海书展从去年那次延期后,到现在还没开,最新消息是这周会开。虽然这期间,这本书上了很多榜单,拿了很多奖,但是竟然没有经历过一次书展。是的,北京,上海在这一年三个月的时间里都没有书展,本来这个月的北京BIBF也又又又推迟了。写了这么长的书评还是跟书的内容没有关系,没关系,书是真好,值得读,不读买来放在书架上也很有里有面。 @ D 作者在引子里说了,本书并非旨在提供又一部王莽的传记。灾异、外戚与儒术这三个要素,糅合在一起,就是王莽。西汉统治术是霸王道杂之,而王莽开辟新朝,目的是要除去汉家霸道,即秦制。专以纯粹的王道治国。然而,历史吊诡的地方在于,王莽越是朝着他心目中的王道靠近,他的天下也就越趋向溃败,当他个人快要接近儒术里的圣王形象时,他的帝国也就毁灭了。最后,他的时代,是一个笃信祥瑞灾异、星象谶纬的时代,迷信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儒术夹杂在其中,它本身就是所谓祥瑞灾异的肇端,它最初的志向很宏大,它本想宰执天下,可惜事与愿违,到头来却只落得个随波逐流、江河日下。 @ 挖土 这是今年读得最兴奋的几本书之一。第一章汉史简述,综合各种前沿成果,具体讲王莽的部分,已有研究本身较薄弱,可依傍的成果较少,行文从基本史料出发,舒缓而缜密,常识与识见,自在其中。当然不是替王莽翻案,一定要说有,倒是破了胡适以来常被说起的段子:王莽是穿越者。王莽的一言一行贯穿起来,正显出他是一个牢牢绑定在西汉末这个时空的人。王莽是偏执狂人格,自然也非什么新观点。但偏执狂人格常有,为什么独独王莽能掀起这么大的社会狂澜呢?末世,往往就是偏执狂更多追随者的。归根结底,还是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堆积,已经远非当时人的理性所能理解和解决,于是,就只能在王莽这样的人身上找寄托。于是,他也就先成了不着边际的理想,后成了滔天罪孽的承担者。这也许说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历史的出口,常常还是在多死人。 @ milanpirlo 好看!绝对在本年度十佳排行里!不仅探讨了王莽作为儒者+外戚+皇帝+失败者的一生,而且探讨了儒学从春秋战国发萌到秦帝国受制再到汉帝国试图驯服帝王却最终被帝王驯服成为政治哲学的经过,最后一部分还延伸出去,探讨了孔子立法如果成功,会对后世造成什么影响。不过我觉得这就有点多余了,帝王的权威何其诱人,家天下是必然的结果,就连舜那样的圣人都逃不过,当今又有什么不同呢?嗯……太阳底下无新事,已经发生,势必再有——《圣经》

书籍目录

引子:皇帝之死
第一章 汉室
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二、汉家自有制度
三、陈圣刘太平皇帝
第二章 元始元年春正月:安汉公
一、仓促之夜
二、安汉公是什么称号
第三章 王氏
一、王氏之兴自凤始
二、大司马王莽
三、王莽的沉浮
四、拨乱反正
第四章 居摄元年春正月:摄皇帝
一、吕宽大案
二、事先张扬的婚礼
三、从宰衡到赐九锡
四、居摄:与周公异世同符
五、皇太子:刘婴的身份
第五章 经师
一、驯服君主
二、今古之争
第六章 始建国元年春正月:皇帝
一、从周公到尧舜的22天
二、始建国传亿年
三、改制与王制
第七章 天下
一、奇怪的战争
二、皇帝的执政艺术
三、再造危局
第八章 始建国地皇四年十月:反虏
一、回首故人千里远
二、第一家庭
三、登仙——!
四、反虏王莽安在?
余韵:孔子为汉制法
本书涉及年号简表
世系图
参考书目
后记与致谢
· · · · · ·

