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机器

书名:推特机器为何我们无法摆脱社交媒体?
作者:[英]理查德·西摩
译者:王伯笛
ISBN:9787532185009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20
豆瓣评分: 7.5

书籍简介:

★★ 如果你真的想获得自由,你应该认真读读这本书 ★★ ★★ 从被算法和协议支配的社交生活中逃出生天,我们还有胜算吗?★★ ★★ 社交媒体有毒!★★ -编辑推荐- twitter 动词:鸣啭,唧唧喳喳地说话 名词:推特(著名社交媒体) ★ 机器的暴政:一则关于我们与社交媒体关系令人不寒而栗的隐喻 1922年,超现实主义者保罗•克利发明了鸣啭机器(the twittering machine),一台将鸟鸣作为诱饵,引诱人类坠入地狱的邪恶机器。 2019年,作家理查德•西摩描绘了推特机器(the twittering machine),一台采用简陋操纵技术,吞噬我们时间和注意力的上瘾机器。 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时间线上你一言我一语的喧嚣声,好似推特公司那只蓝色小鸟的鸣叫。然而,鸟鸣的圣洁之声并未汇集成一首合唱,而是发出了机械人的咆哮。 ★ 能“退网保平安”吗?一个写给你我这样的社交媒体使用者的恐怖故事 漫天的假新闻、遍地的喷子、鬼魅的网络诈骗、横行的网络霸凌、无孔不入的企业监控……走神、低效、焦虑、缺爱、抑郁,因虚度时光而产生的绝望和空虚…… 如果这些问题依然不能让我们下定决心“退网保平安”,那么我们一定从中获得了什么,或者说,我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正在心甘情愿地等待被它俘获,而社交媒体恰恰又强化了这一期待? ★ 社会缺失之处,网络取而代之:一场社会生活的全面退化,一种技术乌托邦美好愿景的翻转 当我们称赞它联通你我的能力时,这是我们真实人际关系失败的明证;当我们幻想借助它超越现实时,这道出了我们无法忍受这个世界又无力改变它的无奈。 推特机器允诺了一个能够瞬间实现愿望的场所,让我们可以从当代绝望而孤立的现实生活中逃脱。于是,我们忙于精心设计自己的网络身份,歇斯底里地等待下一个热点,却忘了生活本身。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我们与社交媒体不断变化的关系所带来的政治和心理影响的精彩探究,是对数字生活灾难的一种毫不留情的观照:漫天的假新闻、遍地的喷子、鬼魅的网络诈骗、横行的网络霸凌、无孔不入的企业监控。作者展示了数字世界如何改变我们说话、写作和思考的方式,揭示了社交媒体的上瘾机制。 我们到底从社交媒体那里获得了什么?我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正在心甘情愿地等待被它俘获,而它恰恰又强化了这一期待?它允诺我们可以从当代绝望而孤立的现实生活中逃脱,但这在多大程度上成了我们的噩梦?从被算法和协议支配的社交生活中逃出生天,我们还有胜算吗? -专家/媒体推荐- 本书令人激动地展示了这种抵抗可以是什么模样,作者是当今最有眼光、最坚定的批评家之一。我们都应该读一读。 ——威廉•戴维斯,《卫报》 作者广泛地分析了“社交工业”对个人和政治生活的破坏性影响……读罢此书,如果你还没有删除你的社交账户,我想你至少已经动了这个念头。 ——马修•斯珀林,《卫报》 一次对推特和脸书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及其影响的大胆巡查……作者讲述了许多可怕的悲剧……由那些激进的、被网暴的人实施,他们渴望成名,他们都被算法推向了极端,被科技公司变现。 ——艾玛•雅各布斯,《金融时报》 《推特机器》如其所是地理解了我们的世界:它由各种复杂的、在线的、社交的技术所塑造,无论好坏,这些技术是在其他漫长的人类技术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达蒙•贝雷斯,OneZero 对社交媒体和我们参与社交媒体的死亡驱力进行了非常出色的解构……该书非常有用的地方在于,它摒弃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社交媒体的陈词滥调,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剖析社交媒体,这让人感到新颖,也颇为恐怖。 ——《洛杉矶书评》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理查德•西摩(Richard Seymour),英国北爱尔兰人,作家、活动家。2016年在保罗•吉尔罗伊(Paul Gilroy)和彻坦•巴特(Chetan Bhatt)的指导下,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完成社会学博士论文。他著有多本政治类读物,其中包括《谋杀的自由主义辩护》(The Liberal Defence of Murder,2008)、《反紧缩》(Against Austerity,2014)、《科尔宾:激进政治的怪诞重生》(Corbyn: The Strange Rebirth of Radical Politics,2016)。他的文章见于《卫报》(Guardian)、《雅各宾杂志》(Jacobin)、《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前景杂志》(Prospect)。