  • 九锡,就是九种特殊的赏赐,但具体是哪些,先前并没有明文记载,王莽所受的九锡可能是参照了儒经和《左传》里的一些记载拼凑所成。到汉末给曹操赐九锡时,九锡才算定型。但拼凑就是一种“原创”,王莽之所以如此重视九锡,是出于两个原因——首先,九锡意味着王莽自此可以合法使用天子的某些礼仪,行使天子的某些职责。 其次,通过赐九锡,原本初具框架的安汉公国得到了扩充。 安汉公国配置了宗、祝、ト、史官,还“皆置夫”,也就是说负责王莽的家庙祭祀、记录王莽言行的不只是几个人,而是成建制的服务机构。安汉公的宅邸曾是萧何旧居,赐九锡之后改居楚王旧宅,宅邸被大规模改造,装修均是“朱户”的天子之制。可以推断,楚王的王府一定比萧何的相府更大,规格更高,隐含着安汉公所对标的不再是“相国”,而是“在诸侯王上”了。至于封邑的户数,那就更多了,王莽在受禅之前,估计共获封六万户左右,而萧何只有万户,卫青、霍光大概是三万户。 刘邦约定的“皇族宪制”,至此彻底作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际执行且有据可考的赐九锡,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完成了。九锡第一次出现就与改朝换代密切结合在一起,等到汉魏禅让,九锡制度成熟以后,隋唐之前凡是要搞禅位的都会先赐九锡。司马昭之心为什么路人皆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受了六次九锡,真是不厌其烦;宋齐梁陈的开国四帝,均受九锡;到了唐末,朱温在称帝之前,听说唐廷还要赐九锡,急不可耐地破口大骂,说明九锡“赐予权力”的象征意义已经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了;到了宋朝及以后,赐九锡变得罕见,宋之秦桧,明之魏忠贤,都有过大臣奏请赐九锡的记载,但均没有下文。赐九锡在皇权稳固时显得敏感,在改朝换代时显得多余,也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 引自章节:三、从宰衡到赐九锡
  • 叔孙通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不仅通晓“千年大变局”,知道天下不再是共主与邦国、贵族与平民共存的场域,而是一人专制、编户齐民的帝国,而且他认为,儒学必须转型以适应这一时代。先秦诸子都是“邦国时代”的产物,除了法家,都面临同样的 “转型”问题。转型当然是方方面面的,但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如何与皇帝共存。法家,打个比方说其实是“管理学”,而非“政治哲学”,没有好恶,只论效率,“法、术、势”三个字冰冷而抽象,令野心勃勃的人兴奋,令生机勃勃的人恐惧,法家是帝国时代的缔造者,是专制君主的教师,所以没有转型的困境。墨家,是平民的政治哲学,主张选举贤人当天子。但邦国转变为帝国的结果之一,就是把邦国时代具有一定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的国人、平民转变为要服兵役、徭役、劳役和缴税的编户齐民,而编户齐民几乎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一旦帝国格局形成,墨家的生存基础便不复存在,也就谈不上转型这样奢侈的问题了。道家,干脆否认和取消了政治哲学,认为政治的目的价值等都没啥意义。因此,道家一部分与法家合流,法家只相信严刑酷法,不相信人情,不追求正义,道家是无所谓人情,无所谓正义,两者在这个层面上一拍即合;另一部分则远离政治,或逃入山林,或归于宗教,拒绝世俗生活。但无论哪一种,都与专制君主没有直接冲突。唯有儒家,最为痛苦。若论本心、儒家与帝国和专制君主是格格不入的,儒家爱宗法人情、爱礼乐“大一统”、爱封建自治、爱怀柔远人,爱垂拱而治人是目的而秦汉帝国却是爱法条律令、爱武力一统,爱中央集权征荣耀、爱以吏为师、人是工具。叔孙通可能也经历过这种思想转型的痛苦,但不论是他想通了,还是被皇帝吓怕了,总之他出现在刘邦面前时,已经决然表现出要推动儒家适应帝国,积极向专制君主奉献力量的态度。
    —— 引自章节:一、驯服君主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祥瑞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当当网十五万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