-译者简介-

王伯笛,陕西西安人,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后赴海德堡大学攻读哲学硕士学位,并于2020年在多特蒙德大学完成博士论文,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社会哲学、伦理学。现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人文、社会与政治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书友短评:

@ 但说无 本书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让我对社交媒体的运行机制、网暴的残酷程度、政治势力(如ISIS)对社交媒体的熟练操控有了新的认识。作者的观点似乎并没有太多原创性,但他的归纳与概括依然很有启发性:他称“点赞”为“友情与感情的线上代理”、“网络可卡因”;“算法”则是“一种自动化的不可知论,一种数字化的虚无主义”;喷子的谩骂攻击是一种“琐碎的虐待行为”;“网暴”和军事宣传一样,“将语言简化为效果”;阴谋论的盛行源自一种彻底的意义崩溃;社交媒体的用户都喜欢经营自己的“在线代表人设”,即“一个必须不断获取认同数据,否则就会陷入抑郁的极度脆弱的自恋者”。而“在网络上唯一成功保持一致的方法,就是成为极其乏味且普通的人。”对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网瘾,渴望控制智能手机而非受其控制的人而言,本书很值得一读。 @ 有何龟泔 无聊🥱 @ 甘樂__lin 有认识到一些新东西,当下的时代是书写膨胀的时代,我们的社交生活越来越中介化(中介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意味着形式、特定的行为变得更重要,值得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最后的解决办法是我自己近两年也领悟到了的,上瘾的原因其实在于,想象不出有比眼前这个上瘾的东西更好的东西,如作者所说,“社交产业窃取遐想能力”,恢复遐想能力,想象总会有更好的东西存在并投入到找寻它的过程中,这就是解决成瘾的办法 @ 快乐小猫 友人:就因为你看太慢,推特机器都变成X机器了。跟这本书一样,时代太快,一些观点已经过时了 @ 北辰 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看书名以为是一个社交软件批判,其本质还是对技术、媒介和人的分析。作者试图通过心理学的“瘾”来解数字技术的迷思(力比多,死亡驱力,多巴胺等)但距离本体或许还是远了一步。在其中看到了西蒙东,当然还有不少斯蒂格勒的影子。看这个书也就当对比和回顾了。难能可贵的是译者把注释提前了,还增加了译注,这一点加大分!另外,注释里提到的不少书目应该都很有意思~ @ 朗吉 和美国作者的《炒作机器》一起读,可以看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评价(俄罗斯在社交平台上的行动(有,还是没有)究竟能不能干预美国大选),以及对技术未来的不同预期。和韩炳哲的《透明社会》一起读。 @ nine one one 这书跟获得自由没半毛钱关系;枯燥得一p, 看过也就是看过而已, 不打分了;最后几页有段和成瘾有关的描述还挺有意思, 大概就是戒了之后神经系统可以更强, 有点想挑战下自己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
1. 我们彼此相连
2. 我们都是瘾君子
3. 我们都是网红
4. 我们都是喷子
5. 我们都是骗子
6. 我们都在消亡
结语:我们都是书写动物
· · · · · ·

  • 这就是推特机器:它无关光纤电缆的基础设施,无关数据库服务器、存储系统、软件和编码。它是写手的体系,书写的体系,以及写手们栖居的反馈闭环的体系。推特机器凭借其高速、非正式和互动的特点蓬勃发展,比如为了鼓励人们快速且频繁地发推,推特平台的协议将发布长度限制在280个字符。一项研究表明,92%的活动与参与行为都发生在推文发布后的第一个小时内。推文的更新速度极快,任何发布出来的推文,只要没有“迅速蹿红”,都会很快被大多数粉丝遗忘。由“粉丝”“@”和推文串构成的系统,鼓励从最初的推文中展开对话,并且更偏爱连续不断的交流。这就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也是它吸引人的原因:它就像短信,只不过是在一个公开的、集体的语境下。
    —— 引自章节:1. 我们彼此相连
  • 如今,自我就是商品。但祸不单行,与此同时我们还在生产我们自己的商品形象,我们忙于生产有关我们自己的数据,好让社交媒体平台能向我们卖广告。我们才是产品。产品不是活物。盯着一张自拍照就像重新盯着一件已被完成、死去的作品。文德特说,在自拍照里我们看上去就像已经死了一样。与其说照片里的我们过着自己最好的生活,不如说那里面的我们看着像死得其所:一具在看(looking)与被看(looked at)的双重意义上都好看(good-looking)的尸体。自拍照表面上的主题就是其效果。照片是技术社交的沉淀物与石化物,作为其产品,自拍照的形象就是技术组织我们自我感知的方式。
    —— 引自章节:3. 我们都是网红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推特机器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